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活,一個在家人(是一個建築師),我說:你們的生活是怎麼情形?是不是就是努力地工作,然後努力地享受,就是這樣子嗎?對不對?他說:是的。就是努力地工作賺錢,然後就是享受。享受什麼?享受欲樂,就是這樣子。
但是我們佛教徒,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告訴我們,有更高明的樂:叁昧樂,好過欲樂。欲樂,你自己身體沒有什麼樂,要假藉外緣的合作,你才能有樂,不然這樂沒有,沒有樂。但是若是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,不需要外緣,只要你心裏面寂靜住,快樂就來了。這個樂不需要一塊錢,都不用;只要你成就了,你一靜坐,心裏面攝心不亂就有樂。有了這個樂以後,有什麼好處呢?減少病痛,不可能說沒有病,這是不可能的,能減少病痛,增加健康,煩惱也減少。因爲這種人對于欲樂的希求,這個人還有欲,得到未到地定的人心裏還是有欲的;還是有欲,但是因爲有叁昧樂,這個欲樂輕,沒有也可以。他就是常常入定、常常靜坐,他就知足了,就不會爲欲所苦,不會有這件事。
這個未到地定,在《解深密經》的〈分別瑜伽品〉告訴我們,告訴我們一件事,就是我們靜坐到了什麼程度才可以名之爲奢摩他、才可以說是止?就是從未到地定以上才叫做止。欲界定還不能稱之爲止的,還不能,到未到地定以上才算是止。成就了未到地定,還有一個好消息,什麼消息?很容易得初禅,初禅就是色界定了。這個未到地定還沒到初禅,但是它和初禅很接近,很接近。接近有什麼特別呢?就是很容易就得初禅。我們現在靜坐的時候,初開始靜坐,叫你心裏明靜而住很難,感覺難;但是到那個時候,你想得色界初禅很容易,不感覺難,因爲很容易一攝心就入定,所以不感覺難。所以那個時候,你要再加一把勁,就能得初禅。得了初禅會怎麼樣呢?得初禅可是不得了!得初禅也很容易得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得到色界的四禅。
佛在世的時候,很多的佛教徒得聖道,得聖道不是在散亂心裏面得聖道,都是要在未到地定、在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在這裏面得聖道的。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那裏得?在第四禅,在色界四禅裏面修緣起觀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得阿羅漢的人,有的可能是在未到地定裏面,也可能在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;辟支佛這個聖人也可能是在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;在禅裏面得定,得聖道,不是散亂心能得聖道的。我們佛教徒初開始有可能不知道,但是經過長時期地學習佛法,我們就知道佛教徒是應該修學聖道,要做聖人,「我不願意做凡夫了!」應該是這樣子。但是你若不學習佛法,「我就這樣就好了嘛!還有什麼事情?」你心情就是這樣。當然,我們若不學習佛法就不知道這件事。得聖道這件事,就不是凡夫了,就是聖人了。我剛才一開始說,我們佛教徒應該發出離心,就是感覺到生死是苦、不是樂,應該發堅定的意願,希望能夠得聖道,應該是這樣子。
這個止,其實這裏面還有很多事情應該說,但是現在的時間已經到了。我現在再簡單地說觀,這個止就說到這裏。
觀,我先簡單地說,就是我們佛教徒,如果你有聖道的願望,應該修不淨觀。修不淨觀,觀察這個身體是汙穢、是不清淨的,九孔常流不淨,對于身體的愛著心要把它降低、降低,最後沒有欲心,應該這樣子。因爲有欲心有什麼問題?有欲心能障道,障礙我們修學聖道,這是一個。但是我們人都是有欲,你要斷這個欲,這個事情很有問題,就是不容易,不容易發這個心來斷欲。若不能斷欲,想要修學聖道很困難,所以得聖道的人不多。
佛在世的時候的人善根深厚,所以他們能夠斷欲,就算是不修不淨觀,但是他的心裏面也沒有什麼欲,他就沒有障礙,修無我觀、修無常觀就得阿羅漢道了。而今天的佛教徒,誰是聖人?怎麼知道這個人得聖道?怎麼知道這個人沒得聖道?你沒有修學聖道,怎麼能得聖道呢?我們佛教徒誰修學聖道了呢?在家居士我們姑且不問,就是我們出家人,誰修學聖道了?我看…。
說我念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在這裏得聖道不容易。念阿彌陀佛是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,你的目的就是這樣,你沒有想得聖道。因爲弘揚淨土法門的大德也告訴你,就是你心裏面念阿彌陀佛,一心不亂,然後至誠地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國;沒有說「我在這裏要念阿彌陀佛得聖道」,你根本沒有這個願嘛!但是到阿彌陀佛國,若真是能往生到阿彌陀佛國,阿彌陀佛再給你講《金剛經》,也可能講《楞伽經》,總而言之,這些經論,在阿彌陀佛國還是講叁十七道品、講叁解脫門,講這些聖道的法門,在那裏修學聖道,修學聖道成功了,得無生法忍了。我們從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上看,到阿彌陀佛國的人,那阿彌陀佛國裏也有阿羅漢,那可見也是一樣,修四念處,或者修小乘的佛法,小乘的法門,或者大乘佛法的法門,從這裏得聖道,小乘佛法也是能得聖道,大乘佛法更能得聖道,還是這樣子!這樣說,念阿彌陀佛的人,你根本沒有想得聖道,你在這個娑婆世界你沒想這個事,只想求生阿彌陀佛國,那你在這裏怎麼能得聖道呢?
