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方法不好?所以,我主张我们修四念处!
修四念处还有一个意思,就是直接地对治你的烦恼!经论上就是说两件事:一个生死的缘起、一个涅槃的缘起,就说这两件事。你看所有的经都是说这两件事:怎么样是生死的境界?为什么会有生死?惑业苦;怎么样得涅槃?戒定慧。说得明明白白的。这样子,我们就是用戒定慧来对治生死流转的贪瞋痴。所有的在生死里流转的原因,就是贪瞋痴,就是你内心里有烦恼。贪瞋痴的「痴」,当然有很多的解释,其中有一样就是执着,我们执着都是真的:现在看见这里有一个房子,这是真的;看那里有一个车,这都是真的;看有人过来,都是真的。我们不知道这都是假的、如幻如化的,不知道。你执着是真的,从这里再引起贪、引起瞋,这时候有了烦恼就有业,有业就有流转生死,就惑业苦流转。佛教徒相信了佛法,「我想要得涅槃,想要解脱生死苦!」那你就得要对治你的贪瞋痴,对治贪瞋痴就不造业,那么就不流转生死了,就是很简单的事情。
那么怎么样来对治贪瞋痴呢?就是修四念处。修四念处,「我的欲心很重!」那么修不净观,修不净观来对治。但是,修不净观来对治这个欲心,实在不能断,这欲还是不能断的,只是能够叫它不动,能降伏这个欲,它不动了;不动了的时候,你这时候修无我观,观我不可得。你若真能通达了我不可得,那就是圣人了。凡夫是执着有我的,凡夫和圣人有什么不同?凡夫就是有我,圣人是无我的,所以你就观察我不可得,成功了,这贪瞋痴就没有了,那么你就是圣人了。这样说,所以应该修无我观。
怎么样知道是无我呢?因为无常:眼耳鼻舌身意也好、色声香味触法也好、色受想行识也好,这一切有为法通通是无常的,这就是无我观。因为我是常住的,所以你若能修无常观,就是我没有了,观察我不可得,所以要修这个。如果一个人,他虽然是凡夫,但是他心里没有什么欲,那他不用修不净观也可以,就不需要。你没有欲的时候,心里很太平、很平静,那么你这时候,修无常观、修无我观、修毕竟空观、修唯识观都可以,这样子,慢慢相应了就得圣道,你就是圣人了,就是这么回事情。
所以,直接对治!我有这样的问题,我就用这个方法对治,就是这样子。你一对治,就像有病似的,医生看你的脉,听你自己的介绍、说明,你有这个病、有那个病,然后对症下药,把这个病就治好了,就是这样子。说「我有病,我不管它;我的贪瞋痴在那儿放着,我去看话头!」你看话头能对治你的病吗?能不能对治?能对治也可以,若不能对治,你不是白辛苦了!所以,我们读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就是四念住,就是让你修行的。譬如说,前面有一段文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「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」,《金刚经》上就是告诉你修无我观,是这样意思,很明白的事情。
我们日常生活中,你若细心地观察自己,你就会发觉,这个「我」是个烦恼的根本,你会发觉这件事。若是通达无我的时候,烦恼的根本没有了,烦恼就不容易生起来,烦恼就会减轻了。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和,师兄弟不和、师徒也不和,就是出家人和出家人不和,看见别人有光荣的事情就嫉妒,这很普遍的事情,谁也不用笑话谁,「啊,你嫉妒!」你笑他,你不嫉妒?那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就是贪瞋痴!但是你若修四念处,观察我不可得,一切法都是无常的、如幻如化的,「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,你还会嫉妒吗?就没有这件事了!所以,就是我们要反省自己,有什么烦恼,就用佛法来对治它,这就是我们应该修的法门。说是我住的房子里边来了毒蛇了,那你住在这儿会安吗?你应该把毒蛇请走才对;不!来个乌蝇,把乌蝇打走,毒蛇留在那里,这件事做得对不对?你做得对不对?
