..續本文上一頁薩告訴我們用這樣辦法。
我們出了家以後學習佛法真是不容易啊,很久很久也不知道什麼是修行,出了家很久了,還是這樣子,你不對還是這樣想。但是經論上的意思,勸我們修行不這樣,就是我的心若動了就是我不對,你對不對我不管,我自己要對,怎樣才可以使心不要動,不要分別。不要分別不只是止,一定要用慧,用智慧,用四念處觀察。
第一辦法是觀法無我,其次觀心無常。就是修無我觀,沒有我,他在罵我的時候,他在毀辱我,他在贊歎我,在利益我,向我叩頭,向我供養,誰是受供養者,誰受禮拜者不可得,而禮拜者也是不可得,心常是從世俗谛,走向第一義谛去,是這樣子,不過是我是這樣子分別,你們各位可以重新的想一下,去讀一讀般若經,你要是讀阿含經也是好,它就是告訴這樣意思,不受,不接受。
我們若是用凡夫的情形,去衡量聖道的話,也就是用聖道的立場,來看凡夫的境界,就是人家送你一個黃金你接受了,送你一大糞也是接受,他就是不能不接受,一切都要接受,所以我們不歡喜,一定是大糞我們不接受,其實就是受了,所以佛菩薩的辦法,的確是很妙,就是不受,這是內心裏邊的事情,不是表面上的事情。
那麼這是講苦集滅道的示相轉勸修轉,勸我們厭苦斷集,證滅修道。慕滅修道,仰慕這當然也不是容易體會的。好像我們在這世界上,這色聲香味觸叫它如意,當然,有福報的人有多少如意,沒有福報的人就是很難如意。或者今天不如意,明天如意,或者今天如意,明天不如意,這總是變化的。變化這個事情,現在說是叫我們愛著色聲香味觸的人,去體會這不生不滅的是大安樂地方,是個大安隱的地方,還是不容易的。不過是吃了苦頭多的人,假設能夠退一步,假設能夠多靜坐,也可能體會多少,這不生不滅的地方是安隱處,這生滅流動的地方,實在是陷阱,很多的陷阱。自己不知道,就往陷阱裏邊跳,凡夫就是這樣子,所以叫我們慕滅修道,的確還不容易。
不過話說回來,我們凡夫的智慧不夠,佛法學習了很久,也還不容易說出來這慕滅修道的意思。如果你見到佛了,佛若是告訴你慕滅修道,我們可能會容易明白,但文字上是這樣意思,厭苦斷集,慕滅修道,所以佛爲五比丘說法,他就能夠厭苦斷集慕滅修道,叁個月內得阿羅漢果,那麼憍陳如是先得初果,所以這是勸修轉。
第叁是作證轉,就是證明這件事,此是苦,我已知。釋迦牟尼佛告訴五比丘,這色受想行識乃至到非非想天也在內,都是苦,我是知道的。所以這件事要佛才能知道,佛才能認識這是苦。此是苦,我已知,不複更知。
此是集,我已斷,所以我們凡夫說是我有愛煩惱,我有見煩惱,我有貪瞋癡慢疑、身見、邊見,五種見煩惱,這煩惱能斷嗎?
哎呀!很不容易。佛說是能斷,佛告訴你是能斷的。此是集我已斷。大智度論上說佛能夠無量劫來的修行,得到那殊勝的果報,殊勝的威德,他說出來的話就是不合理,你也很容易相信,所以佛菩薩非要無量劫的修,栽培功德,栽培善根,得到那殊勝果報,才能夠沒有佛法的地方能建立佛法。這阿羅漢,辟支佛就不行。所以他說出來,此是集我已斷,我們能相信。
此是滅,我已證,這個不生不滅的境界,大安樂的境界,我已經成就了。此是道,我已修圓滿了,這樣子來發起聽衆的信心,所以作證。
叁轉*輪,叁轉四谛*輪,這四谛*輪,這樣轉了,而憍陳如最初得度。他是在佛的這一次成佛,無量無邊的弟子裏面,最初入聖道的憍陳如尊者,是這位大阿羅漢。憍陳如最先得度,乃至涅槃會上,須跋陀羅最後得度。
須跋陀羅,這個人是個外道。佛臨入涅槃的時候,他已經一百二十歲了。這時候他聽人說釋迦佛要入涅槃了,他心裏驚了,這時候來見佛,阿難尊者還拒絕他,不准他來見佛。阿難說佛現在就是身體有點不舒服,不能再去打擾他,佛當時天耳遙聞,說請他進來。佛爲他說八正道,他得初果後,再爲他說四聖谛,就得阿羅漢果。得阿羅漢果他先入涅槃,他在佛入涅槃之前先入涅槃。所以須跋陀羅是最後得度,在一切弟子裏面,他最後得解脫。
在大智度論裏還說一個故事,說是無量劫前,在一個森林裏面起火了,叁面都有火,有一面沒有火,但是那邊有一道河。樹林裏面有很多禽獸,都怕火燒,就要跑,叁面都有火,跑不出去,于是向河這邊跑。有的獸能跑,有的獸不能跑,很多都不能跑,怎麼辦呢?這時有一個身體很長大的鹿,它就是此岸彼岸立在那裏,這些獸就從它的身體這樣過去了,就把它身上的皮肉都破壞了,那麼它就是忍耐的把這些獸渡過去。最後來個兔子,這個時候,這個鹿已經是不能支持了,還強忍耐把這個兔子渡過去,這個時候,這個鹿它的腰就斷了,它就掉到水裏面死掉了。
這個時候,釋迦佛說,那個大身的鹿是誰,就是釋迦佛。那麼多的獸就是佛成道所度化這些衆生,最初成道就是最先爬它身體過去,就是憍陳如,這五比丘。那麼最後這兔子是誰呢?就是須跋羅,就是他,度化這個人過去。那麼從這故事來看,釋迦佛的度化衆生,真是不惜自己的生命來度化衆生,這是不住涅槃的大慈悲的境界。
