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它有明了性,能明白种种的事情、能明白种种的道理。
「说明为意。」这意是这样意思。
「若动意思,说明意业。」心里在动;这样思惟,那样观察,那么就是动的意思,那就叫做「意业」。
「令意造作善不善等种种事故。」你内心的思惟能使令你这个心造作善,或者造作不善,各式各样的事情。什么叫做善、什么叫做不善呢?就是你内心里有利益人的动机,而后能采取行动,使令对方得到利益,那就叫做「善」。如果你内心里有伤害别人的心意,然后你采取行动,使令对方得到伤害了,那就叫做不善。
「即审虑思、决定思名为意业」。这就是意业。三种思除了动发思之外,其它的二种思惟是属于意业。
「如是等业当知有六种果、三种位;六种果者谓可爱果、不可爱果、异熟果、清净果、等流果、增上果;三位者谓作用位、习气位、与果位。」这前面说的身业、语业、意业,也就是三种思,你作了这种业的话将来能得到六种果报。这业有六种果、三个阶级,三种位。六种果是那六种呢?第一个是可爱果,就是刚才说你作善业,你将来会得到可爱的果报,可爱的果报,那当然我们来到人间,或者是天上去就是比较好。在人间不完全是好,但是比三恶道好一点,所以也算是可爱果报。不可爱果,那就是到地狱去、到恶鬼道、到畜生的世界去,是不可爱果,那是非常苦恼的境界。第三种是叫做异熟果。前面说可爱果、说不可爱果,这异熟果也通于可爱果、也通于不可爱果。
什么叫做「异熟」?这句话怎么讲呢?在中国佛教有二种翻译,一种是旧的翻译,一种是新的翻译。玄奘法师他的翻译就是新的翻译,以前的翻译就是旧翻译,旧的翻译翻为果报,新的翻译翻为异熟果。异熟是什么意思呢?「异」分二种:「异时而熟」叫做异熟,一个「异性而熟」,所以也叫做「异」。「异时而熟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你造了这样的业,你的身语意有了这样的行动之后,不是立刻得果报的,要经过一段时间的,其中有变异。比如说初开始,你做了一个善业,但这个善业,没有力量去得果报,但是你可能又有因缘,你继续做,就加强了以后所造的,力量不够得果的那个业,使令它强起来,所以这里面有的变化,在时间上前后有变化。假设你若是造了罪业,是不信佛的时候造了罪业,后来我又相信佛教了,相信佛教后继续不断地学习佛法,你在佛法里得到智慧了,你自己知道我这件事不对,这件做得不对、有罪过,那么你能够忏悔。你忏悔的力量也使令以前造的业力也受到影响,也起变化。如果又不信佛了,你的思想又变了,不信佛;又继续造业,那又不行了。所以这里面是有变化的。有变化也可能向好处变化,也可能向坏处变化。最后,它是得果报了,所以叫做「异熟」,「异时而熟」,在时间上前后有变化而后得果报。所以叫做「异熟果」。这是第一个解释。
第二个异性而熟。这个「性」,就是性质。这是善性,很好的一种性质;或者是恶性、不好,它的体性很坏。或者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恶,那么这是无记性。现在说「异性而熟」是什么意思?就是我们做善业,我们得了果报,但是这果报里面,我们这身体果报,我们肉眼看就是这么一大块,或者是一百五十磅、或者是二百磅、或者五百磅这个身体,但是这里面主要是心,是我们的思想,我们这个身体这个果报,里面重要的成分是心,是我们的思想。思想里分二部分,一部分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是一部分。另一部分就是阿赖耶识。这一部分有什么不同?我们这个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是有间断的,它不是常相续的。比如说「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食而不知其味」,你要是在这里注意的话,你另外有注意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,虽然你这个眼睛还在这里,但是眼识就不能动了。眼识能看见青黄赤白的颜色,需要有第六意识为它做助缘,这个眼睛才能看东西,如果你第六意识不在这里眼睛不能看,眼也不能听见的,这可见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它有间断,它不是长时期在这里发生作用的。第六意识也不是长时间发生作用,比如我们睡觉时没有作梦,第六意识也休息了,它间断了;若作梦,第六意识还在活动;作梦是第六识,不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不是前五识,前五识不会作梦,只是第六识作梦。我们作梦的时候,我们能感觉到眼能够看见东西,耳也能听见声音。那是谁?那不是眼识或耳识,而是第六识,第六识有这个作用。所以前六识有间断、不常,不是常存在的。但是阿赖耶识可不同,阿赖耶识常时地相续不断,前六识所有的活动都在阿赖耶识保存而不失掉。无论前六识在什么时候有活动的时候,都在阿赖耶识里保存下来,你做了很多利益人的功德,报纸上也没有发表你这个功德的事情,你也没有受到奖励什么的,但是阿赖耶识会负这个责任的,将来会给你一个果报,你做很多的果报,阿赖耶识会负责给你一个果报的。做罪业也是一样,做罪业的时候,会怕人知道吧!阿赖耶识会给你负责,将来也是给你果报的,所以没有人能占便宜,没有人会吃亏的,阿赖耶识完全负责,就是因为阿赖耶识不间断,什么时候它都会给你作记录。
