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恩寺禅七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來跑一跑,或者是經行,或者有事情到別的地方去了。去的時候,還是要調順,這時候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接觸到色聲香味觸的時候,心裏面要調心,不要在色聲香味觸上胡思亂想,要調。我若要在那上面胡思亂想,就傷害我安住不動的學習,會有障礙,障礙我得定,要調,這是叫做調順。要調這個心,我雖然沒有靜坐,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還要約束它不要放逸,是這個意思,要調它、要約束它、要管製它的。

  這件事,我們說起來,人都是歡喜自由的,我願意怎麼地就怎麼地,這樣感覺自在,不自由毋甯死;現在要管製自己,這個事你歡喜嗎?這是個問題。

  調順,寂靜。「寂靜」是什麼呢?就是我出去辦事,或者是出去經行,要有時間的嘛,不是永久在外面跑,回來要靜坐了;靜坐了,這時候前五識應該是不動了,我眼睛也閉上了,不去看外面的事情,耳朵也不聽其它的聲音;外面有境界,有什麼境界、有什麼聲音、有什麼味道,我都不要管,把這個心攝收回來,第六意識要安住在所緣境,第六識不要再想色聲香味觸法的事情,不要,這叫做寂靜。

  調順是不靜坐的時候、在外面的時候,你的眼耳鼻舌身要約束它;在靜坐以後,你的第六意識要約束它:我身體在這兒坐,我這個心跑到紐約去了,這是不可以,不可以。把這第六意識管製住,叫它不要去貪瞋癡。如果我們「我是想要這樣,但是不能自主,我心裏還是要跑到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、去放逸」,自己要诃斥自己!要诃斥自己,要思惟我若這樣做有過患,有大過患!違背我們原來的菩提願!思惟這樣做是有過患,這樣子調順、寂靜。你若去诃斥,它就有力量,自己诃斥自己還是有力量。別人若诃斥,你可能接受、也可能不接受;但是自己诃斥自己,如果你真是用誠心诃斥自己,它就有力量,心裏面就會調順、寂靜,這個妄想就減少了。

  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調順、寂靜,「最極寂靜」,經過了調順、寂靜的訓練,這個時候,我們靜坐的時候就和以前不同了,就是最極寂靜。「最極寂靜」是什麼樣呢?就是靜坐的時候,假設你靜坐一個鍾頭,這一個鍾頭內,這雜念一生起你就知道,它才要生起你就知道,就是立刻地把這個雜念消除了,能達到這個程度。我們初開始靜坐,心裏頭有妄想了,很久還不知道,很久還不知道;維那開靜了,「哎呀!我打妄想了,我沒有靜坐。」但是若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妄念若一起你就知道,能達到這個程度。妄念一起,就是立刻地叫它不要起,不要生起妄念;那麼這個時候,你這一小時的靜坐、或者兩小時的靜坐,頂多有一回、或者頂多有兩次這樣的情形,另外心裏面完全是明靜而住的,最極寂靜是這樣子。

  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調順、寂靜、最極寂靜,專注一趣。「專注一趣」的這個境界的時候…,最極寂靜,我們若努力地靜坐以後,就會又進步了,就完全沒有妄想了,完全沒有妄想。坐在那裏,若坐一個鍾頭、坐兩個鍾頭、叁個鍾頭、四個鍾頭,乃至坐八個鍾頭,心裏面完全是明靜而住的,一個妄想也沒有。說「我坐那麼久,我腿會疼。」我們初開始的人有這個問題,腿很痛,很難忍受,到那個時候沒有這個問題,沒有腿痛這個問題。沒有腿痛這句話怎麼講呢?不是腿不痛,不是不痛,它還是有點痛;痛,但是你不介意,不管,這件事你不介意,不在乎這件事;有一點痛,你不介意,但是過一會兒也就不痛了,慢慢會有這種情形,和初開始靜坐不一樣。而這時候一點妄念沒有,一點妄想雜念沒有,心裏面完全是明靜而住的。明就是不昏沈,心裏面很明了,又很寂靜,沒有其它的妄想,這個時候是這個境界。

  這個境界,這個時候有什麼感覺?有可能別人說是:「你現在去作生意,這一筆生意能賺一百萬美鈔!」這一筆生意,你可能都不願意去,「我願意在這裏安住不動四個鍾頭」,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,這兩個想法完全不一樣。初開始叫他去靜坐,心裏面不能寂靜住,有可能有人說:「現在去看電影好嗎?」就放腿子去看電影去了。但是若到專注一趣這個時候,外面有什麼便宜都放棄,「我不願意!」願意在這裏寂靜住,感覺到快樂,就是思想會轉變了,思想會轉變,這叫專注一趣。

  最後,第九個是「等持」,等持這個時候,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在專注一趣的時候,你要特別注意,心才能夠明靜而住;你若放松就不行。現在這個時候,你還要精進地去靜坐,就能進一步,不需要特別注意,自然地明靜而住,自然的,所以這又不同,和前面專注一趣還不一樣,不一樣,這叫做等持。

  「等持」這兩個字,我解釋一下。這個等持怎麼講呢?「等」是平等的意思,平等是對不平等說的;約不平等,就有平等。什麼叫做等(平等)?什麼叫做不平等呢?我們先解釋不平等。我們靜坐沒有成功的人,心裏面的相貌,就是散亂和昏沈。睡著覺了什麼都不知道了,或者作夢。若是不睡覺的時候,睜開眼睛就是東想西想,上下古今無所不想,非常的自由,這叫做散亂,一個散亂、一個昏昧,這是我們心的相貌。我們不靜坐、靜坐不成功的人,內心的相貌就是這兩個相貌,一個是散亂、一個是昏沈,這兩個相貌,這就叫做不平等,散亂和昏沈叫做不平等。

