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法雲寺禅叁十五開示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》完全都背下來最好,不能就背一半也可以,就是那幾段你特別歡喜的,你也可以把它背下來,找這個參考書……,這個參考書也是問題,人有了學問、有點文學的話,寫一本書是很容易的事情,所以《金剛經》的批注非常的多。若是你肯學的話,你心裏面就想:「誰說得對呢?」這是一個問題。

  我現在姑妄言之,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批注就是《大智度論》,《大智度論》是誰作的?就是龍樹菩薩作的。龍樹菩薩在印度佛教、中國佛教,大家共同的都是尊重他,不管是天臺宗、華嚴宗、密宗、禅宗都是尊重他是祖師,所以應該是可以建立信心,我們對他毫無疑問,應該是有這個條件的。他這個《大智度論》解釋《大品般若經》。我看《南北朝佛教史》那個作者,他就說出一句話,他說《金剛經》的批注爲什麼那麼多呢?因爲它短;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批注爲什麼少呢?因爲它特別多,你要給它作批注很不容易,因爲話說多了就容易說錯,言多語失,就自相矛盾,你就不能夠自圓其說,所以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批注非常少。《金剛經》它短,就容易作批注;容易作批注,就容易有錯。所以要學習《金剛經》,你要學習《大智度論》,用《大智度論》作《金剛經》的批注,你應該有信心,應該在這裏建立信心。

  當然,我這麼說,你現在還來得及嗎?現在要學《金剛經》來得及嗎?這是個問題。假設你學習《金剛經》,你坐下來的時候,就按照《金剛經》的道理去思惟,就這樣思惟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這是修無我觀,要這樣修;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那麼你就是這樣思惟,這就是如理作意。你不要輕視這個如理作意,可以使令你得聖道的,能使令你得聖道。《金剛經》最後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也可以,按照這個去思惟也是可以的。思惟了一會兒的時候,就不要思惟,你這時候再修奢摩他的止,就是你自己先要找一個所緣境,心裏面在那裏寂靜住。

  說「原先我修奢摩他修不來」,你修一會兒毘缽舍那的觀,然後修止的時候就容易。因爲毘缽舍那的如理作意,能爲你消除業障,能令你奢摩他的止能好轉;可能會寂靜住五分鍾也就不錯了,寂靜住叁分鍾都是了不起,五分鍾、十分鍾逐漸進步,你就有希望了。你止它十分鍾,或者勉強地止它十五分鍾、或者叁十分鍾,然後再修毘缽舍那觀。修毘缽舍那觀的時候,還是原來的這個觀法,你不要怕重複!要繼續這樣觀,然後止而後觀、觀而後止,逐漸、逐漸就好轉了,這也是一個方法。

  我還想說兩個意思,是什麼呢?你如果只修止,當然你可能,總感覺到這個止的前面有好的境界等待著我、我一直地向前修,這樣也是不錯,但是智慧的增長不是很理想。若是你能夠修觀的時候,你的智能很明顯的會增長。怎麼知道智慧增長了呢?因爲你日常生活的時候,在日常的生活裏面,你就感覺到你的智慧增長了,因爲什麼?感覺現在的見地和以前不同,和以前的見地不一樣。以前的煩惱很大,現在常常修觀的時候,這個煩惱就輕微,這時候你知道修觀的力量大。

  若是你完全不修毘缽舍那觀,如果你只是修奢摩他的止,如果你沒能達到色界定的時候,你心裏面還有欲!你止修到未到地定的時候,雖然到未到地定也不錯了,但是心裏面也還是有欲!你心裏面若有欲的話,男女這一關你過不去!你過不去的。若是你常能用毘缽舍那觀,幫助你的奢摩他的止,奢摩他的止也會幫助你的毘缽舍那觀,那就完全不同。你不但有止的力量,同時還有智慧的力量,那就完全不一樣了。雖然心裏還有欲,但是欲不障礙你,你男女這一關還能過去;過去,你就有希望得聖道,有希望得聖道的。所以應該這樣子去修止、修觀,因爲它能增長智慧,幫助你的奢摩他向前進步。你以前認爲辦不到的事情,現在思想變了,認爲能做到這件事,應該是這樣做。這是一個方法。

  其次,在我們的禅七的功課表裏面,不但是靜坐,同時也有拜佛的事情,有忏悔的事情,經行、忏悔。這個拜佛和忏悔實在是一回事,這是做什麼呢?我們是打禅七,爲什麼要我們拜佛呢?拜佛來消除業障,你多拜佛的時候,能幫助你修止觀。你忏悔的時候,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」,如果你很誠意地念這四句話,然後拜佛的時候,它也有作用,能使令你止觀的障礙,能逐漸地消除,也幫助你修止觀的。

  我們也可以念大悲咒,多數的佛教徒都和觀世音菩薩有緣,就是念大悲咒。觀世音菩薩有《法華經》的〈普門品〉,還有大悲咒,還有其它的因緣,所以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;大勢至菩薩我們知道的就比較少,所以這個宣傳還是很重要。我們念大悲咒,如果你靜坐的時候,止也修不來、觀也修不來……,當然我們這個止觀修不來,有幾種原因,其中有一個原因,就是疲勞了。譬如我早晨很早起來靜坐,吃完早餐以後也靜坐,吃完午餐也是靜坐,但是到晚間的時候就疲勞,這個心的力量不夠,身體的力量也不夠、心力也不夠,一個體力、一個心力都不夠,這時候修止也修不來、修觀也修不來,也會有這種情形。所以古代禅宗的大德,晚間吃饅頭、吃包子,每人給你一個包子吃。當然這個律師看見了:「啊!你怎麼可以這樣子?這是犯戒!」就诃斥這件事。但是這件事,禅宗的祖師,他就開這個緣,晚間給你吃個包子,這個體力就強起來,到那時候參話頭這個精神也會強一點,那麼我們說修止觀的力量也會有,也有這個情形。不過這樣的情形,不是太難,這個問題不是大問題,因爲我們其它的時間精神都是很好的。這是一件事。

