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光寺禅七開示
1998/10/07于大甲永光寺
永光寺主人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(不合掌):由于主人菩提心的勇猛,舉辦禅七,我們可以在這裏集會,修學聖道,應該說這是非常殊勝的事情,我們非常感謝主人的慈悲!
我現在想要講兩件事:第一件事,就是我們在這裏集會,學習禅的規矩;第二件事,就是學習禅的方法。
關于在禅堂裏邊靜坐的規矩,我們擬定了一個功課表。早晨叁點五十分鍾起板,四點二十分開始經行,經行十分鍾,到四點叁十分鍾我們就止靜了,這第一支香止靜一小時。經行的時候,打兩下木魚;我們坐在那裏,打了兩下木魚,放腿子站起來,就經行。
經行,是先由主人領班,這兩面同時出班。同時出班向前面走,也可以插班。我們分成叁個地方經行,我們畫出來一個標志:有第一、有第二、有第叁。第一這個地方是黃色的標志,第二是紅色,第叁個是藍色的標志。第一區,經行是稍微快一點,第二是中等的,第叁是慢的。但是也隨你自己的意思,你若願意快,就在第一這個區,你願意慢在第叁個區,願意不快不慢就是第二個區。如果你願意慢,不要在第一個區,因爲第一個區限定是快步經行的地方,你若慢步就阻礙了,對別人有妨礙。但是可以變化,你由慢、願意快,就到第一區;你快步經行之後、又願意慢步經行,你到第叁地方去。打過禅七的人應該知道這件事。
開始經行的時候,由維那師父打兩下木魚,就放腿子,出班經行;到時候,由維那法師敲一下大磬,大家就立在那裏不要動。我們現在是在這裏打禅七,在這裏修止觀,你聽見了磬聲的時候,就是立在那裏不動,你就要觀心了,使令這個心不要動,願意修止也好、願意修觀也好。實在,時時要修止觀,不是說聽見了磬聲才修止觀,不是這個意思。什麼時候都要令這個心不要虛妄分別,不要散亂,不要有雜念,叫它寂靜住,叫它明靜而住,或者是思惟法義。
但是,經行忽然間要停下來,我們的信號是敲一下大磬。這個磬的聲音是非常好,它這個聲音由大而逐漸地微小、逐漸地微細,你也可以因此而攝心不亂。這時候是有聲音的時候,假借這個聲音而令心裏面不亂。等到逐漸地聲音聽不見了以後,沒有聲音的時候,你還可以繼續聽聲音;雖然聲音沒有了,你繼續聽這聲音,心裏面叫它不要有雜念。等到聽見維那法師打一聲木魚,就歸位了,自己要記住自己在什麼地方坐。
這是第一支香,坐一小時,五點叁十分鍾就開靜了。開靜的時候,早晨第一支香的開靜,維那是用引磬開靜。開靜了之後,然後再打兩下木魚,再經行,經行二十分鍾。在經行的時候,你自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,你需要到廁所去,這時候要去。到了五點五十分鍾的時候,就停下來,就默誦《金剛經》;默誦,你能背下來是更好,不能背就照本念。
我們念《金剛經》是什麼意思呢?念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就是修止觀用的,就用它來修四念處的,是這麼意思,所以要念《金剛經》。但是你若願意像《俱舍論》上說的,或者是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的,其它的阿毘達磨論上說的四念處,如果你熟悉,感覺到相應,也可以那樣用功。但是《金剛經》說的四念處,這是大乘佛法裏面最殊勝的修行法門!是南傳佛教所沒有的,而又是能夠迅速地令你得無生法忍的法門!
這是讀《金剛經》,我們是預備了二十分鍾的時間。若是背《金剛經》,不用太快的話,一刻鍾就背下來了;若是照本子讀,當然你也可能慢一點。不管是背也好、是照本讀也好,不要太快,這一個字、一個字,一句、一句清清楚楚地讀,這樣子才能夠發生作用。到六點十分鍾的時候,維那打兩下木魚,大家站起來,當然要有人負責收本子,就搭衣在大殿排班,到齋堂去用早齋。這是早晨的情形。其它的時候,希望各位注意看看這個功課表。其它的,七點到八點出坡,八點又開始經行,八點一刻到九點是第二支香,九點到九點二十是經行,九點二十到十點是第叁支香,十點鍾到十點二十分鍾這個時候拜佛。
我以前在香港的時候,中國大陸的金山高旻寺的這些大禅師,在香港打禅七,我也參加過,他們就是坐禅、講開示,沒有拜佛這件事;但是現在我想加上拜佛。加上拜佛的原因,我也說一說。
這個老參師父、坐禅相應的人,沒有這件事,拜佛也可以、不拜佛也可以。但是我們初開始學習禅的人,是有問題的,有什麼問題?坐禅坐得不相應,止也止不來、觀也觀不來,但是自己想要有成就,止不來也要止、觀不來也要觀,就勉強自己。勉強的情形,這當然是你有道心,使你自己要這樣子。但是你這樣做的時候,在你的生理上,你這個地水火風的生理上就造成了一個矛盾。造成了矛盾,初開始你自己可能也不知道,但是若由微而著,由微小而逐漸的重,就會有問題,就會使令你不正常了,就說:「這個人著魔了!」其實不是著魔,是你的生理上有問題,你自己不能自主了,就可能有問題。若是我們拜佛的時候,你出聲念佛,又能去拜,這一動,身體這一動、又拜,就能夠疏解造成的困難,就能使令你生理上恢複正常,有這樣好處。