  現在我們靜坐的人要求我們自己的心,也不散亂、也不昏沈。我們靜坐的時候沒有打瞌睡,心裏面很明了,明而不昏,明了而不昏沈。我們原來是散亂,現在我們靜坐的時候,要求自己的心不散亂、寂靜住,靜,靜而不亂,寂靜而不動亂。加起來就是明靜而住,這就叫做等。

  所以,我們靜坐的時候怎麼樣叫做相應呢?怎麼樣叫做合適了呢?就是心裏安住在所緣境明靜而住,那就是相應了。你明靜而住有叁分鍾都不容易!由叁分鍾到五分鍾,又到十分鍾,忽然間叁十分鍾我明靜而住,很好了!如果我們這一天靜坐幾支香,其中有一支香你能夠明靜而住,你就很了不起了。「我只有一支香」,這一支香就表示你會成功!你就會成功。你就這一支香,一支香假設叁十分鍾,你叁十分鍾明靜而住,你就有希望八小時明靜而住!八小時明靜而住。

  你看那個種子放在土裏面,施肥,常常的有水,施肥、除草這些工作,它就生芽,逐漸逐漸就長得很高,就長出個蘋果來。我們用功修行亦複如是,初開始的時候,「哎呀!我腿疼,心裏有妄想!」感覺到好像沒有希望,得禅定沒有希望;你不怕,不要緊,你繼續坐,終究有一支香,你明靜而住了,那就表示你將來一定會成功的。但是有一個條件,就是你要努力!你不要怕腿疼,腿疼很容易就過去了,不是難事;就是心要它明靜而住,這件事你要努力,其它的不是難事。

  成就了這九心住,這叫做欲界定,就是我們欲界的人有這樣的境界。若是我們成就了等持,調順、寂靜、最極寂靜、專注一趣、等持,成就了這個境界,若靜坐能達到這個境界,有什麼好處?就是將來有可能會生到天上去。我們這個身體,不管你是年輕人、是老年人,大家都一樣,非要死掉不可。我們這個身體,不管是年輕人、年紀大的,這是沒有疑問的,自古皆有死,沒有一個不死的。死了以後到那兒去呢?如果你這個欲界定成就,你能夠生到欲界天,欲界的空居天,而不會到叁惡道去的,能達到這個境界。

  欲界天有什麼好呢?我們人間的人,我們現在在欲界裏面生活,我們自己知道很苦,小孩子可能不懂事,年紀稍大了一點就知道,我們這個世界很快樂嗎?我看這個世界不快樂。有大智慧的人、有慈悲心來領導我們的國家,希望怎麼怎麼好,我們非常要感謝我們的領導人。但事實上,不容易做到,不容易做到。是誰能做到令我們滿意?釋迦牟尼佛!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方法,若我們肯做,我們將來會滿意;假設就是欲界定我若成功的話,我將來離開了人間的苦,可以到天上去。天上有什麼好處?也不老、也不病。你看,這個身體永久不老、還沒有病痛,你看有多好?壽命也長;另外一個好處,不用找工作,不需要找工作,這衣食住是自然的,有這種境界。這是欲界定。我們再說一點未到地定。

  到了欲界定成功了以後,你還要繼續努力地靜坐。欲界定成功了的人,不應該參加禅七。什麼地方舉行禅七,欲界定成功的人他來參加禅七是不合適的。怎麼不合適呢?欲界定成功的人,他一坐可以坐五個鍾頭,坐六個鍾頭、七個鍾頭、八個鍾頭都可以;我們打禅七,隔一會兒就開靜了,那怎麼行呢!那對那個人來說是不合適的,是不合適的,所以他不能參加禅七。參加禅七是我們初開始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的人,是我們這個程度很低的人才參加禅七的。

  雖然他靜坐的功夫比我們高得多,九心住都成功了,但是還是要努力的。他若繼續努力,就得到未到地定。得到未到地定有什麼不同呢?他有輕安樂,心若寂靜住的時候有輕安樂。我們只是在欲界定裏面,欲界定的相貌就是明靜而住,就是只此,沒有輕安樂,當然也感覺到舒服一點,但是沒有輕安樂。若是得到未到地定,還是心裏面明靜而住,但是明、靜、樂叁個字。我們在欲界定就是明、靜兩個字,到未到地定的時候有樂,明、靜、樂叁個字,那比我們好得多。他這個身體,心裏面一寂靜住的時候有快樂,有快樂,那是完全不同了。有快樂的時候,他會更精進,更願意常常靜坐,那他靜坐的功夫時間更長,可以坐十個鍾頭、坐十二個鍾頭、十八個鍾頭都可以,他睡眠也少;不像我們要睡八個鍾頭,有的人睡覺要睡十二個鍾頭,你們可能聽說了!我聽說了,感覺到很奇怪,睡這麼多,睡十二個鍾頭。但是我們常常靜坐,睡眠會減少,我們也應該主動地減少睡眠,爭取多靜坐。當然這個事又不容易,你若不到Office做工嗎?也是個問題。

  若成就了未到地定的時候,有輕安樂,有快樂,這個快樂就是強過我們的欲樂,這叫做叁昧樂。我們沒得禅定的人,沒有叁昧樂,心裏面就是貪著欲樂。我曾經問一個人,我說:你們的生…

《佛恩寺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永光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