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法云寺禅三十五开示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》完全都背下来最好,不能就背一半也可以,就是那几段你特别欢喜的,你也可以把它背下来,找这个参考书……,这个参考书也是问题,人有了学问、有点文学的话,写一本书是很容易的事情,所以《金刚经》的批注非常的多。若是你肯学的话,你心里面就想:「谁说得对呢?」这是一个问题。

  我现在姑妄言之,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批注就是《大智度论》,《大智度论》是谁作的?就是龙树菩萨作的。龙树菩萨在印度佛教、中国佛教,大家共同的都是尊重他,不管是天台宗、华严宗、密宗、禅宗都是尊重他是祖师,所以应该是可以建立信心,我们对他毫无疑问,应该是有这个条件的。他这个《大智度论》解释《大品般若经》。我看《南北朝佛教史》那个作者,他就说出一句话,他说《金刚经》的批注为什么那么多呢?因为它短;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批注为什么少呢?因为它特别多,你要给它作批注很不容易,因为话说多了就容易说错,言多语失,就自相矛盾,你就不能够自圆其说,所以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批注非常少。《金刚经》它短,就容易作批注;容易作批注,就容易有错。所以要学习《金刚经》,你要学习《大智度论》,用《大智度论》作《金刚经》的批注,你应该有信心,应该在这里建立信心。

  当然,我这么说,你现在还来得及吗?现在要学《金刚经》来得及吗?这是个问题。假设你学习《金刚经》,你坐下来的时候,就按照《金刚经》的道理去思惟,就这样思惟: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这是修无我观,要这样修;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那么你就是这样思惟,这就是如理作意。你不要轻视这个如理作意,可以使令你得圣道的,能使令你得圣道。《金刚经》最后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这也可以,按照这个去思惟也是可以的。思惟了一会儿的时候,就不要思惟,你这时候再修奢摩他的止,就是你自己先要找一个所缘境,心里面在那里寂静住。

  说「原先我修奢摩他修不来」,你修一会儿毘钵舍那的观,然后修止的时候就容易。因为毘钵舍那的如理作意,能为你消除业障,能令你奢摩他的止能好转;可能会寂静住五分钟也就不错了,寂静住三分钟都是了不起,五分钟、十分钟逐渐进步,你就有希望了。你止它十分钟,或者勉强地止它十五分钟、或者三十分钟,然后再修毘钵舍那观。修毘钵舍那观的时候,还是原来的这个观法,你不要怕重复!要继续这样观,然后止而后观、观而后止,逐渐、逐渐就好转了,这也是一个方法。

  我还想说两个意思,是什么呢?你如果只修止,当然你可能,总感觉到这个止的前面有好的境界等待着我、我一直地向前修,这样也是不错,但是智慧的增长不是很理想。若是你能够修观的时候,你的智能很明显的会增长。怎么知道智慧增长了呢?因为你日常生活的时候,在日常的生活里面,你就感觉到你的智慧增长了,因为什么?感觉现在的见地和以前不同,和以前的见地不一样。以前的烦恼很大,现在常常修观的时候,这个烦恼就轻微,这时候你知道修观的力量大。

  若是你完全不修毘钵舍那观,如果你只是修奢摩他的止,如果你没能达到色界定的时候,你心里面还有欲!你止修到未到地定的时候,虽然到未到地定也不错了,但是心里面也还是有欲!你心里面若有欲的话,男女这一关你过不去!你过不去的。若是你常能用毘钵舍那观,帮助你的奢摩他的止,奢摩他的止也会帮助你的毘钵舍那观,那就完全不同。你不但有止的力量,同时还有智慧的力量,那就完全不一样了。虽然心里还有欲,但是欲不障碍你,你男女这一关还能过去;过去,你就有希望得圣道,有希望得圣道的。所以应该这样子去修止、修观,因为它能增长智慧,帮助你的奢摩他向前进步。你以前认为办不到的事情,现在思想变了,认为能做到这件事,应该是这样做。这是一个方法。

  其次,在我们的禅七的功课表里面,不但是静坐,同时也有拜佛的事情,有忏悔的事情,经行、忏悔。这个拜佛和忏悔实在是一回事,这是做什么呢?我们是打禅七,为什么要我们拜佛呢?拜佛来消除业障,你多拜佛的时候,能帮助你修止观。你忏悔的时候,「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」,如果你很诚意地念这四句话,然后拜佛的时候,它也有作用,能使令你止观的障碍,能逐渐地消除,也帮助你修止观的。

  我们也可以念大悲咒,多数的佛教徒都和观世音菩萨有缘,就是念大悲咒。观世音菩萨有《法华经》的〈普门品〉,还有大悲咒,还有其它的因缘,所以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;大势至菩萨我们知道的就比较少,所以这个宣传还是很重要。我们念大悲咒,如果你静坐的时候,止也修不来、观也修不来……,当然我们这个止观修不来,有几种原因,其中有一个原因,就是疲劳了。譬如我早晨很早起来静坐,吃完早餐以后也静坐,吃完午餐也是静坐,但是到晚间的时候就疲劳,这个心的力量不够,身体的力量也不够、心力也不够,一个体力、一个心力都不够,这时候修止也修不来、修观也修不来,也会有这种情形。所以古代禅宗的大德,晚间吃馒头、吃包子,每人给你一个包子吃。当然这个律师看见了:「啊!你怎么可以这样子?这是犯戒!」就诃斥这件事。但是这件事,禅宗的祖师,他就开这个缘,晚间给你吃个包子,这个体力就强起来,到那时候参话头这个精神也会强一点,那么我们说修止观的力量也会有,也有这个情形。不过这样的情形,不是太难,这个问题不是大问题,因为我们其它的时间精神都是很好的。这是一件事。