所以我們說,譬如說我念大悲咒,念大悲咒這也是聖道,是的,也是聖道,但是你念大悲咒的目的是什麼?可能是我希望發財;念大悲咒回向我希望我能發財,我希望身體健康,希望我沒有病痛;我有病痛,病痛好了;你心裏是這樣意思。你念大悲咒是願意得聖道嗎?你有這個願望嗎?我看,都沒有。說「我是跟仁波切學一學咒。」學咒,你目的是什麼?
所以,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,誰是聖人?只要你沒修學聖道,你就不可能是聖人,不可能是聖人。佛在世的時候,有很多人得聖道,因爲他修學的是聖道,就是戒定慧,修四念處、叁十七道品,修這無相的般若法門,所以他能得聖道。他是修聖道,才能得聖道。我們今天的人,沒人得聖道,就是沒修學聖道嘛!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,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是興盛嗎?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,我說,接近滅亡的邊緣了。我們對于佛法的信心都不見得很堅定,都不見得很堅定,至于聖道完全談不到!
所以若是說我們修不淨觀,能夠降伏我們的欲心,能夠破除障道因緣,然後我們修無我觀、修無常觀,修這個般若波羅蜜,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應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」,這是《金剛經》上的話,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世尊!如來在然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」,修無所得觀,那這是聖道。這樣子,對于一切法心裏面無所執著,不受一切法,得無生法忍!這是聖道,我們要作如是觀。
修叁叁昧——空叁昧、無願叁昧、無相叁昧,這是聖道;我們若作如是觀,就能得聖道。說現在是末法時代,我們能夠修叁叁昧嗎?能得聖道嗎?我感覺現代的人和古代的人一樣,無差別。但是其中的關鍵,就在乎你自己,在乎你自己:你要籌備、准備學習聖道的資糧,要做這件事。資糧准備好了,你能夠安心地修止、修觀、修叁叁昧,一樣可以得聖道。但是你自己說,「哎呀!我業障重!」那你就沒有希望。其實就是你自己,如果你對于你自己有信心,「我能得聖道,我肯努力。」那你就可以得聖道。如果你自己說,「我不行,我怎麼地。」那你就不能。所以能不能都是你自己的分別,不是決定能、不是決定不能,事在人爲,就是這麼回事。
而學習佛法這件事,你深入地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也可以,深入地學習《維摩诘所說經》也可以,深入地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深入地學習,這些都是佛菩薩的智能,都是般若的智能,你深入地學習,慢慢、慢慢你的思想就改變。你原來說:「我不行!」這時候,自然你心就明白,「我能得聖道!」你這個信心就出來,會出來的。不是不能,「是不爲也,非不能也。」孟子他善于說話的,「爲長者折枝」,非不能也,是不爲也;「挾太山以超北海」,是不能也,非不爲也。
我們今天的佛教徒,因爲我們的祖師,我們的祖師大概是大慈悲、大智慧境界,看見這些人都是鈍根人,只好念阿彌陀佛吧!我這句話說出來,念佛的人認爲我輕視念佛法門,其實不是的,不是輕視念佛法門。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子,就不提倡修止觀,就提倡念阿彌陀佛,求生阿彌陀佛國。但結果,我們今天的佛教徒多數不願學習經論,願意念阿彌陀佛、願意念咒,很容易嘛!只要記憶力好一點,這咒一定很容易就念會了,天天念咒。但是念了多少年,我再說一句話,好像我不恭敬了,我們傳統的佛教上早晚殿,早晨念楞嚴咒、念大悲咒、念十小咒,念了幾十年了,你怎麼樣?你怎麼樣?你這個貪心有沒有調伏?你的貪瞋癡有沒有調伏?我看,貪瞋癡都不能調伏。
若是你修不淨觀的話,你這個貪心立刻可以得到調伏;若是你修叁叁昧,愛煩惱、見煩惱都能調伏,而且慢慢可以斷煩惱、可以得聖道。你常常這樣學習、這樣修行,你的信心會增長,你的思想完全轉變了,「我能得聖道!」和以前完全不同。但是我們對于佛法的學習,淺嘗辄止,「好了,我可以寫文章了,我也可以講經說法了。」這樣不行。你一定要深入經藏、智慧如海,那個時候,你自然有信心可以得聖道。
我剛才這一段話,這個止,也有一些話應該說還沒說;觀,我也等于是沒說,但是時間到了。但是各位可能是知道,我們學習《維摩诘所說經.觀衆生品》,應該是准備好了吧,那上面是說觀,怎麼樣修觀,就可以補充今天說話的不足。我就說到這裏。
《佛恩寺禅七開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