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法云寺禅三十五开示

  法云寺禅三十五开示

  2000/8/29于美国法云寺

  首先,非常的欢迎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到这里参加禅七。可能各位都拿到了禅七手册这个小册子。

  我们共同地学习「禅」这件事,这件事究竟是做什么事情呢?简要地说,应该说是修学圣道,应该是这样解释的。但是这一句话,也还是不太明白,如果换一句话来说,就是破除去我们内心里面的执着。什么叫做禅?就是破执的意思,破除去我们内心的执着,这就叫做禅。

  但是这件事,我们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,弥勒菩萨对我们的开示:学禅之前,有一个先决的条件,才可以学习圣道、才可以坐禅的。什么条件呢?就是我们内心里边,要有一个坚定的愿望才可以。「愿望」这句话,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所求,有所希求的意思。在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〈声闻地〉里面说,「以涅槃为上首!」就是说我们希望能得到涅槃;要有这样的愿望,然后坐禅,那叫做修学圣道。如果你并没有希望得涅槃,那你的坐禅,不是修学圣道。

  愿望这句话,我刚才说是有所求,有所求也表示我们内心里面有所弃舍,弃舍了我们不高兴的事情。我们希求成就一个满意的事情,也就像我们通常念阿弥陀佛的时候,有「欣」、「厌」两个字;修学圣道亦复如是,也需要有欣、有厌的。

  这个「厌」就是不高兴的事情,弃舍这个不高兴的事情,叫做厌。什么事情是我们应该弃舍的呢?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边欢喜的事情,我们需要对我们所欢喜的事情,能看见它的过患,它是有过失的,我们不应该一直地希求这件事。

  什么是我们所欢喜的事情呢?我们不修学圣道的时候,我们心里面都是有一种欢喜的事情,不断地工作来希求所欢喜的事情。我现在明白一点说,什么是我们欢喜的事情?就是想要做皇帝!当然,我这样说,各位同学可能不同意:「我没想做皇帝啊!」所以对我这句话可能不同意。我用这个字就是代表所有的、所希求满意的事情,都用「皇帝」这个字来代表的意思;当然,我也同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做皇帝,这是少数人有这样的想法。

  我现在举一个例子,表示我们应该弃舍这些迷惑人的事情。《金刚经》上有一句话:「须菩提!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,于意云何,是身为大不?」这一段文,「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这句话当然不是说我们一般的凡夫境界,是说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成功了的人。就是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,他们成就了清净无漏的般若的智慧,就是无所得的智慧,用这样的智慧,发大悲心,广修六波罗蜜,普度众生;他这样子做所成就的功德,由这样的功德招感他清净功德庄严的法身,那个法身是非常高大的,所以叫「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」。当然那个身体是无漏功德所成就的,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,我们肉眼是见不到。但是那个身体有什么好呢?就是永远是健康的,不会像我们这个身体有老、病、死。我们这个身体,我们自己感觉到很好,很爱着这个身体,但是这个身体,就是令我们不如意,就是老、病、死。但是,这些得无生法忍的圣人所成就的,如须弥山王那么高大的身体,没有老、病、死,而且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。

  说是那个身体,我们若是读《金刚经》读到这里的话,你若作如是观、作如是思惟的时候,你内心里面怎么想?你有什么感觉?当然,我们很快地会感觉到我们的身体不满意;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,就是刚才说的,这个身体终究是要老、病、死。修不净观的时候,就是很明显地会知道,这个身体是个臭皮囊,我们自己都不感觉满意。我认为这个世界上,不管是什么人,对自己的身体都是不满意的。我们看佛菩萨的清净法身、无量功德庄严的身体,那是令人满意的。从这里我们会感觉到,我们在这个社会上、在这个世界上所希求的一切满意的事情,完全被老、病、死破坏了!不管你的智慧怎么大,所有的事情最后都是很苦恼的走了,都是这样子。

  其它的,我们不用一样一样的说,就从自己生命体的老、病、死,和佛菩萨永远健康的那个法身来对比,我们应该生厌离心,对世间上如意的事情,都应该生厌离心;我们应该对佛菩萨所成就的圣道、所成就的涅槃生欢喜心,生仰慕、希求的愿,建立了这样坚强的愿,然后我们修学圣道,就名之为圣道,名之为禅。我们先应该有这样的愿。

  你有这样的愿的话,你对于世间上令人迷惑的事情,你就能弃舍。在你的理智上,你能逐渐、逐渐地弃舍了,世间上的事情不能障碍你修学圣道,这样你才有时间来修学圣道的;如果你没有这个愿,你是没有时间的。所以应该,所有……不管你是在家的佛教徒、是出家的佛教徒,应该建立这样的圣道的愿望,你应该做好这件事。这是我要和各位谈话的第一段。

