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樣意思。
這個止,如果只是知道息的出入,你心能夠寂靜下來,也可以;如果有困難,你要數這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。用這個方法,的確是有力量,使令心就沒有妄想。這是一個說法。
其次,我們這個身體,這是一個有漏業的果報,不是個好東西,它有時候會有問題,你要將就它一點,不將就它,它有時候就反抗你,你就或者是頭疼、或是吐血了,就不能修行了。這裏有什麼問題呢?我們修數息觀的時候,有的人注意鼻端,當然你一天靜坐半小時、靜坐一個鍾頭也沒有關系;但是如果你靜坐八小時、靜坐十二個鍾頭的時候,那就有問題!你若注意鼻端,你這個注意力在鼻端,你就容易上火,這個血就集中在頭部,集中多了的時候,就要爆血管也可能,再不然就吐血了,就會有這個問題。
所以,這樣子說,這就得要改變一下,注意腹部的起落。智者大師在《釋禅波羅蜜》上告訴:觀丹田也可以,觀臍輪也可以。我們這一呼、一吸,這個腹部就是一起、一落,你注意起落,這個注意力在腹部的起落,這個血就集中在腹部,而不會集中在頭部。這樣你頭部血不會太多,頭部清明。
但是另外有個事情,就是結跏趺坐;但是經上說,女衆不要雙跏趺坐,單跏趺坐。單跏趺坐若太松,當然初開始靜坐也是有問題;你若是坐久了,這腿子熟了,你可以稍微緊一點,單跏趺坐緊一點。緊一點有什麼好處呢?這個血向上來。而你的心注意腹部的起落,血向上來,但是又不太多,就正好是個中道。你血向上來,這頭部有血,人有精神。你睡覺爲什麼失眠,睡不著覺?就是頭部的血太多了,精神。頭部血少了,太少了就昏沈、睡覺。所以,吃完飯的時候,這個血集中在胃裏邊,頭部的血少了,就要睡覺,就是這麼回事。
現在你若是盤腿坐,稍微緊一點,這個血就向上來,但是你這個注意力集中在腹部,它又會降下來一點,使令頭部的血也不多、也不少,這樣子你就能修止觀。太少了就會睡覺,太多了你要吐血,就是不容易,你要將就這個身體。這樣子注意腹部的起落,也可以數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那麼你就能夠明靜住,明靜而住。
如果說這個方法也不合適,你就另外用個方法。另外用方法,有什麼方法呢?可以有兩個方法。你兩個手,左手放在右手上面,這個手裏邊,你觀想有一個圓的光明體,圓的光明。我們在鋪頭(注:店鋪)裏面看見一個水晶球,你把那個相取下來,手裏實在什麼也沒有,但是你觀想這裏面就是有一個水晶球,你觀想它是個…,你願意它是黃色的也可以,願意它是白色的也可以,你就注意它,注意這個水晶球。如果能夠注意使令心裏面不散亂也可以;如果還是有困難,你在水晶球上觀想它有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,現在現出個一來,在水晶球上有個一,隔一會兒現出個二、隔一會兒現出叁,現出叁的時候二就沒有了,現出二的時候一就沒有了,這樣子也還是數這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也可以,也是可以。
或者是你觀想這個腳趾頭,觀大母趾那個地方,如果你修不淨觀的時候,觀察那個大母趾膨脹了、青瘀了、膿爛了、散壞了,骨頭露出來了,你觀這骨頭,觀這個白骨,注意這個白骨。你初開始的時候,用手指頭幫助一下也可以,就用手摸這個大母趾,也可以。說是「我觀這個腹部的起落觀不上來」,你用手幫助一下,用手摸著這個肚子,也可以。這樣子,使令心裏面寂靜住,不要有其它的雜念,那麼你就慢慢地、慢慢地就容易得定了,就是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得到初禅。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這一段是一個關,這個關不容易過;等到得到了未到地定,再到初禅就容易了,就不是難事了。
我看古代的祖師他們坐禅的方法,那個禅師告訴你:先念佛,「念佛淨心」,清淨的淨,心意識的心,用念佛來淨心。實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先念佛把一切的妄想都停下來,心裏面沒有雜念,使令心明靜而住,這就是淨心,用這個方法。等到這個心靜下來了、沒有雜念的時候再參禅,他是這樣辦。我們也可以這樣做。你初開始的時候,你感覺到用數息觀不合適,你也可以念佛,念一會兒。
一開始、腿子一盤上,你立刻地要抓住它!要把你這一念心抓住,叫它不要有妄想。如果你這時候一疏忽、一打妄想,非常快,一下子一刻鍾過去了。你在那兒打妄想,一下子一刻鍾過去了,一下子半小時就過去了,等你覺悟了,「哎呀!不要打妄想!」已經過去半小時了。所以,你一定,這維那師父一打叁下木魚一止靜的時候,你立刻地要注意,就要叫心寂靜住,你不要疏忽這一點,立刻地寂靜住。如果你一開始,你沒有注意,一疏忽打妄想了,這一坐都不容易坐得好!你說「我收回來」,你有功夫可以,你功夫沒成就,有困難,就困難。
所以,你靜坐的時候,我們姑且這樣說,維那止靜這個時候,你若感覺到修數息觀有困難,你先念佛也可以,或者你念大悲咒也可以;不念佛,念大悲咒也可以。「若諸衆生誦持大悲神咒,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,我誓不成正覺!」這是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、大悲忏有這句話,就是念大悲咒能幫助你得叁昧、得辯才!那麼這不是正好嗎?所以你念大悲咒就幫助你容易靜下來。但是你不能念太多,頂多念叁遍,然後你心就寂靜住,用數息觀的方法,或這個光明的輪,有個光明輪,有個圓的光明在你手上,你心裏面注意這個光明,還是用這個方法,叫它心裏寂靜住。
總而言之,熟能生巧;常常靜坐、修數息觀,久了它就自己會出來一些方法,使令它心裏不妄想,能對治一切散亂,使令你心裏面寂靜住,就容易成就欲界定。欲界定也是很不錯的,得到了以後,你若成就了欲界定,心裏面也不昏沈、也不散亂,心裏面明靜而住。這時候,有聲音都聽見,但是心裏面沒有雜念。等到有一點相應了,有一點相應的時候,這個身體感覺到輕,不是那麼重,所以也是不錯的。這是非要從這裏經過不可,由欲界定進步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到初禅,一定是要這樣經過。
我就是簡單說到「止」,這個「觀」現在沒有時間說,但是我們現在規定是講《金剛經》,講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我再說修觀。我的這一段說話就到此爲止,由維那打兩下木魚,我們就經行。
《永光寺禅七開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