  所以,若是你止也止不来、观也观不来的时候,你可以念大悲咒。假设你《金刚经》能背下来了,你这个时候念《金刚经》。念它七遍大悲咒,或是二十一遍大悲咒以后,精神就来了,精神就会来了,这事情不可思议!

  若是我们有其它的业障,我们也可以拜佛、忏悔,也可能这困难就过去了,我们就能修止观了,这个问题也就过去了。这是我大要地把这件事就说到这里。

  我再说,天台智者大师在《摩诃止观》上说到几件事,说到这个身口意。我们打禅七不是一个人,这么多人在一起用功,我们这个身口意怎么样来管理它呢?关于身体这一面有动静的不同。譬如说我们盘腿在这里坐,这个身体就寂静住了,寂静下来;开静的时候,经行的时候,就叫做动,身论动静。口论说默,我们说话,这个口能说话,说话的时候,有说、有默。我们平常自由地说话,现在打禅七的时候,不要自由:只有小参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话,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;其它的时间,尽量的默然,不要讲话。因为讲话劳神,也会说错话,说错话会引起烦恼;就算是没引起烦恼,你说话会劳神,你劳了神,止观修不来,也影响到修止观,这是劳神的问题。所以尽量的要止语,不要说话。身口意,意论止观,这个意就是一个止、一个观,我们静坐的时候,我们也可以修止观;经行的时候,也照样可以修止观的,你不妨试试。走路、经行的时候,也可以修数息观,也能的。若是你欢喜背经,你经行的时候也可以背经,也可以思惟经里面的义,也可以修止观的。

  这样子我们这个三业,身论动静、口论说默、意论止观,把这个身口意三业把它管理好好的,叫它合乎圣道。这样子,我们在五个七里面,有可能会有好消息!如果我们若常常说话,说话就破坏自己静坐的功夫;你静坐的时候有一点境界,然后你和人充壳子,那一点功夫都破坏了,所以尽量的不要说话,这是一件事。

  还有一点时间,我现在再回来说,我们要开始坐禅的时候,不妨自己在佛前磕头的时候发愿:「我厌离世间上这些可爱的事情都弃舍,我愿意修学圣道、能得涅槃!」你在佛前磕头的时候发这个愿,要诚心地发愿才可以有作用。你若有这样的愿的时候,就推动自己不懈怠,能修止、也修观;如果你这个愿好像有若无的样子,好像没有的样子,那就不行;一个是不能推动自己修止观,一方面,就是精进修止观,你也不能得圣道,因为你没那个愿,不行的。这个外道、非佛教徒他们不相信佛教,也没有这个涅槃的愿,他们能得到四禅八定,但还是生死凡夫,还是流转生死,而不能得圣道,问题就是在这里。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愿建立起来,由愿来推动我们精进地去修学止观,那么慢慢就会有成就。

  佛法是很渊博的,就是光是止观两个字,我们也很难完全毕业。所以,若是打禅七的时候,我们要努力地去修止观;同时,我们又安排了学习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我们学习这部经,这部经也是讲止观的。这个止虽然很难修,用功修的时候比较难,但是修观是很容易,但是观的道理是很深广的,不是一下子能毕业的。我们学习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帮助我们修观,有这样的好处。

  在禅七里面一方面修止观,一方面也学习第一义谛;禅七圆满了,也应该继续地学习佛法。什么叫做止?什么叫做观?这里面的道理都是很深广的,要继续不断地学习、继续不断地修行,慢慢地才能够有成就。说是我们不学习,我们只是修止观,而不去读经论,还是不行的。你若学习经论,经论,我们说个白话,就是可以「加油」,你修止观的时候,你有时间去读经论,能帮助你修止观的。并且你若常常静坐的时候,你自己会有一点问题,「我这样修行对不对呢?」你可能会有这个问题。但是你若常常读经,「喔!经上这样讲的,这个圣言量是可以相信的,龙树菩萨这样讲是可以相信的,无著菩萨这样讲、弥勒菩萨这样讲是可以相信的。」所以,就给你加油了,你就很平顺地向前继续进步、继续进步的。

  所以,我们一方面修学止观、一方面也应该阅读经论。当然现在打禅七的时候,是因为平常用功的时候,现在有一点好消息,现在要加功,增加了功夫,一天常常的静坐了很多支香,坐一支香、一支香连续坐,就是比平常的功夫增加了,是精进的意思,是这个意思。如果你平常没有静坐的功课,你不能来参加禅七的,因为参加禅七,腿子痛是个问题,你很难忍得住的。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《法云寺禅三十五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恩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