釋迦牟尼佛。初轉*輪。度阿若憍陳如。最後說法。度須跋陀羅。所能度者。皆已度訖。于娑羅雙樹間。將入涅槃。是時中夜。寂然無聲。爲諸弟子。略說法要。
蕅益大師的分科,這一段文是序分,那麼昨天是講到初轉*輪,講到這裏,在這注解的裏邊,倒數第六行。是言轉*輪者,佛以自心中所悟四谛之法,度入一切衆生之心,名之爲轉。這解釋這個轉字,佛以他自己的清淨心裏面,所覺悟的苦集滅道四谛的真理。這個谛這個字,是不顛倒的意思,就是真實不虛,沒有錯誤,是很正確的真理,那麼就叫做谛。苦集滅道這四種都是谛,但是說這四種都是谛,這是聖人的智慧境界,凡夫還不能知道是谛。
所以佛所覺悟的苦集滅道這真理之法,度入一切衆生之心,就是傳到衆生的心裏面去,叫做轉。就是佛講解苦集滅道的法,衆生由他的耳根聽聞佛的法音,由第六意識領解了,就是度入一切衆生之心,那麼這就叫做轉。此法能摧衆生煩惱業苦叁障,名之爲輪。這四谛的妙法,這樣子轉入衆生心中有什麼好處呢?能夠滅除衆生的煩惱障、業障、苦障。這苦障就是色受想行識。能滅除這叁種障礙,就叫做輪。這個輪,有一個破壞的意思。
但是這樣子的解釋,是衆生聽聞了苦集滅道的法門以後,還要在他的心裏面修這四念處。修這四念處,就是修止觀。這樣的修,今天也修,明天也修,到有一天成功了,太陽出來了,就是無漏的、清淨的、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出現了,這個見煩惱先斷出去,這個我見的煩惱先斷出去,那麼這個時候就是見到真理了。
這樣說這個轉這個字,有兩個意思。一個是佛說法,轉入衆生的心,叫做轉。衆生聞法以後,自己不斷的修習四念處,常常的修這個止觀,這就叫做轉。轉幾時滅除煩惱了,名之爲輪。所以這個轉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弟子自己在那修行也叫做轉*輪。但是自己轉*輪,沒有佛的引導,自己不會轉,所以還是說佛轉*輪,沒有說衆生自己轉*輪。
陳如聞此法故,見四谛理,出生死海,名之爲度。憍陳如他聽了這樣的佛法,他見四谛理得初果的時候就是見道。他真實的證悟了是苦,這色受想行識,真實是苦。這愛見的煩惱它是集,它能夠集成生死苦。滅真是滅,道真是道。那麼呢這不是聽人說,那不算數,是他自己證悟了,所以叫見四谛理。見四谛理就超出生死的苦惱了,這個時候得初果,無量無邊的生死,只剩下七番生死了,所以七番生死過去了,就得涅槃了。所以也就可以說,出生死海,名之爲度,就是得解脫了。
梵語叫阿若,此翻爲解,解翻成中國話是個解,這個解這個怎麼講呢?也翻爲無知,這麼兩個翻譯。這個解,明見四真谛理,就叫做解。這個解是證悟的意思,證悟了這四真谛理,先得初果了以後,繼續修行得阿羅漢果。無知怎麼講呢?無知,其實就是知無。在別的經論上翻個解,其實還有兩個字叫本際,叫解本際。根本的本,邊際的際,叫解本際。那麼這裏,本際沒有說只說解,明見四真谛理就是本際。這個無知即叫做知無,這個無,就是本際,一切法的根本境界。無知者,根本智證見谛理,不存能所故也。但是這樣解釋又不同,根本智就是無分別的智慧,這個無分別的智慧,證悟了四谛理的時候,它並沒有能知所的分別,能證所證分別都沒有,沒有能所的這件事,所以叫做無知。就是沒有能知也沒有所知,但是也是明明了瞭的,所以叫做無知。那麼這樣子也就是知無了,也就是知道本際了。
憍陳如,前面阿若是他的名字。憍陳如,此翻火器,這是尊者的姓。這位阿羅漢,他俗家的姓,姓叫做火器。
須跋陀羅,此翻好賢或翻善賢。本是外道,住鸠屍那城。鸠屍那翻成中國話,翻個角,牛角的角。年一百二十,聞佛將涅槃,方往佛所,聞八聖道,遂得初果。那麼因即出家,嗣聞四谛,就成阿羅漢了。
是中初轉*輪及最後說法二句,論名爲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。這是說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開演覺悟一切衆生的無量無邊的法門。最初開演的是四谛法門,乃至到無量無邊的法門,成就畢竟功德,功德是究竟圓滿了,到了涅槃的時候,佛所作爲衆生說法始願,這功德是圓滿了。
度阿若憍陳如及度須跋陀羅二句,論名爲弟子成就畢竟功德也。這個遺教經上說,這是弟子成就畢竟功德,那麼在小乘佛法上,得阿羅漢果功德就是究竟了。
所應度者,皆已度訖。這句話怎麼講呢?明佛智鑒機,恒無忘失,得益之衆,算數莫窮。所應度者,皆已度訖,這是說佛的智慧照見衆生的出世解脫的善根,恒無忘失,不會忘掉的。你在這一個時期應該得到解脫,佛就會應時的去度化你。這個得到佛的教化利益的衆啊,算數莫窮,究竟有多少算不來的。論名爲大總相成就畢…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