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它有明了性,能明白種種的事情、能明白種種的道理。
「說明爲意。」這意是這樣意思。
「若動意思,說明意業。」心裏在動;這樣思惟,那樣觀察,那麼就是動的意思,那就叫做「意業」。
「令意造作善不善等種種事故。」你內心的思惟能使令你這個心造作善,或者造作不善,各式各樣的事情。什麼叫做善、什麼叫做不善呢?就是你內心裏有利益人的動機,而後能采取行動,使令對方得到利益,那就叫做「善」。如果你內心裏有傷害別人的心意,然後你采取行動,使令對方得到傷害了,那就叫做不善。
「即審慮思、決定思名爲意業」。這就是意業。叁種思除了動發思之外,其它的二種思惟是屬于意業。
「如是等業當知有六種果、叁種位;六種果者謂可愛果、不可愛果、異熟果、清淨果、等流果、增上果;叁位者謂作用位、習氣位、與果位。」這前面說的身業、語業、意業,也就是叁種思,你作了這種業的話將來能得到六種果報。這業有六種果、叁個階級,叁種位。六種果是那六種呢?第一個是可愛果,就是剛才說你作善業,你將來會得到可愛的果報,可愛的果報,那當然我們來到人間,或者是天上去就是比較好。在人間不完全是好,但是比叁惡道好一點,所以也算是可愛果報。不可愛果,那就是到地獄去、到惡鬼道、到畜生的世界去,是不可愛果,那是非常苦惱的境界。第叁種是叫做異熟果。前面說可愛果、說不可愛果,這異熟果也通于可愛果、也通于不可愛果。
什麼叫做「異熟」?這句話怎麼講呢?在中國佛教有二種翻譯,一種是舊的翻譯,一種是新的翻譯。玄奘法師他的翻譯就是新的翻譯,以前的翻譯就是舊翻譯,舊的翻譯翻爲果報,新的翻譯翻爲異熟果。異熟是什麼意思呢?「異」分二種:「異時而熟」叫做異熟,一個「異性而熟」,所以也叫做「異」。「異時而熟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就是你造了這樣的業,你的身語意有了這樣的行動之後,不是立刻得果報的,要經過一段時間的,其中有變異。比如說初開始,你做了一個善業,但這個善業,沒有力量去得果報,但是你可能又有因緣,你繼續做,就加強了以後所造的,力量不夠得果的那個業,使令它強起來,所以這裏面有的變化,在時間上前後有變化。假設你若是造了罪業,是不信佛的時候造了罪業,後來我又相信佛教了,相信佛教後繼續不斷地學習佛法,你在佛法裏得到智慧了,你自己知道我這件事不對,這件做得不對、有罪過,那麼你能夠忏悔。你忏悔的力量也使令以前造的業力也受到影響,也起變化。如果又不信佛了,你的思想又變了,不信佛;又繼續造業,那又不行了。所以這裏面是有變化的。有變化也可能向好處變化,也可能向壞處變化。最後,它是得果報了,所以叫做「異熟」,「異時而熟」,在時間上前後有變化而後得果報。所以叫做「異熟果」。這是第一個解釋。
第二個異性而熟。這個「性」,就是性質。這是善性,很好的一種性質;或者是惡性、不好,它的體性很壞。或者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惡,那麼這是無記性。現在說「異性而熟」是什麼意思?就是我們做善業,我們得了果報,但是這果報裏面,我們這身體果報,我們肉眼看就是這麼一大塊,或者是一百五十磅、或者是二百磅、或者五百磅這個身體,但是這裏面主要是心,是我們的思想,我們這個身體這個果報,裏面重要的成分是心,是我們的思想。思想裏分二部分,一部分是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這是一部分。另一部分就是阿賴耶識。這一部分有什麼不同?我們這個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是有間斷的,它不是常相續的。比如說「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食而不知其味」,你要是在這裏注意的話,你另外有注意到別的地方去的時候,雖然你這個眼睛還在這裏,但是眼識就不能動了。眼識能看見青黃赤白的顔色,需要有第六意識爲它做助緣,這個眼睛才能看東西,如果你第六意識不在這裏眼睛不能看,眼也不能聽見的,這可見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它有間斷,它不是長時期在這裏發生作用的。第六意識也不是長時間發生作用,比如我們睡覺時沒有作夢,第六意識也休息了,它間斷了;若作夢,第六意識還在活動;作夢是第六識,不是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,不是前五識,前五識不會作夢,只是第六識作夢。我們作夢的時候,我們能感覺到眼能夠看見東西,耳也能聽見聲音。那是誰?那不是眼識或耳識,而是第六識,第六識有這個作用。所以前六識有間斷、不常,不是常存在的。但是阿賴耶識可不同,阿賴耶識常時地相續不斷,前六識所有的活動都在阿賴耶識保存而不失掉。無論前六識在什麼時候有活動的時候,都在阿賴耶識裏保存下來,你做了很多利益人的功德,報紙上也沒有發表你這個功德的事情,你也沒有受到獎勵什麼的,但是阿賴耶識會負這個責任的,將來會給你一個果報,你做很多的果報,阿賴耶識會負責給你一個果報的。做罪業也是一樣,做罪業的時候,會怕人知道吧!阿賴耶識會給你負責,將來也是給你果報的,所以沒有人能占便宜,沒有人會吃虧的,阿賴耶識完全負責,就是因爲阿賴耶識不間斷,什麼時候它都會給你作記錄。
