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恩寺禅七开示
2001/4/13于台中佛恩寺
贵佛恩寺,大和尚慈悲,监院法师,维那常在法师慈悲,及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,大家好!阿弥陀佛。
不管是出家的法师、或者是在家居士,只要是佛教徒,我们应该是有共同的意愿,就是涅槃为上首!大家都应该是修学圣道的。当然这件事,在我们佛教徒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事情。可是,大家在佛法中的愿望,是得无上菩提、是得涅槃的,但是涅槃的门是怎么回事情呢?我感觉到,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徒可能不是太熟悉。涅槃的门,就是修学圣道,明白一点说,就是修学止观。修学止怎么修、修学观怎么修,我看少数人可能会明白多少,多数不是太明白。我想,现在简单地说一说,我们应该怎么样学习止、怎么样学习观。
怎么叫做「止」呢?「止」有两个意思:第一个意思是,我们要选择一个所缘境,将我们的虚妄分别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要动;安住在所缘境,这是第一个意思;第二个意思,停止一切虚妄分别,这是第二个意思。我们在这里学习禅、修学止这件事,要记住这两样:安住在所缘境、停止一切妄想,要记住这件事。
我们安住在所缘境,容易犯的过失,就是忘掉了所缘境,这是一种过失。为什么忘掉了所缘境呢?就是有其它的妄想来了,其它的妄想来了的时候,我们就随着妄想去了,这是错误的。要记住,若是有妄想来了,应该赶快地把这一念心收回来,安住在所缘境这里,应该这样办。
我应该在这里多说一点。这个所缘境,什么叫做所缘境?什么叫做所缘境呢?我们从经论上看,多数是告诉我们,佛菩萨告诉我们,以出入息作所缘境。「知息出、知息入,知息长、知息短」,我们先念这几句话,就加强我们的注意力,注意这个息的出、入、长、短,应该是这样做。
但是,也有的人若注意自己的出息、入息不合适,有的人相应、有的人不相应。如果不相应的话,怎么办呢?就是另外再选一个所缘境。另外什么所缘境呢?在天台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里面,告诉我们以脐轮作所缘境。脐轮,就是我们的腹部这个肚脐,作所缘境。作所缘境,可以你在你私人的住处,解开裤腰带看一看,看一看这个脐轮的相貌,然后你静坐的时候,把这脐轮的相貌分明地显现在你的心里面,可以这样做。这样做,脐轮这个地方它本身有一个相貌,但是另外又有一个相貌,是什么呢?就是有起、落的相貌,或者说有起、伏的相貌。就是我们的气息吸进来的时候,我们的腹部就会膨胀起来,会起;这个气息呼出去以后,我们的肚子就落,落下来;有起、有落。所以你注意脐轮这个地方,脐轮本身有个相貌,同时有起、落的相貌,你注意它的相貌,就把其它的杂念都停下来,就这样做。
如果你的内心能够安住不动,那就这样做。如果还是有妄念出来,不能够安住在所缘境的时候,那怎么办呢?还有一个方法,就是起、落的时候,你数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。我们的腹部或者是膨胀起来、或者是落下来,你或者数起、或者数落。通常数落比较好,数起也有好处,数起能补气,医生给我们吃药,这药能够补,能够使令我们的气力强起来。肚子这个地方膨胀起来,你就数一,落的时候不要管,再起的时候再数二,再起的时候数三,这样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数起。
但是也有的人数起的时候有问题,就感觉到这个气在肚子里面有点胀,胀就不舒服了。所以,你若不舒服,你就应该要改变,就数落。气息呼出去的时候,肚子落下来,落下来数一,再落的时候数二,再落数三,这样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。如果数到十,你就停下来,再从一开始,这样数也可以;或者是你从十开始数,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,乃至到一,这样数也可以。如果你不愿意这样数,你愿意数十、十一、十二、十三、十四,乃至到一千、一万,如果你感觉到相应,这样数也可以。这样子,你的心没有其它的杂念,一直地、相续地数这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这就是很好,这样办法就表示你合适了。
假设这个方法也不合适,还有其它的方法。其它的什么方法呢?就是可以用光明作所缘境。什么光明?这灯光也可以,你在你自己的私人的寮房可以取这个光明。私人寮房,假设是天黑了的时候,太阳落下去了,你屋子里面的灯完全关掉,屋子里面是黑的。黑的时候,你用这个手电筒,开开了,向地面上照,地面就现出一个圆光来,你把那个相貌取下来,你静坐的时候就思惟那个圆光,也是可以的,这个所缘境,这样也可以的。
