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出入息: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。我相信各位同学、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可能很久就学习过这个方法。但是也有人这样做,做不来,我知息出、知息入的时候,数这个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的时候,心就紧张;心一紧张,这出入息就快,就喘起来了,反倒弄得很辛苦,所以也修不来。那么这样子就得要改变,改变一个方法。改变方法,怎么样改变呢?方法是很多的。
譬如说,我们现在屋子里面开灯了,这个灯开开以后有光明、灯光,用这个灯的光作所缘境也是可以,也是可以的。怎么样做法呢?也可以这样做:譬如说是黑天的时候,太阳已经落下了,屋子里面不开灯,完全所有的灯都关了,关了当然这屋子里面是黑暗的;你用一个手电筒开开向下照,向地面上照,这地面上就现出一个圆的光明,你把这个相貌取下来,取在心里面,用它作所缘境,心里面就思惟这个光明作所缘境,这样也是可以。
或者说,你用一个大碗装上水,你就看碗里面这一碗水,水是很清澈的;你把这个相貌取下来,你静坐的时候,心里面就忆念这个水的相貌,这个大碗里面水的相貌,这样也可以,用水作所缘境。
或者说是,你用一块土作所缘境也是可以。你在各地方看,什么样的土你欢喜,用一个木板,把这个土放在木板上,用水和一和,把它弄平了,放在太阳那里,不要大太阳,最好是阴凉的地方,它慢慢地干了,就用这个境界作所缘境也是可以。
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赤、白,很多很多都可以作所缘境。用这样的方法作所缘境的时候,你心里面专注在这个所缘境里面,其它的都不要分别,使令内心里面可以明静而住,也是可以。
另外还有一个方法,就是你坐下来的时候,你心里面注意你的足,你的脚,从这个足趾,足有五个趾头,你是两个足,就是十个趾,你注意这个足的趾头,这五个趾你都要注意,一个、一个地注意,然后慢慢地向上移动,经过这个膝盖,然后一点、一点向上移动,到后面的脊骨,前面有肋条骨,乃至到髑髅——这个头的骨头,慢慢地向上移动;然后再由头至足向下移动,连两个手臂、手指你都要注意,就是慢慢地移动,这样也可以。我认为这个方法,就是修奢摩他止特别有困难的人用这个方法,容易摄心,容易令这个心拒绝、排斥出去其它杂乱的妄想,使令这个心唯独在这里注意,这样也是可以。
这个奢摩他的止,初开始就是由欲界定,欲界定有九心住,我现在不必个别地说,从这九心住成就了,就是欲界定;然后进一步,再继续用功,就到未到地定;由未到地定再进一步,就到色界四禅了。《解深密经》的〈分别瑜伽品〉告诉我们,你静坐修奢摩他的止,到了未到地定以上,可以名之为「奢摩他」了!在欲界定还不及格,到了未到地定以上,这个止是成功,就可以名之为奢摩他了。当然未到地定的止,在我们初开始静坐的人来说,那是很好的境界了,但是还不如色界四禅,你若成就了色界四禅,那是更好了,力量是更大。各位可以这样子修奢摩他的止,用这个所缘境去修止。
现在我再说,为什么要修奢摩他的止?就是为了要修毘钵舍那的关系。毘钵舍那是观,观就是用智慧去观察。因为若不修奢摩他的止,智慧的作用也受到影响,就不能见到第一义谛;不能见到第一义谛,你就是个生死凡夫。虽然你得到四禅八定了,你能有神通变化,然而还是个生死凡夫,你还是在生死里流转,你不能得圣道,你不能解脱苦恼。我们没有学习过经论的人,看见有神通,很羡慕这件事;其实有神通的人也一样苦恼,没有什么了不起。但是我们要读《瑜伽师地论》才知道这件事。我们为什么要修奢摩他的止?就是帮助我们修观,去见第一义谛、可以得圣道!目的是这么回事儿,不是为得神通。
但是我们佛教徒也有一个问题,什么问题呢?我看多数人都有这个问题,只愿意修止、而不愿意修观。非佛教徒我们不说,我们佛教徒多数都是有这个问题,就是不愿意修观,只愿意修止。因为修止多少有一点相应的时候,感觉到舒服,感觉到很舒服,所以就爱着这个舒服,所以愿意修止。我们很多的佛教徒都有这个问题。但是这个事情是不对的,不应该这样做,应该也要修观。
修观这句话,怎么叫做修观?观是智慧,止不是智慧,止是有一点寂静住就是了,成功了名之为定,它还不是太理想,要修智慧,修观。修观,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,有很多种观。小乘经论、大乘经论都有相同的地方,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不净观。因为若想要修学圣道,这个男女的欲一定要停下来;如果男女的欲你不停下来,你的止也成不了、观也不能成就,就是障碍了你得圣道,非要把这个欲破了才行。那么怎么样能破这个欲呢?就是修不净观可以破这欲,所以应该修不净观。