第二個原因,就是我們靜坐的時候有業障;前生或者今生做什麼錯誤的事情,有業障,這業障障礙你,你不能夠相應,止也止不來、觀也觀不來。有的時候,忽然間止得很好,一支香還嫌不夠,一下子坐五個鍾頭,感覺到很好了,真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;但是忽然間又退掉了,心裏面很不舒服;但是你想恢複過來,不行,有很多的問題,有很多不同的現象。所以,我們若是拜佛的話,向佛求忏悔,忏悔業障,使令我們用功順利,容易相應,容易得聖道,所以加上拜佛這件事。說是拜佛,實在就是忏悔,是這個意思。
第四支香,十點二十到十一點,就開靜了,這時候也是搭衣在大殿排班,然後到齋堂用午齋。其它的事情就不必說了。
再就是,我們也安排小參的事情:我們是今天晚間開始,明天是八號,八號、九號、十號,在禅七的第叁天以後,每一天的下午四點鍾到五點一刻有小參。小參,預先要登記,有人負責登記,然後我們按照次第,在這個時間內,在右手邊那個房子,圖書室裏面,就小參。
到了圓滿那一天,就是晚間七點鍾,每個人作禅七的心得報告,我們禅七就結束了,就圓滿了。這個規矩就是這麼多。
在天臺智者大師的《摩诃止觀》上,他說的規矩,分身口意叁業,身有動靜的不同,口有語默的不同,身口意,意論止觀的不同,這身口意是這樣子的規矩。我們經行,這就是動;你坐在那裏,就是寂靜。口有語默,打禅七,盡量的你不要說話,在禅堂裏不要說話;在齋堂裏、在寢室裏面都不要說話,不要說閑話;若是在小參的時候,你可以說話,其它的時候盡量不要說話。說話有什麼不好呢?說話令你心容易散亂,心一散亂了,就妨礙你用功,所以盡量不要說話。第二個原因,說話會勞神、會傷氣,這個身體太勞了,你靜坐也受影響,所以不要說話。第叁個,說話有時候說錯了引起煩惱,也妨礙你用功,所以盡量不要講話。有非常特別的事情,你非要表達出來,寫紙條好一點,向負責的人來陳述這件事,盡量地不要說話。這是口的語默。意論止觀,就是你的第六意識只有兩件事:一個止、一個觀。從早晨起來開始到晚間休息,完全是在止和觀裏面,不是觀就是止,不是止就是觀,不要有其它的虛妄分別,要這樣做。這個規矩簡單說到這裏。
其次,我們再說一說修禅的方法,修禅的方法就是止觀。我們中國的禅宗,本來也不是看話頭的。從《高僧傳》上看到達摩禅師的傳,他實在是修止觀的,是根據《楞伽經》來修止觀。《楞伽經》裏面有唯識的道理、也有中觀的道理,也就是根據這樣的佛法來修止觀。六祖的時候,就重視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也是很好;跟六祖學禅的這些人,也都是根據經論學禅。大概是在北宋末年、南宋的開始,這個時候就是看話頭了,話頭也是很多種,不只一種。如果學過經論的法師,若學得有心得的法師,看話頭也可以,話頭就是止觀,沒有差別。若是你經論學得一知半解,沒有什麼成就,你要去看話頭,那就和止觀不同了,就是不一樣。越往後來,對于經論沒有學的人出了家,也就是去看話頭,這個時候禅宗就衰了,是那麼回事情。但是禅宗本身的人不承認這件事。
我在虛雲老和尚的法語、他的年譜上看,有人問他,說是:我們學習禅,就是看話頭,但是有說修止觀,那是怎麼回事?虛雲老和尚說:那是古法,古代修禅的方法,現代是不修止觀。其實不是!這是人的根性的問題,就是你沒有條件修止觀。修止觀,就是要對經論深入地學習,才能修止觀;你沒有學習,你不知道怎麼修觀,只好看話頭了,是那麼回事兒。這是人本身的利根、鈍根,你在佛法裏面,學、沒學習佛法差別的地方,不是有古、今的問題。這是一件事。
我現在想要說一說究竟怎麼樣止觀?究竟怎麼止觀?就是四念處。玄奘法師的翻譯是四念住,鸠摩羅什法師翻個四念處,就是叁十七道品,也就是八正道,是按照這個方法來修止觀,這也是佛陀所教導的。我們若讀一讀《阿含經》、讀阿毘達磨論、讀這些《般若經》,我們就會明白佛教徒應該怎麼修行得聖道,它說得明明白白的,不是像我們禅宗的祖師說那個話很難懂,「萬裏無寸草處去!」這句話怎麼事情?這句話很難懂。但是你若看看這些《阿含經》、看看《金剛般若經》、看這些論上,它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怎麼修行,就是四念住,就是四念處,就是應該這麼修行。
我說一個譬喻,譬如說是走路,告訴你這條路很寬、很平坦,沒有土匪,很安全的從這裏走到目的地,這條路是這樣子;那條路有危險、有土匪,並且不平坦,你若在那條路走有危險,說得明明白白的。然後,你就選擇容易走的這條路,從這裏走。修止觀、修行就是這個意思,就是這樣子。這樣子不好嗎?這個…
《永光寺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