  我们有了这样的愿,然后我们再去学习禅。而学习禅这件事,当然我们今天大家集会在一起,是叫做打禅七。按通常的道理来说,我们应该是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佛法,也就是明白了什么叫做「禅」;不是把经论放在藏经楼上喂虫子吃,给虫子吃,我们不学习经论,就可以学习禅的,我是不同意这种态度的。我们学习经论,明白了怎么叫做禅,然后我们才去实践这件事,拿出时间来学习禅,应该是这样子。但事实上,恐怕不完全是这样子,有的人对于经论是学习过,有的人对经论可能学习得不够,也可能还没有学习过,那对于禅的学习,可能还是门外汉;那样子,你打禅七是不及格的。

  所以,现在我姑且向各位介绍怎么样学习禅。学习禅这件事,在经论上,不管是《楞伽经》、是《解深密经》、是《大般若经》、是《大智度论》、是《瑜伽师地论》,都告诉我们,就是止观叫做禅,就是修习止观。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,对于止观说得非常的详细,怎么样止、怎么样观,说得清清楚楚的。佛菩萨是知道我们凡夫很笨、很愚痴、没有智慧,学习佛法有困难,所以他说出来话叫你容易懂、叫你容易明白。所以,我们若想要(知道)怎么样坐禅,应该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。

  我本人很幸运,一出家就到佛学院去学了天台教——天台智者大师的这些法语,所以我也感觉到,天台智者大师他关于修止观的书,我们也应该学习。学习它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我们容易知道怎么样用心坐禅。我个人的想法,你学习了《瑜伽师地论》,也还应该学习天台智者大师的书。天台智者大师的书,关于止观说得很多,所以也有人主张,「天台宗可以名之为禅宗」,有人主张这样,我也同意这个说法。

  若学习了天台智者大师说止观的书,和《瑜伽师地论》对比起来,感觉到弥勒菩萨说的还是深了一点。天台智者大师的书我们若学过,就是在我们现在的程度可以向前迈一步!智者大师的书有这样的好处。你若读《释禅波罗蜜》的话,或者《小止观》,你就会有这个感觉;你若直接去读《瑜伽师地论》,你可能还是有一点摸不着头绪,也还是有可能的。所以我认为这两种书都应该学习。那么说这个话,我的意思是说:我玅境没有话能向各位说的,我要说的就是根据这些书上来讲这件事。

  我还是直接说,我们学习止、学习观。当然止和观前面就是戒,我们不管是在家居士、或出家的法师都是有戒。在家居士你若想在佛法里边有成就,你一定要受戒,最低限度要受五戒、或八关斋戒、或者是菩萨戒;出家以后要受比丘戒,沙弥戒、沙弥尼戒、还有式叉摩那女学习六法、或者比丘、比丘尼戒这些戒,要有戒的基础,然后修止观。

  这个止,它的目的就是使令心里面不散乱。不散乱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在自己日常生活的事情,心里面想,东想、西想,没有不想的,非常的自由。现在修止,修奢摩他的止的时候,就把这些事情都停下来,不要想,叫这一念心明静而住。心里面若昏沉了,就是心里面不明白了;心里面东想西想,不是昏沉,但是心里面动乱。现在不要动乱,不要东想西想,心里面就是寂静住;心里面还是明明了了的,并没有昏沉,所以叫做明。一个明、一个静。

  我们不用功修行的人,睡着觉不做梦,心里面什么也不知道,就是昏沉;什么也不知道,就是昧。等到睡醒了以后,就东想西想;虽然睡醒以后是明了,但是动乱。睡着觉不做梦,心里面可以说是寂静,但是不明。所以,有的时候明而不寂静,寂静而不明。现在,我们坐禅的时候,学习奢摩他,叫心里明而又静、静而又明,这就叫做奢摩他的止。

  用什么方法,我们心才能明而又静、静而又明呢?智者大师的书和《瑜伽师地论》都告诉我们,要有一个所缘境。

  本来是修行人心里面要离一切境界,我们的心不要有境界,什么境界都没有。这个心啊,禅宗有一句话:「不与万法为伴侣!」就是心里面一切境界都没有。这个「伴侣」,所缘境就是你的伴侣。说「现在有老虎来了,我心里面想这个老虎」,那么这个老虎就给你做伴;说「我心里想一个大莲花」,这莲花就为你做伴,这叫做伴。现在这个修行人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,心里面没有所缘境。当然这件事我们办不到,这件事要圣人才可以,我们一般的人、不修行的人办不到这件事。

  怎么样才能够明静而住呢?还是要有一个所缘境。要有一个所缘境,经论里面通常说的,就用我们的出入息作所缘境,出息、入息作所缘境。由鼻到肚脐这叫入息,由肚脐到鼻这叫出息,用这个息作所缘境,这是一个很现成的事情。这样子,就能够使令我们的心明静而住,就能做到。

  在「十六特胜」这个法门上,有「知息出、知息入,知息长、知息短」,有这两句话,或者说四句话。我们若用这个出入息作所缘境的时候,你一开始你心里面默念这句话:「知息出、知息入,知息长、知息短」,然后你就负责「知」:现在这个息是出,你就知,息在入,你也是知,你就负责这件事,其它的事情都不要管,就是这样「知息长、知息短」,这样子。

  如果这样办不到,可以数数,数这…

《法云寺禅三十五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恩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