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恩寺禅七開示
2001/4/13于臺中佛恩寺
貴佛恩寺,大和尚慈悲,監院法師,維那常在法師慈悲,及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,大家好!阿彌陀佛。
不管是出家的法師、或者是在家居士,只要是佛教徒,我們應該是有共同的意願,就是涅槃爲上首!大家都應該是修學聖道的。當然這件事,在我們佛教徒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事情。可是,大家在佛法中的願望,是得無上菩提、是得涅槃的,但是涅槃的門是怎麼回事情呢?我感覺到,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徒可能不是太熟悉。涅槃的門,就是修學聖道,明白一點說,就是修學止觀。修學止怎麼修、修學觀怎麼修,我看少數人可能會明白多少,多數不是太明白。我想,現在簡單地說一說,我們應該怎麼樣學習止、怎麼樣學習觀。
怎麼叫做「止」呢?「止」有兩個意思:第一個意思是,我們要選擇一個所緣境,將我們的虛妄分別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要動;安住在所緣境,這是第一個意思;第二個意思,停止一切虛妄分別,這是第二個意思。我們在這裏學習禅、修學止這件事,要記住這兩樣:安住在所緣境、停止一切妄想,要記住這件事。
我們安住在所緣境,容易犯的過失,就是忘掉了所緣境,這是一種過失。爲什麼忘掉了所緣境呢?就是有其它的妄想來了,其它的妄想來了的時候,我們就隨著妄想去了,這是錯誤的。要記住,若是有妄想來了,應該趕快地把這一念心收回來,安住在所緣境這裏,應該這樣辦。
我應該在這裏多說一點。這個所緣境,什麼叫做所緣境?什麼叫做所緣境呢?我們從經論上看,多數是告訴我們,佛菩薩告訴我們,以出入息作所緣境。「知息出、知息入,知息長、知息短」,我們先念這幾句話,就加強我們的注意力,注意這個息的出、入、長、短,應該是這樣做。
但是,也有的人若注意自己的出息、入息不合適,有的人相應、有的人不相應。如果不相應的話,怎麼辦呢?就是另外再選一個所緣境。另外什麼所緣境呢?在天臺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裏面,告訴我們以臍輪作所緣境。臍輪,就是我們的腹部這個肚臍,作所緣境。作所緣境,可以你在你私人的住處,解開褲腰帶看一看,看一看這個臍輪的相貌,然後你靜坐的時候,把這臍輪的相貌分明地顯現在你的心裏面,可以這樣做。這樣做,臍輪這個地方它本身有一個相貌,但是另外又有一個相貌,是什麼呢?就是有起、落的相貌,或者說有起、伏的相貌。就是我們的氣息吸進來的時候,我們的腹部就會膨脹起來,會起;這個氣息呼出去以後,我們的肚子就落,落下來;有起、有落。所以你注意臍輪這個地方,臍輪本身有個相貌,同時有起、落的相貌,你注意它的相貌,就把其它的雜念都停下來,就這樣做。
如果你的內心能夠安住不動,那就這樣做。如果還是有妄念出來,不能夠安住在所緣境的時候,那怎麼辦呢?還有一個方法,就是起、落的時候,你數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。我們的腹部或者是膨脹起來、或者是落下來,你或者數起、或者數落。通常數落比較好,數起也有好處,數起能補氣,醫生給我們吃藥,這藥能夠補,能夠使令我們的氣力強起來。肚子這個地方膨脹起來,你就數一,落的時候不要管,再起的時候再數二,再起的時候數叁,這樣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數起。
但是也有的人數起的時候有問題,就感覺到這個氣在肚子裏面有點脹,脹就不舒服了。所以,你若不舒服,你就應該要改變,就數落。氣息呼出去的時候,肚子落下來,落下來數一,再落的時候數二,再落數叁,這樣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。如果數到十,你就停下來,再從一開始,這樣數也可以;或者是你從十開始數,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,乃至到一,這樣數也可以。如果你不願意這樣數,你願意數十、十一、十二、十叁、十四,乃至到一千、一萬,如果你感覺到相應,這樣數也可以。這樣子,你的心沒有其它的雜念,一直地、相續地數這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這就是很好,這樣辦法就表示你合適了。
假設這個方法也不合適,還有其它的方法。其它的什麼方法呢?就是可以用光明作所緣境。什麼光明?這燈光也可以,你在你自己的私人的寮房可以取這個光明。私人寮房,假設是天黑了的時候,太陽落下去了,你屋子裏面的燈完全關掉,屋子裏面是黑的。黑的時候,你用這個手電筒,開開了,向地面上照,地面就現出一個圓光來,你把那個相貌取下來,你靜坐的時候就思惟那個圓光,也是可以的,這個所緣境,這樣也可以的。