如果这个方法也不合适的话,可以观水,用水作所缘境。我姑且说是一个大碗,里面装满了水;你看,把这个相貌取下来。然后你静坐的时候,就思惟在地面上有一碗水。若是我们坐在平地上,坐在坐垫上(不是禅凳),你就思惟面前有一碗水,这样也可以。或者是你认为不合适,你把水放在你手上,你这两个手,左手放在右手上面,在这手上面有一碗水,实在是没有,只是心里想而已,那么这也可以作所缘境。如果这个所缘境相应的话,你就这样子做。如果不相应的话,也可以在水面上出这个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的字。你先寂静一会儿,观这个所缘境,寂静一会儿,然后水上面出现一个一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的一,观一会儿的时候,这个一没有了,就出现个二,二过一会儿就出现个三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乃至到一百、一千、一万都可以。但是前一个字和后一个字的距离,由你自己决定,你愿意时间稍微长一点也可以,愿意短一点也可以。
总而言之,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这一念虚妄分别的心把它绑住,叫它不要乱,主要目的就是叫我们的心寂静住,是这样意思。我们这样做,用这个所缘境……,所缘境是很多的,我们姑且就说这么几种,就用这个方法,你继续地做,这个颠倒妄想的分别心应该是停下来了,安住在所缘境。
安住在所缘境,从这里开始,就是欲界定。这个欲界定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,有九个次第,名字叫做九心住。这个欲界定以后,就是未到地定,未到地定以后,就是色界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到无色界的四空定。欲界定是很肤浅的,很不容易成就,成就了很容易就失掉了,欲界定就是这样子。到未到地定稍好一点,但是你若不努力,它也会失掉的。再进一步到色界定的时候,不是那么容易失掉了,成就了以后不容易失掉,因为它的定力高了、深了,不容易失掉。
不容易失掉的原因在那里呢?就是成就了色界四禅以后,心里面没有欲,没有欲了。我们成就欲界定、未到地定的时候,我们心里还有欲,还有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还都是有,但是比没有定的人轻一点,但是还是有欲的。到色界四禅的时候没有欲了,没有欲,所以得的定高深,而不容易失掉;它还是有可能失掉的,你若放逸,也会失掉。从色界定到无色界的四空定,定力是更深了。这样说,由欲界的九心住,到未到地定,到色界四禅、无色界四空定,这是我们修止由浅而深的次第。
我再说一句话:因为我们汉文佛教,很久以来也不提倡这件事。我们就是提倡念南无阿弥陀佛,很多的大德,不管是学天台宗的、学华严宗的、学禅的,大家都是念阿弥陀佛,就不提倡修止观这件事,所以这件事我们感觉到很生疏,很生疏。
但是现在,佛恩寺的方丈和尚说要打禅七,要在这里学习禅,学习禅,那我们就讲止观。什么叫做禅?止观就是禅。止观是什么?就是四念处,四念处就是禅。当然我们说四念处,你不要误会我是南传佛教讲四念处;南传佛教是讲四念处,但是北传佛教也是讲四念处的。四念处是通于大小乘的,这名字是相同,内容不是完全一样的。这个我们暂时不说,我现在把九心住说一说。
这个九心住,第一个是「内住」。我们原来的分别心是向外攀缘,外面有很多便宜等着我们去捡,非要注意不可,要向外攀缘。但是现在开始修学禅的时候,外边没有便宜可捡,我把心收回来,安住在内里面,安住在内里面这个内就是所缘境,安住在所缘境这里不要动,不要向外攀缘,这就叫做内住。
第二是「等住」,等住也名为「续住」。等住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前一剎那、前一秒钟、或者前一分钟,你的心安住在所缘境,次一剎那、次一秒钟、次一分钟、次两分钟,也一样地安住在所缘境,所以叫做等住。若说相续的续,也是一样,前一念你安住在所缘境,次一念也相续地安住在所缘境,这叫做续住。等住和续住的意义是一样的。
第一是内住,第二是等住,第三是「安住」;内住、等住、安住。安住是什么意思呢?如果我能安住一秒钟,我能安住五秒钟、安住十秒钟,都不容易,安住了二十秒、安住了三十秒、安住一分钟,不容易。但是终究我们没有得禅定,心里就是还是要跑,又跑到外面去了,跑到外面去了,你赶快再收回来,还是安住在所缘境这里,这叫做安住。
内住、等住、安住,近住,第四是「近住」,近是远近的近,行住坐卧的住,近住。近住是什么意思呢?约我们内心说,你静坐的时候,你心里面时时地要愿意接近这个定,与定相亲近。我们原来心里面散乱,我现在静坐,我希望我赶快地能安住不动,心里面不散乱。你在静坐的时候,内住、等住、安住的时候,心里面时时要有这个心情,「我的心不要妄想,继续安住在所缘境不要乱」;你时时有这个心情,就会帮助你心不乱,容易帮助你心不乱的,所以叫做近住。这是约自己内心的愿望说的。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愿望,如果没有这个愿望,很容易心就跑了。
内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,调顺,第五个是「调顺」。调顺是什么意思呢?说我现在静坐或者是一个钟头,或者是半小时,或者是一个半钟头,或者两个钟头。我们初开始学习静坐,不能一直在这儿盘腿坐,一定要起来,起…
《佛恩寺禅七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