这个不净观的内容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说得很清楚,有现成的文句;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也有现成的文句。我们把那个文句背下来,你要背下来,然后按照那个文去思惟,就可以名之为修不净观了,你不背下来还不行。这是可以修不净观。如果各位需要的话,可以请智中法师把不净观的文影印下来给你们。你不妨拿那个文搋在兜儿里面,静坐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看看,看看,然后你就心里面想,也可以这样做,修不净观。
修不净观使令我们消灭了男女的欲,我们就可以修学四念住、修学圣道。因为这个欲有障道的力量,障碍我们不能修止观,所以先把这个障碍破除去;然后,我们修无我观也可以,修无常观也可以,修毕竟空观也可以,修唯识观、修法界观、修一心三观都可以。因为没有障碍了,你的智慧就能发生作用。那么这是可以修不净观。
修不净观不能断烦恼,只能够调伏,把这个欲调伏了,叫它不要动,有这个作用。它不动了,你就可以修无我观、修毕竟空观都可以。若是欲心一动,什么都做不到了,它有障碍作用。所以,修不净观虽然不能够使令我们得圣道,但是能破除障碍圣道的这一切的业障,能破除去,所以应该修不净观。当然也有的人生来,虽然他不是圣人,但是他的欲心好像没有似的,也有这种人;若这样情形,就不需要修不净观,你直接可以修无我观、修毕竟空观、修唯识观都可以。这是修不净观。
其次,我们也应该修无我观。这个无我观……,当然我玅境读的经论少,我读的经论虽然少,我读的经论里面,我感觉到《瑜伽师地论》对于无我观说得非常的具体、说得非常的完备,使令我们能够认同无我的道理,是无我的!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里没有我可得。所以,也可以修无我观。
也可以修毕竟空观。毕竟空观,就像《中观论》和《大智度论》的空观,这当然要学一个时期,不然的话,不知道怎么叫做空,也是个问题。所以,愿意修止、而不愿意修观,也可能佛法学习得不够、修不来,这也可能是个问题。
修无我观,如果你成功了,你就是圣人,你就是圣人了。小乘佛教来说,可以到阿罗汉的境界;大乘佛法,究竟圆满就是佛的境界,不可以轻视无我观的。
当然,我们若学习唯识观,唯识观我感觉到比无我观还难一点,你学习唯识可是不容易。学习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,这三自性的道理要明白了,才能够修唯识观。
我自己这么样虚妄分别,我们佛教徒里边,学习唯识的人不是很多,因为什么这样子?不容易学!不容易,你不容易懂这个道理,不容易。所以,难,就使令我们学习的人少。而我们佛教徒里面多数念阿弥陀佛,多数是念阿弥陀佛,为什么?因为比较容易,譬如讲《阿弥陀经》也容易讲;讲《无量寿经》也比较容易,但是比《阿弥陀经》难一点;讲《十六观经》;讲天亲菩萨的《往生论》,天亲菩萨《往生论》我看比《阿弥陀经》难一点;一般讲个净土法门的开示也比较容易。因为它容易,所以我们很多人就念阿弥陀佛,修唯识观的人非常少,为什么?就是难的关系。
但是,我们欢喜禅的人,假设你有这样的意愿,你应该不怕难,「你说难,我偏要学习!」应该要这样才对;说难,「我就退了」,当然这也是你的自由,你愿意退就退了吧!
不过,这里面的意思,修观,少数的观也容易讲,容易明白,其它的观比较难一点,那非要经过长时期的修学圣道才可以。有的人:「我不要学习,不要学习经论,我闭上眼睛开悟!」当然那是最好了,你看,不用辛苦你就明白了,那不是正好!但是世间上没有便宜的事情,没有人能占便宜的,也没有人吃亏的,没有这种事情。那么这是修观。
我再多说几句,有这样便宜的事情,为什么不就走这条路?「我就闭上眼睛,不要学习经论,我就可以成佛!」不是很好吗?为什么要学习经论呢?你可以提出这个问题。不过这样的话,释迦牟尼佛就不要出世好了,那么世间上自然就是佛了,不是更好吗?但是事实不是那样子。要释迦牟尼佛出世、宣扬佛法,众生才有希望得圣道,这是一样。第二样的说法,释迦牟尼佛已经告诉我们了,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?都告诉你了;念佛是谁?释迦牟尼佛也告诉你了;为什么你自己还要在那儿想?是怎么回事呢?你是瞧不起释迦牟尼佛?他说的不对,你要自己去想,是那么意思?所以,应该学习佛法,然后修学圣道,这是一个正常的道理。
我说这么多的话,我不知道对各位有没有帮助!不知道有没有帮助。这是修止观这件事,一个止、一个观。
我再说一点事情,说什么呢?各位可能根性都很利,业障也不是那么重,修止观可能会容易;但是也有的人有问题,就是修不来,止也修不来、观也修不来,那怎么办呢?可以这样做,你盘上腿静坐的时候,你不要先修止;修止是很难的,因为我们的内心,从久远以来习惯了是自由的,内心是非常自由的,东想西想,这妄想非常的多,你想要停下来不想,这是很困难,的确是有这个问题。修止非常困难,你就不要勉强修止,你修观。
修观,譬如说你欢喜《金刚经》,把《金刚经…
《法云寺禅三十五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