  所以,若是你止也止不來、觀也觀不來的時候,你可以念大悲咒。假設你《金剛經》能背下來了,你這個時候念《金剛經》。念它七遍大悲咒,或是二十一遍大悲咒以後,精神就來了,精神就會來了,這事情不可思議!

  若是我們有其它的業障,我們也可以拜佛、忏悔,也可能這困難就過去了,我們就能修止觀了,這個問題也就過去了。這是我大要地把這件事就說到這裏。

  我再說,天臺智者大師在《摩诃止觀》上說到幾件事,說到這個身口意。我們打禅七不是一個人,這麼多人在一起用功,我們這個身口意怎麼樣來管理它呢?關于身體這一面有動靜的不同。譬如說我們盤腿在這裏坐,這個身體就寂靜住了,寂靜下來;開靜的時候,經行的時候,就叫做動,身論動靜。口論說默,我們說話,這個口能說話,說話的時候,有說、有默。我們平常自由地說話,現在打禅七的時候,不要自由:只有小參的時候我們可以說話,你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;其它的時間,盡量的默然,不要講話。因爲講話勞神,也會說錯話,說錯話會引起煩惱;就算是沒引起煩惱,你說話會勞神,你勞了神,止觀修不來,也影響到修止觀,這是勞神的問題。所以盡量的要止語,不要說話。身口意,意論止觀,這個意就是一個止、一個觀,我們靜坐的時候,我們也可以修止觀;經行的時候,也照樣可以修止觀的,你不妨試試。走路、經行的時候,也可以修數息觀,也能的。若是你歡喜背經,你經行的時候也可以背經,也可以思惟經裏面的義,也可以修止觀的。

  這樣子我們這個叁業,身論動靜、口論說默、意論止觀,把這個身口意叁業把它管理好好的,叫它合乎聖道。這樣子,我們在五個七裏面,有可能會有好消息!如果我們若常常說話,說話就破壞自己靜坐的功夫;你靜坐的時候有一點境界,然後你和人充殼子,那一點功夫都破壞了,所以盡量的不要說話,這是一件事。

  還有一點時間,我現在再回來說,我們要開始坐禅的時候,不妨自己在佛前磕頭的時候發願:「我厭離世間上這些可愛的事情都棄舍,我願意修學聖道、能得涅槃!」你在佛前磕頭的時候發這個願,要誠心地發願才可以有作用。你若有這樣的願的時候,就推動自己不懈怠,能修止、也修觀;如果你這個願好像有若無的樣子,好像沒有的樣子,那就不行;一個是不能推動自己修止觀,一方面,就是精進修止觀,你也不能得聖道,因爲你沒那個願,不行的。這個外道、非佛教徒他們不相信佛教,也沒有這個涅槃的願,他們能得到四禅八定,但還是生死凡夫,還是流轉生死,而不能得聖道,問題就是在這裏。所以我們要把這個願建立起來,由願來推動我們精進地去修學止觀,那麼慢慢就會有成就。

  佛法是很淵博的,就是光是止觀兩個字,我們也很難完全畢業。所以,若是打禅七的時候,我們要努力地去修止觀;同時,我們又安排了學習《維摩诘所說經》,我們學習這部經,這部經也是講止觀的。這個止雖然很難修,用功修的時候比較難,但是修觀是很容易,但是觀的道理是很深廣的,不是一下子能畢業的。我們學習《維摩诘所說經》幫助我們修觀,有這樣的好處。

  在禅七裏面一方面修止觀,一方面也學習第一義谛;禅七圓滿了,也應該繼續地學習佛法。什麼叫做止?什麼叫做觀?這裏面的道理都是很深廣的,要繼續不斷地學習、繼續不斷地修行,慢慢地才能夠有成就。說是我們不學習,我們只是修止觀,而不去讀經論,還是不行的。你若學習經論,經論,我們說個白話,就是可以「加油」,你修止觀的時候,你有時間去讀經論,能幫助你修止觀的。並且你若常常靜坐的時候,你自己會有一點問題,「我這樣修行對不對呢?」你可能會有這個問題。但是你若常常讀經,「喔!經上這樣講的,這個聖言量是可以相信的,龍樹菩薩這樣講是可以相信的,無著菩薩這樣講、彌勒菩薩這樣講是可以相信的。」所以,就給你加油了,你就很平順地向前繼續進步、繼續進步的。

  所以,我們一方面修學止觀、一方面也應該閱讀經論。當然現在打禅七的時候,是因爲平常用功的時候,現在有一點好消息,現在要加功,增加了功夫,一天常常的靜坐了很多支香,坐一支香、一支香連續坐,就是比平常的功夫增加了,是精進的意思,是這個意思。如果你平常沒有靜坐的功課,你不能來參加禅七的,因爲參加禅七,腿子痛是個問題,你很難忍得住的。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《法雲寺禅叁十五開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恩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