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永光寺禅七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方法不好?所以,我主張我們修四念處!

  修四念處還有一個意思,就是直接地對治你的煩惱!經論上就是說兩件事:一個生死的緣起、一個涅槃的緣起,就說這兩件事。你看所有的經都是說這兩件事:怎麼樣是生死的境界?爲什麼會有生死?惑業苦;怎麼樣得涅槃?戒定慧。說得明明白白的。這樣子,我們就是用戒定慧來對治生死流轉的貪瞋癡。所有的在生死裏流轉的原因,就是貪瞋癡,就是你內心裏有煩惱。貪瞋癡的「癡」,當然有很多的解釋,其中有一樣就是執著,我們執著都是真的:現在看見這裏有一個房子,這是真的;看那裏有一個車,這都是真的;看有人過來,都是真的。我們不知道這都是假的、如幻如化的,不知道。你執著是真的,從這裏再引起貪、引起瞋,這時候有了煩惱就有業,有業就有流轉生死,就惑業苦流轉。佛教徒相信了佛法,「我想要得涅槃,想要解脫生死苦!」那你就得要對治你的貪瞋癡,對治貪瞋癡就不造業,那麼就不流轉生死了,就是很簡單的事情。

  那麼怎麼樣來對治貪瞋癡呢?就是修四念處。修四念處,「我的欲心很重!」那麼修不淨觀,修不淨觀來對治。但是,修不淨觀來對治這個欲心,實在不能斷,這欲還是不能斷的,只是能夠叫它不動,能降伏這個欲,它不動了;不動了的時候,你這時候修無我觀,觀我不可得。你若真能通達了我不可得,那就是聖人了。凡夫是執著有我的,凡夫和聖人有什麼不同?凡夫就是有我,聖人是無我的,所以你就觀察我不可得,成功了,這貪瞋癡就沒有了,那麼你就是聖人了。這樣說,所以應該修無我觀。

  怎麼樣知道是無我呢?因爲無常:眼耳鼻舌身意也好、色聲香味觸法也好、色受想行識也好,這一切有爲法通通是無常的,這就是無我觀。因爲我是常住的,所以你若能修無常觀,就是我沒有了,觀察我不可得,所以要修這個。如果一個人,他雖然是凡夫,但是他心裏沒有什麼欲,那他不用修不淨觀也可以,就不需要。你沒有欲的時候,心裏很太平、很平靜,那麼你這時候,修無常觀、修無我觀、修畢竟空觀、修唯識觀都可以,這樣子,慢慢相應了就得聖道,你就是聖人了,就是這麼回事情。

  所以,直接對治!我有這樣的問題,我就用這個方法對治,就是這樣子。你一對治,就像有病似的,醫生看你的脈,聽你自己的介紹、說明,你有這個病、有那個病,然後對症下藥,把這個病就治好了,就是這樣子。說「我有病,我不管它;我的貪瞋癡在那兒放著,我去看話頭!」你看話頭能對治你的病嗎?能不能對治?能對治也可以,若不能對治,你不是白辛苦了!所以,我們讀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就是四念住,就是讓你修行的。譬如說,前面有一段文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「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」,《金剛經》上就是告訴你修無我觀,是這樣意思,很明白的事情。

  我們日常生活中,你若細心地觀察自己,你就會發覺,這個「我」是個煩惱的根本,你會發覺這件事。若是通達無我的時候,煩惱的根本沒有了,煩惱就不容易生起來,煩惱就會減輕了。我們人與人之間不和,師兄弟不和、師徒也不和,就是出家人和出家人不和,看見別人有光榮的事情就嫉妒,這很普遍的事情,誰也不用笑話誰,「啊,你嫉妒!」你笑他,你不嫉妒?那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就是貪瞋癡!但是你若修四念處,觀察我不可得,一切法都是無常的、如幻如化的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你還會嫉妒嗎?就沒有這件事了!所以,就是我們要反省自己,有什麼煩惱,就用佛法來對治它,這就是我們應該修的法門。說是我住的房子裏邊來了毒蛇了,那你住在這兒會安嗎?你應該把毒蛇請走才對;不!來個烏蠅,把烏蠅打走,毒蛇留在那裏,這件事做得對不對?你做得對不對?

  當然,還有一個問題,還有什麼問題?當然,你們各位法師可能已經提出反抗,提出一個問題:大家都念阿彌陀佛,爲什麼你主張修四念處呢?怎麼不念阿彌陀佛呢?念阿彌陀佛好,我同意,念阿彌陀佛、求生淨土是很好。但是我認爲,淨土法門也是說念阿彌陀佛是方便法門,爲什麼說念阿彌陀佛是方便法門呢?這句話怎麼講?就是因爲你修四念處修不來,那麼你也要了脫生死,這件事怎麼辦呢?只好念阿彌陀佛了。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去。當然,這件事也不是說那麼容易,你也要付出來代價的,你要特別地努力,一心不亂地念佛,你要求生阿彌陀佛國的願還要強,還要厭離娑婆世界,你念阿彌陀佛才能容易一心不亂,才有可能往生阿彌陀佛國。到了阿彌陀佛國幹什麼?還是要修四念處的,還是要聽阿彌陀佛講《金剛經》,講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。