所以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,「识」是我们重要的果报,重要的果报里以阿赖耶识为主,它是我们的果报主,果报里面以阿赖耶识为主,但是阿赖耶识这个识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,完全不知道有阿赖耶识的。比如我刚才说的作梦,睡觉如果不作梦,这个人是活人、是死人?是活人而不能说是死人,因为他的识还在,前六识是不在了,但是阿赖耶识还在,所以还能够醒过来,人若死掉了,就是阿赖耶识走了,这个人没有办法活过来了。所以阿赖耶识我们应该推知除了前六识之外,还有个阿赖耶识的存在。阿赖耶识它不是善、也不是恶,所以前六识做善,它也能接受,做恶阿赖耶识也能接受,它不反对。阿赖耶识就是这么一个人!它不反对做善、也不反对做恶,做善做恶它都接受。而它本身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恶,如果本身是善,那它就反对恶了,如果本身是恶,与善就冲突了。它不善、也不恶,所以与善、与恶也不冲突,这个不善不恶的阿赖耶识叫做异熟果。
你得到可爱果的时候,也有这个阿赖耶识的异熟果;你做恶事得到不可爱果的时候,也有这个异熟果,所以这个异熟果和前面可爱果、不可爱果分不开,但是还是不一样。清净果暂时不讲,先讲等流果。
「等流果」,是什么意思?引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卷三十八第十三页说。「习不善故,乐诸不善,不善法增;修习善故,乐诸善法,善法增长。」这里叫做「等流果」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解释得非常明白。「习不善故」,不断地做恶事的人,他就欢喜这个恶事,对所做的恶事有欢喜心,就是住在恶的境界里。「不善法增」,有罪过的事情,逐渐逐渐地增长,多起来。「修习善故,乐诸善法」,如果一个人与好朋友在一起做了很多的善事,他心情很快乐,也就欢喜做善事。「善法增长」,常常做善事,善法也就多起了,那么这就叫「等流果」。你「习不善,乐诸不善,不善法增」,这就是「等流果」。前面说不善,这下面说善。「修习善故,乐诸善故,善法增长」,那么这也就叫做「等流果」。「或是先业后果随转」,我以前做这样的事情,后来得果报的时候,和以前做业力相似,比如说我们有慈悲心放生,有人要杀这个人,我们想办法不要杀这个人,救这个人一命,那么这个人就没有死,那你做这么一件事以后,你将来就会得到长寿的果报,你的寿命就会增长。我们欢喜放生的人,佛教徒欢喜放生的人,常好买鸟买鱼,或者是买龟,买什么东西放生,当然这于佛法来说是一个慈悲的行为,将来也会得到长寿的果报;但是对人的救护,我们可能会忽略了,实在来说,人与人是同类,人和鸟、和鱼是不同类,我们对不同类的人有慈悲的行为,对同类的人怎么样呢?也应该有慈悲心。你应该救护人,你的功德大过放生的功德,大过买鸟、买鱼放生,比这个功德会大一点。若是以善恶来说,人和畜生对比,畜生就是恶人、人是善人;对于善人你有慈悲行为,你功德大一点,对恶人有慈悲的行为也有功德,但是功德有大小的不同。我们欢喜放生是对的,但是应该救护人,应该对人有所救护。慈济功德会就是救人,这个功德很大的,的确是很好。这叫做「等流果」。救护人将来就寿命长,就会长寿,这就叫做「等流果」;如果杀人,将来得短命的果报,因和果是相似的,所以叫做等流果。
「增上果者,若眼识是眼根增上果」,眼识是眼根增上果。若是我们的眼根很健康,发出来的眼识就特别明利,所以眼识是眼根的增上果。如果眼根不健康、不正常了,发出来的眼识也是不正常,或是近视眼了、或者是眼花了,那就是眼根有问题。「眼识是眼根增上果」,而耳识是耳根的增上果。我们的耳根若很健康、没有毛病,听声音就听得清净一点,如果耳根有问题了,耳识就问题,它是它的增上果。但是这个眼识要在它本身另有一种因缘能生出眼识的,那就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,眼识有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,那个种子动起来的时候,眼识就会动;意识也是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它们本身都有种子。但是也要假藉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的帮助,眼识才能够发生作用。比如说老年人的眼睛有病了,你帮助他去看医生,将来你的眼根就会好一点。所以帮助别人,实在来说就是帮助自己,所以这叫做「增上果」。
「众生身分不善不坏是命根增上果」,我们这个身体没有善坏,就是没有死掉;没有死掉,是什么力量呢?是命根增上果;命根的力量使令你不会死掉。这命根是什么呢?就是业力。就是你以前做了一些不杀生的业力,慈悲心的业力使令你现在身体长寿,就是那个力量。命根要是有力量的话,这个身体就不会死掉,所以是命根的增上果…
《生死轮回 前世今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