所以在我們這個身體裏面,「識」是我們重要的果報,重要的果報裏以阿賴耶識爲主,它是我們的果報主,果報裏面以阿賴耶識爲主,但是阿賴耶識這個識我們自己完全不知道,完全不知道有阿賴耶識的。比如我剛才說的作夢,睡覺如果不作夢,這個人是活人、是死人?是活人而不能說是死人,因爲他的識還在,前六識是不在了,但是阿賴耶識還在,所以還能夠醒過來,人若死掉了,就是阿賴耶識走了,這個人沒有辦法活過來了。所以阿賴耶識我們應該推知除了前六識之外,還有個阿賴耶識的存在。阿賴耶識它不是善、也不是惡,所以前六識做善,它也能接受,做惡阿賴耶識也能接受,它不反對。阿賴耶識就是這麼一個人!它不反對做善、也不反對做惡,做善做惡它都接受。而它本身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惡,如果本身是善,那它就反對惡了,如果本身是惡,與善就沖突了。它不善、也不惡,所以與善、與惡也不沖突,這個不善不惡的阿賴耶識叫做異熟果。
你得到可愛果的時候,也有這個阿賴耶識的異熟果;你做惡事得到不可愛果的時候,也有這個異熟果,所以這個異熟果和前面可愛果、不可愛果分不開,但是還是不一樣。清淨果暫時不講,先講等流果。
「等流果」,是什麼意思?引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卷叁十八第十叁頁說。「習不善故,樂諸不善,不善法增;修習善故,樂諸善法,善法增長。」這裏叫做「等流果」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解釋得非常明白。「習不善故」,不斷地做惡事的人,他就歡喜這個惡事,對所做的惡事有歡喜心,就是住在惡的境界裏。「不善法增」,有罪過的事情,逐漸逐漸地增長,多起來。「修習善故,樂諸善法」,如果一個人與好朋友在一起做了很多的善事,他心情很快樂,也就歡喜做善事。「善法增長」,常常做善事,善法也就多起了,那麼這就叫「等流果」。你「習不善,樂諸不善,不善法增」,這就是「等流果」。前面說不善,這下面說善。「修習善故,樂諸善故,善法增長」,那麼這也就叫做「等流果」。「或是先業後果隨轉」,我以前做這樣的事情,後來得果報的時候,和以前做業力相似,比如說我們有慈悲心放生,有人要殺這個人,我們想辦法不要殺這個人,救這個人一命,那麼這個人就沒有死,那你做這麼一件事以後,你將來就會得到長壽的果報,你的壽命就會增長。我們歡喜放生的人,佛教徒歡喜放生的人,常好買鳥買魚,或者是買龜,買什麼東西放生,當然這于佛法來說是一個慈悲的行爲,將來也會得到長壽的果報;但是對人的救護,我們可能會忽略了,實在來說,人與人是同類,人和鳥、和魚是不同類,我們對不同類的人有慈悲的行爲,對同類的人怎麼樣呢?也應該有慈悲心。你應該救護人,你的功德大過放生的功德,大過買鳥、買魚放生,比這個功德會大一點。若是以善惡來說,人和畜生對比,畜生就是惡人、人是善人;對于善人你有慈悲行爲,你功德大一點,對惡人有慈悲的行爲也有功德,但是功德有大小的不同。我們歡喜放生是對的,但是應該救護人,應該對人有所救護。慈濟功德會就是救人,這個功德很大的,的確是很好。這叫做「等流果」。救護人將來就壽命長,就會長壽,這就叫做「等流果」;如果殺人,將來得短命的果報,因和果是相似的,所以叫做等流果。
「增上果者,若眼識是眼根增上果」,眼識是眼根增上果。若是我們的眼根很健康,發出來的眼識就特別明利,所以眼識是眼根的增上果。如果眼根不健康、不正常了,發出來的眼識也是不正常,或是近視眼了、或者是眼花了,那就是眼根有問題。「眼識是眼根增上果」,而耳識是耳根的增上果。我們的耳根若很健康、沒有毛病,聽聲音就聽得清淨一點,如果耳根有問題了,耳識就問題,它是它的增上果。但是這個眼識要在它本身另有一種因緣能生出眼識的,那就是阿賴耶識裏的種子,眼識有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邊,那個種子動起來的時候,眼識就會動;意識也是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它們本身都有種子。但是也要假藉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的幫助,眼識才能夠發生作用。比如說老年人的眼睛有病了,你幫助他去看醫生,將來你的眼根就會好一點。所以幫助別人,實在來說就是幫助自己,所以這叫做「增上果」。
「衆生身分不善不壞是命根增上果」,我們這個身體沒有善壞,就是沒有死掉;沒有死掉,是什麼力量呢?是命根增上果;命根的力量使令你不會死掉。這命根是什麼呢?就是業力。就是你以前做了一些不殺生的業力,慈悲心的業力使令你現在身體長壽,就是那個力量。命根要是有力量的話,這個身體就不會死掉,所以是命根的增上果…
《生死輪回 前世今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