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法雲寺禅叁十五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出入息: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。我相信各位同學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可能很久就學習過這個方法。但是也有人這樣做,做不來,我知息出、知息入的時候,數這個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的時候,心就緊張;心一緊張,這出入息就快,就喘起來了,反倒弄得很辛苦,所以也修不來。那麼這樣子就得要改變,改變一個方法。改變方法,怎麼樣改變呢?方法是很多的。

  譬如說,我們現在屋子裏面開燈了,這個燈開開以後有光明、燈光,用這個燈的光作所緣境也是可以,也是可以的。怎麼樣做法呢?也可以這樣做:譬如說是黑天的時候,太陽已經落下了,屋子裏面不開燈,完全所有的燈都關了,關了當然這屋子裏面是黑暗的;你用一個手電筒開開向下照,向地面上照,這地面上就現出一個圓的光明,你把這個相貌取下來,取在心裏面,用它作所緣境,心裏面就思惟這個光明作所緣境,這樣也是可以。

  或者說,你用一個大碗裝上水,你就看碗裏面這一碗水,水是很清澈的;你把這個相貌取下來,你靜坐的時候,心裏面就憶念這個水的相貌,這個大碗裏面水的相貌,這樣也可以,用水作所緣境。

  或者說是,你用一塊土作所緣境也是可以。你在各地方看,什麼樣的土你歡喜,用一個木板,把這個土放在木板上,用水和一和,把它弄平了,放在太陽那裏,不要大太陽,最好是陰涼的地方,它慢慢地幹了,就用這個境界作所緣境也是可以。

  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,很多很多都可以作所緣境。用這樣的方法作所緣境的時候,你心裏面專注在這個所緣境裏面,其它的都不要分別,使令內心裏面可以明靜而住,也是可以。

 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,就是你坐下來的時候,你心裏面注意你的足,你的腳,從這個足趾,足有五個趾頭,你是兩個足,就是十個趾,你注意這個足的趾頭,這五個趾你都要注意,一個、一個地注意,然後慢慢地向上移動,經過這個膝蓋,然後一點、一點向上移動,到後面的脊骨,前面有肋條骨,乃至到髑髅——這個頭的骨頭,慢慢地向上移動;然後再由頭至足向下移動,連兩個手臂、手指你都要注意,就是慢慢地移動,這樣也可以。我認爲這個方法,就是修奢摩他止特別有困難的人用這個方法,容易攝心,容易令這個心拒絕、排斥出去其它雜亂的妄想,使令這個心唯獨在這裏注意,這樣也是可以。

  這個奢摩他的止,初開始就是由欲界定,欲界定有九心住,我現在不必個別地說,從這九心住成就了,就是欲界定;然後進一步,再繼續用功,就到未到地定;由未到地定再進一步,就到色界四禅了。《解深密經》的〈分別瑜伽品〉告訴我們,你靜坐修奢摩他的止,到了未到地定以上,可以名之爲「奢摩他」了!在欲界定還不及格,到了未到地定以上,這個止是成功,就可以名之爲奢摩他了。當然未到地定的止,在我們初開始靜坐的人來說,那是很好的境界了,但是還不如色界四禅,你若成就了色界四禅,那是更好了,力量是更大。各位可以這樣子修奢摩他的止,用這個所緣境去修止。

  現在我再說,爲什麼要修奢摩他的止?就是爲了要修毘缽舍那的關系。毘缽舍那是觀,觀就是用智慧去觀察。因爲若不修奢摩他的止,智慧的作用也受到影響,就不能見到第一義谛;不能見到第一義谛,你就是個生死凡夫。雖然你得到四禅八定了,你能有神通變化,然而還是個生死凡夫,你還是在生死裏流轉,你不能得聖道,你不能解脫苦惱。我們沒有學習過經論的人,看見有神通,很羨慕這件事;其實有神通的人也一樣苦惱,沒有什麼了不起。但是我們要讀《瑜伽師地論》才知道這件事。我們爲什麼要修奢摩他的止?就是幫助我們修觀,去見第一義谛、可以得聖道!目的是這麼回事兒,不是爲得神通。

  但是我們佛教徒也有一個問題,什麼問題呢?我看多數人都有這個問題,只願意修止、而不願意修觀。非佛教徒我們不說,我們佛教徒多數都是有這個問題,就是不願意修觀,只願意修止。因爲修止多少有一點相應的時候,感覺到舒服,感覺到很舒服,所以就愛著這個舒服,所以願意修止。我們很多的佛教徒都有這個問題。但是這個事情是不對的,不應該這樣做,應該也要修觀。

  修觀這句話,怎麼叫做修觀?觀是智慧,止不是智慧,止是有一點寂靜住就是了,成功了名之爲定,它還不是太理想,要修智慧,修觀。修觀,在經論裏面告訴我們,有很多種觀。小乘經論、大乘經論都有相同的地方,一個最重要的就是不淨觀。因爲若想要修學聖道,這個男女的欲一定要停下來;如果男女的欲你不停下來,你的止也成不了、觀也不能成就,就是障礙了你得聖道,非要把這個欲破了才行。那麼怎麼樣能破這個欲呢?就是修不淨觀可以破這欲,所以應該修不淨觀。