  你修四念處…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那個下品下生,那上面說,那個有罪的人,臨命終的時候有善知識勸他念佛,往生阿彌陀佛國了。到了阿彌陀佛國,蓮華開了以後,觀世音菩薩爲他說諸法實相法門,他要修這個法門來滅罪,得無生法忍。所以,就看出來,就是到了阿彌陀佛國,還是要修這個法門的。

  當然,我們現在說念佛,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但是《阿彌陀經》上不是這樣子;《阿彌陀經》說執持名號,在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說念佛,這裏面有點問題,什麼?說念佛是觀想,這個「念」是觀想的意思,說是我們念佛名號的時候,是用執持名號這個字,意思還是不同的。這個地方我不要多說。

  當然,現在還是這樣意思,如果四念處修不來,那只好念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還是不錯的,是可以,求生阿彌陀佛國成功了,也很好嘛。若是你現在能夠修四念住,你就修四念住,修四念住什麼呢?就是現在令你得聖道,不用等到阿彌陀佛國去,是這樣意思。但是現在這個地方不多說了。

  我是說用止觀的方法來修四念處。這個止怎麼修法?怎麼樣修止?我想你們各位都是參加過禅七,可能知道,但是我想我還是說一說。

  這個止,就是要你自己選擇一個所緣境,把心停在那裏不動,所有的雜念都停下來,這就叫做止。選擇一個所緣境,什麼所緣境?我們大家都知道,就是用息作所緣境,我們有出入息,用息作所緣境。這個息,我們這口氣有出、有入,呼出去以後,也沒有立刻地吸,一呼、一吸,我們呼,呼、呼,它就不呼了,但是沒有吸,這裏面有個息,息過去了就要吸,氣就要吸進來,吸、吸,又不吸了,可是也沒有呼,這裏又有個息,這是有出息、有入息。這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得最詳細,這口氣呼出去叫「出息」;呼、呼,不呼了,又有個息,叫「內出息」;然後就往裏面吸,這個氣向裏面吸,這叫做「入息」;吸、吸,又不吸了,但是也沒有呼,這叫做「內入息」。所以加起來是四個息:出息、內出息、入息、內入息,是四個息。

  修數息觀,就是你要知道!你靜下來的時候,你知道你現在是出息、內出息,知道是入息、內入息,就知;以息作所緣境,是知,就是注意,注意這個息的相貌。注意息的相貌,息有什麼相貌呢?就是有出、有入的不同,有冷、有熱的不同;出息是溫的,溫暖,入息它就涼。你若常常靜坐的時候,你就會感覺到全身都有出入息,出息感覺不冷,入息就感覺到涼,你常常靜坐有這個感覺。就是注意這個出入息,其它的什麼事情都停下來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」,我們的心同一切法不發生關系,湛然獨立,這一念心叫它獨立起來,不要有所緣境,應該是這樣子;但是我們做不到,我們凡夫做不到。所以佛給我們個方便,你把其它的所緣境都停下來,選擇一個所緣境,你心住在這兒不動,這作一個前方便,得定的一個方便,是這麼意思。

  用息作所緣境這件事,我們正常是應該把口合起來、嘴閉起來,然後由鼻至臍,這是入息;由臍至鼻,這是出息,是這樣子。所以,你若注意的時候,這個息就是由鼻至臍、由臍至鼻,就是這樣動,就是這樣子。這樣子,如果你感覺到相應,就這樣就好了。

  但是,我們無始劫來,這個虛妄分別心習慣了,散亂,想這個、想那個,你叫它不要妄想,這個事很難,違背了你原來的習慣,這個事情很困難。所以,雖然說叫你注意息,事實上又不能,又是亂了。所以,佛又加一個辦法,教你數數,數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。這個數目一、二、叁、四它有個連貫性,所以我們就可能會寂靜住,就能沒有一切的妄想。

  我曾經想到一個問題,我們出家人在寺廟上,寺廟裏面,到佛殿上看到供著佛像,到圖書室就看見佛經,到禅堂來就是看見這些大家共同用功的修行人,到講堂去看見法師,看見我的師長,看見都是同學,大家都修學佛法,這都是清淨的境界。我們就算是靜坐時有妄想,這妄想就是你日常生活的事情,另外你沒有妄想,不是有其它的妄想,就是這些妄想。就是你經驗過的事情,就是你妄想的來源;你沒有經驗過的事情,你沒有這個妄想。這些清淨的因緣、這些妄想,執著性不大,執著性不是那麼大,容易回轉。我忽然有個妄想,「昨天吃午飯的時候,什麼菜很好吃…」,感覺「不、不要想!」立刻地知息出、知息入,就能回轉。

  在家人,在家人在色聲香味觸裏面活動,這個貪瞋癡活動得厲害,讓他靜坐的時候,「不要妄想,修數息觀!」困難!因爲他執著得厲害,這個想就是把他黏住了,就像那個膠很厲害,黏住了,你想解脫很難。大家都是人,大家都可以靜坐修止觀,但是在家人困難,出家人容易,所以修行還是出家好。出家多少年了,佛學院都學過多少年了,答複人家問題的時候:「不出家也可以,也可以修行!」這個人是胡說八道。在家人修行也可以,怎麼能和出家人比呢?是不能比的。就算是在家人也能修行,能夠成功的是少數。出家人都能成功嗎?也未必,但出家人成功的可能性大一點,就是因爲出家人那個境界是清淨的,執著心輕,你就容易修止,是這…

《永光寺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遺教經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