如果這個方法也不合適的話,可以觀水,用水作所緣境。我姑且說是一個大碗,裏面裝滿了水;你看,把這個相貌取下來。然後你靜坐的時候,就思惟在地面上有一碗水。若是我們坐在平地上,坐在坐墊上(不是禅凳),你就思惟面前有一碗水,這樣也可以。或者是你認爲不合適,你把水放在你手上,你這兩個手,左手放在右手上面,在這手上面有一碗水,實在是沒有,只是心裏想而已,那麼這也可以作所緣境。如果這個所緣境相應的話,你就這樣子做。如果不相應的話,也可以在水面上出這個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的字。你先寂靜一會兒,觀這個所緣境,寂靜一會兒,然後水上面出現一個一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的一,觀一會兒的時候,這個一沒有了,就出現個二,二過一會兒就出現個叁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乃至到一百、一千、一萬都可以。但是前一個字和後一個字的距離,由你自己決定,你願意時間稍微長一點也可以,願意短一點也可以。
總而言之,用這個方法把我們這一念虛妄分別的心把它綁住,叫它不要亂,主要目的就是叫我們的心寂靜住,是這樣意思。我們這樣做,用這個所緣境……,所緣境是很多的,我們姑且就說這麼幾種,就用這個方法,你繼續地做,這個顛倒妄想的分別心應該是停下來了,安住在所緣境。
安住在所緣境,從這裏開始,就是欲界定。這個欲界定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,有九個次第,名字叫做九心住。這個欲界定以後,就是未到地定,未到地定以後,就是色界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乃至到無色界的四空定。欲界定是很膚淺的,很不容易成就,成就了很容易就失掉了,欲界定就是這樣子。到未到地定稍好一點,但是你若不努力,它也會失掉的。再進一步到色界定的時候,不是那麼容易失掉了,成就了以後不容易失掉,因爲它的定力高了、深了,不容易失掉。
不容易失掉的原因在那裏呢?就是成就了色界四禅以後,心裏面沒有欲,沒有欲了。我們成就欲界定、未到地定的時候,我們心裏還有欲,還有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欲還都是有,但是比沒有定的人輕一點,但是還是有欲的。到色界四禅的時候沒有欲了,沒有欲,所以得的定高深,而不容易失掉;它還是有可能失掉的,你若放逸,也會失掉。從色界定到無色界的四空定,定力是更深了。這樣說,由欲界的九心住,到未到地定,到色界四禅、無色界四空定,這是我們修止由淺而深的次第。
我再說一句話:因爲我們漢文佛教,很久以來也不提倡這件事。我們就是提倡念南無阿彌陀佛,很多的大德,不管是學天臺宗的、學華嚴宗的、學禅的,大家都是念阿彌陀佛,就不提倡修止觀這件事,所以這件事我們感覺到很生疏,很生疏。
但是現在,佛恩寺的方丈和尚說要打禅七,要在這裏學習禅,學習禅,那我們就講止觀。什麼叫做禅?止觀就是禅。止觀是什麼?就是四念處,四念處就是禅。當然我們說四念處,你不要誤會我是南傳佛教講四念處;南傳佛教是講四念處,但是北傳佛教也是講四念處的。四念處是通于大小乘的,這名字是相同,內容不是完全一樣的。這個我們暫時不說,我現在把九心住說一說。
這個九心住,第一個是「內住」。我們原來的分別心是向外攀緣,外面有很多便宜等著我們去撿,非要注意不可,要向外攀緣。但是現在開始修學禅的時候,外邊沒有便宜可撿,我把心收回來,安住在內裏面,安住在內裏面這個內就是所緣境,安住在所緣境這裏不要動,不要向外攀緣,這就叫做內住。
第二是「等住」,等住也名爲「續住」。等住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你前一剎那、前一秒鍾、或者前一分鍾,你的心安住在所緣境,次一剎那、次一秒鍾、次一分鍾、次兩分鍾,也一樣地安住在所緣境,所以叫做等住。若說相續的續,也是一樣,前一念你安住在所緣境,次一念也相續地安住在所緣境,這叫做續住。等住和續住的意義是一樣的。
第一是內住,第二是等住,第叁是「安住」;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。安住是什麼意思呢?如果我能安住一秒鍾,我能安住五秒鍾、安住十秒鍾,都不容易,安住了二十秒、安住了叁十秒、安住一分鍾,不容易。但是終究我們沒有得禅定,心裏就是還是要跑,又跑到外面去了,跑到外面去了,你趕快再收回來,還是安住在所緣境這裏,這叫做安住。
內住、等住、安住,近住,第四是「近住」,近是遠近的近,行住坐臥的住,近住。近住是什麼意思呢?約我們內心說,你靜坐的時候,你心裏面時時地要願意接近這個定,與定相親近。我們原來心裏面散亂,我現在靜坐,我希望我趕快地能安住不動,心裏面不散亂。你在靜坐的時候,內住、等住、安住的時候,心裏面時時要有這個心情,「我的心不要妄想,繼續安住在所緣境不要亂」;你時時有這個心情,就會幫助你心不亂,容易幫助你心不亂的,所以叫做近住。這是約自己內心的願望說的。我們一定要有這個願望,如果沒有這個願望,很容易心就跑了。
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,調順,第五個是「調順」。調順是什麼意思呢?說我現在靜坐或者是一個鍾頭,或者是半小時,或者是一個半鍾頭,或者兩個鍾頭。我們初開始學習靜坐,不能一直在這兒盤腿坐,一定要起來,起…
《佛恩寺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