  這個不淨觀的內容,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說得很清楚,有現成的文句;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也有現成的文句。我們把那個文句背下來,你要背下來,然後按照那個文去思惟,就可以名之爲修不淨觀了,你不背下來還不行。這是可以修不淨觀。如果各位需要的話,可以請智中法師把不淨觀的文影印下來給你們。你不妨拿那個文搋在兜兒裏面,靜坐的時候也可以拿出來看看,看看,然後你就心裏面想,也可以這樣做,修不淨觀。

  修不淨觀使令我們消滅了男女的欲,我們就可以修學四念住、修學聖道。因爲這個欲有障道的力量,障礙我們不能修止觀,所以先把這個障礙破除去;然後,我們修無我觀也可以,修無常觀也可以,修畢竟空觀也可以,修唯識觀、修法界觀、修一心叁觀都可以。因爲沒有障礙了,你的智慧就能發生作用。那麼這是可以修不淨觀。

  修不淨觀不能斷煩惱,只能夠調伏,把這個欲調伏了,叫它不要動,有這個作用。它不動了,你就可以修無我觀、修畢竟空觀都可以。若是欲心一動,什麼都做不到了,它有障礙作用。所以,修不淨觀雖然不能夠使令我們得聖道,但是能破除障礙聖道的這一切的業障,能破除去,所以應該修不淨觀。當然也有的人生來,雖然他不是聖人,但是他的欲心好像沒有似的,也有這種人;若這樣情形,就不需要修不淨觀,你直接可以修無我觀、修畢竟空觀、修唯識觀都可以。這是修不淨觀。

  其次,我們也應該修無我觀。這個無我觀……,當然我玅境讀的經論少,我讀的經論雖然少,我讀的經論裏面,我感覺到《瑜伽師地論》對于無我觀說得非常的具體、說得非常的完備,使令我們能夠認同無我的道理,是無我的!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裏沒有我可得。所以,也可以修無我觀。

  也可以修畢竟空觀。畢竟空觀,就像《中觀論》和《大智度論》的空觀,這當然要學一個時期,不然的話,不知道怎麼叫做空,也是個問題。所以,願意修止、而不願意修觀,也可能佛法學習得不夠、修不來,這也可能是個問題。

  修無我觀,如果你成功了,你就是聖人,你就是聖人了。小乘佛教來說,可以到阿羅漢的境界;大乘佛法,究竟圓滿就是佛的境界,不可以輕視無我觀的。

  當然,我們若學習唯識觀,唯識觀我感覺到比無我觀還難一點,你學習唯識可是不容易。學習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,這叁自性的道理要明白了,才能夠修唯識觀。

  我自己這麼樣虛妄分別,我們佛教徒裏邊,學習唯識的人不是很多,因爲什麼這樣子?不容易學!不容易,你不容易懂這個道理,不容易。所以,難,就使令我們學習的人少。而我們佛教徒裏面多數念阿彌陀佛,多數是念阿彌陀佛,爲什麼?因爲比較容易,譬如講《阿彌陀經》也容易講;講《無量壽經》也比較容易,但是比《阿彌陀經》難一點;講《十六觀經》;講天親菩薩的《往生論》,天親菩薩《往生論》我看比《阿彌陀經》難一點;一般講個淨土法門的開示也比較容易。因爲它容易,所以我們很多人就念阿彌陀佛,修唯識觀的人非常少,爲什麼?就是難的關系。

  但是,我們歡喜禅的人,假設你有這樣的意願,你應該不怕難,「你說難,我偏要學習!」應該要這樣才對;說難,「我就退了」,當然這也是你的自由,你願意退就退了吧!

  不過,這裏面的意思,修觀,少數的觀也容易講,容易明白,其它的觀比較難一點,那非要經過長時期的修學聖道才可以。有的人:「我不要學習,不要學習經論,我閉上眼睛開悟!」當然那是最好了,你看,不用辛苦你就明白了,那不是正好!但是世間上沒有便宜的事情,沒有人能占便宜的,也沒有人吃虧的,沒有這種事情。那麼這是修觀。

  我再多說幾句,有這樣便宜的事情,爲什麼不就走這條路?「我就閉上眼睛,不要學習經論,我就可以成佛!」不是很好嗎?爲什麼要學習經論呢?你可以提出這個問題。不過這樣的話,釋迦牟尼佛就不要出世好了,那麼世間上自然就是佛了,不是更好嗎?但是事實不是那樣子。要釋迦牟尼佛出世、宣揚佛法,衆生才有希望得聖道,這是一樣。第二樣的說法,釋迦牟尼佛已經告訴我們了,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?都告訴你了;念佛是誰?釋迦牟尼佛也告訴你了;爲什麼你自己還要在那兒想?是怎麼回事呢?你是瞧不起釋迦牟尼佛?他說的不對,你要自己去想,是那麼意思?所以,應該學習佛法,然後修學聖道,這是一個正常的道理。

  我說這麼多的話,我不知道對各位有沒有幫助!不知道有沒有幫助。這是修止觀這件事,一個止、一個觀。

  我再說一點事情,說什麼呢?各位可能根性都很利,業障也不是那麼重,修止觀可能會容易;但是也有的人有問題,就是修不來,止也修不來、觀也修不來,那怎麼辦呢?可以這樣做,你盤上腿靜坐的時候,你不要先修止;修止是很難的,因爲我們的內心,從久遠以來習慣了是自由的,內心是非常自由的,東想西想,這妄想非常的多,你想要停下來不想,這是很困難,的確是有這個問題。修止非常困難,你就不要勉強修止,你修觀。

  修觀,譬如說你歡喜《金剛經》,把《金剛經…

《法雲寺禅叁十五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恩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