当然,还有一个问题,还有什么问题?当然,你们各位法师可能已经提出反抗,提出一个问题:大家都念阿弥陀佛,为什么你主张修四念处呢?怎么不念阿弥陀佛呢?念阿弥陀佛好,我同意,念阿弥陀佛、求生净土是很好。但是我认为,净土法门也是说念阿弥陀佛是方便法门,为什么说念阿弥陀佛是方便法门呢?这句话怎么讲?就是因为你修四念处修不来,那么你也要了脱生死,这件事怎么办呢?只好念阿弥陀佛了。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去。当然,这件事也不是说那么容易,你也要付出来代价的,你要特别地努力,一心不乱地念佛,你要求生阿弥陀佛国的愿还要强,还要厌离娑婆世界,你念阿弥陀佛才能容易一心不乱,才有可能往生阿弥陀佛国。到了阿弥陀佛国干什么?还是要修四念处的,还是要听阿弥陀佛讲《金刚经》,讲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。
你修四念处…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那个下品下生,那上面说,那个有罪的人,临命终的时候有善知识劝他念佛,往生阿弥陀佛国了。到了阿弥陀佛国,莲华开了以后,观世音菩萨为他说诸法实相法门,他要修这个法门来灭罪,得无生法忍。所以,就看出来,就是到了阿弥陀佛国,还是要修这个法门的。
当然,我们现在说念佛,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但是《阿弥陀经》上不是这样子;《阿弥陀经》说执持名号,在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说念佛,这里面有点问题,什么?说念佛是观想,这个「念」是观想的意思,说是我们念佛名号的时候,是用执持名号这个字,意思还是不同的。这个地方我不要多说。
当然,现在还是这样意思,如果四念处修不来,那只好念阿弥陀佛,念阿弥陀佛还是不错的,是可以,求生阿弥陀佛国成功了,也很好嘛。若是你现在能够修四念住,你就修四念住,修四念住什么呢?就是现在令你得圣道,不用等到阿弥陀佛国去,是这样意思。但是现在这个地方不多说了。
我是说用止观的方法来修四念处。这个止怎么修法?怎么样修止?我想你们各位都是参加过禅七,可能知道,但是我想我还是说一说。
这个止,就是要你自己选择一个所缘境,把心停在那里不动,所有的杂念都停下来,这就叫做止。选择一个所缘境,什么所缘境?我们大家都知道,就是用息作所缘境,我们有出入息,用息作所缘境。这个息,我们这口气有出、有入,呼出去以后,也没有立刻地吸,一呼、一吸,我们呼,呼、呼,它就不呼了,但是没有吸,这里面有个息,息过去了就要吸,气就要吸进来,吸、吸,又不吸了,可是也没有呼,这里又有个息,这是有出息、有入息。这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得最详细,这口气呼出去叫「出息」;呼、呼,不呼了,又有个息,叫「内出息」;然后就往里面吸,这个气向里面吸,这叫做「入息」;吸、吸,又不吸了,但是也没有呼,这叫做「内入息」。所以加起来是四个息:出息、内出息、入息、内入息,是四个息。
修数息观,就是你要知道!你静下来的时候,你知道你现在是出息、内出息,知道是入息、内入息,就知;以息作所缘境,是知,就是注意,注意这个息的相貌。注意息的相貌,息有什么相貌呢?就是有出、有入的不同,有冷、有热的不同;出息是温的,温暖,入息它就凉。你若常常静坐的时候,你就会感觉到全身都有出入息,出息感觉不冷,入息就感觉到凉,你常常静坐有这个感觉。就是注意这个出入息,其它的什么事情都停下来。
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」,我们的心同一切法不发生关系,湛然独立,这一念心叫它独立起来,不要有所缘境,应该是这样子;但是我们做不到,我们凡夫做不到。所以佛给我们个方便,你把其它的所缘境都停下来,选择一个所缘境,你心住在这儿不动,这作一个前方便,得定的一个方便,是这么意思。
用息作所缘境这件事,我们正常是应该把口合起来、嘴闭起来,然后由鼻至脐,这是入息;由脐至鼻,这是出息,是这样子。所以,你若注意的时候,这个息就是由鼻至脐、由脐至鼻,就是这样动,就是这样子。这样子,如果你感觉到相应,就这样就好了。
但是,我们无始劫来,这个虚妄分别心习惯了,散乱,想这个、想那个,你叫它不要妄想,这个事很难,违背了你原来的习惯,这个事情很困难。所以,虽然说叫你注意息,事实上又不能,又是乱了。所以,佛又加一个办法,教你数数,数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。这个数目一、二、三、四它有个连贯性,所以我们就可能会寂静住,就能没有一切的妄想。
我曾经想到一个问题,我们出家人在寺庙上,寺庙里面,到佛殿上看到供着佛像,到图书室就看见佛经,到禅堂来就是看见这些大家共同用功的修行人,到讲堂去看见法师,看见我的师长,看见都是同学,大家都修学佛法,这都是清净的境界。我们就算是静坐时有妄想,这妄想就是你日常生活的事情,另外你没有妄想,不是有其它的妄想,就是这些妄想。就是你经验过的事情,就是你妄想的来源;你没有经验过的事情,你没有这个妄想。这些清净的因缘、这些妄想,执着性不大,执着性不是那么大,容易回转。我忽然有个妄想,「昨天吃午饭的时候,什么菜很好吃…」,感觉「不、不要想!」立刻地知息出、知息入,就能回转。
在家人,在家人在色声香味触里面活动,这个贪瞋痴活动得厉害,让他静坐的时候,「不要妄想,修数息观!」困难!因为他执着得厉害,这个想就是把他黏住了,就像那个胶很厉害,黏住了,你想解脱很难。大家都是人,大家都可以静坐修止观,但是在家人困难,出家人容易,所以修行还是出家好。出家多少年了,佛学院都学过多少年了,答复人家问题的时候:「不出家也可以,也可以修行!」这个人是胡说八道。在家人修行也可以,怎么能和出家人比呢?是不能比的。就算是在家人也能修行,能够成功的是少数。出家人都能成功吗?也未必,但出家人成功的可能性大一点,就是因为出家人那个境界是清净的,执着心轻,你就容易修止,是这…
《永光寺禅七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