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共有六种果,已经解释了五种。「清净果」稍后再说。
「三位者」,就是分三个阶级。「位,作用位、习气位、与果位。」第一个是
「作用味」,就是你内心里有一个目的,然后采取行动了,所以叫做作用位。
「习气位」,就是你做这件事,做完了以后,没有立刻地得果报,这个时候这个业在你内心里面潜藏,潜藏在你内心里,叫做「习气位」。「习气」这二字如何解释呢?就是我们的身语意这三部分在动作时,动作的情况熏习了我们的阿赖耶识,在阿赖耶识里就有了你动作的气氛,所以叫做「习气」。比如说:一个盒子里有许多的香在里面,盒子原来是没有香味,但是有很多的香贮存在那里,时间久了,香拿走了,盒子依然有香味,那么这就叫做「习气」。现在我们的身口意,或者做善、或者是做恶,做善做恶在时间上已经过去了,但是它留下来它的气氛在阿赖耶识里面,所以叫做「习气味」,也就是种子的意思。
「与果位」,刚才说「异熟果」异熟那个地方,就是它里面可能有变化,你做那件事的时候,你最初有目的,心里面想要计划做这件事,你这样做好了以后,但是你的程度只有六十分的话,可是以后你的智能增长了以后,你还继续想要做这件事,就可能六十分达到一百分了,它是会有变化。所以在习气位里会有变化,后「与果位」,它给你一个果报,就是你以前做业,现在得了果报,所以叫「与果位」,有这么三个时期。
这三个时间在习气味的时候,它还没有得果报,我们可能会欢喜以后做这件事,也可能不欢喜后悔了,它会影响那个习气的。我们读《大般涅槃经》的时候,对这件事说得很详细,其中有一件事,是什么事情呢?就是非佛教徒他没有相信佛法,也没有不接触佛法,他要是造罪了,就是决定要得果报。若是佛教徒听闻了佛法,知道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,善会得善报,恶会得恶报,怎么知道这件事情?在心里面酝酿嘛!我以后做过什么功德、可能做过什么罪过……,我们就有可能继续把这件事扩大,可能后悔了,我们要忏悔,但是还有差别。有什么差别呢?要是我们在佛法里,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的罪过要是很大,不容易消灭;要是你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罪过容易消灭,容易改变它。要是你做了功德的话会使令你的功德更广大,但是这是在习气位的时候,要是已经给你果报了,这个可能也不大,就是难了。比如一个人,他没有当总统时你要打他一拳也不要紧,若是他做了总统你打他一拳,可以吗?很难!所以我们若造了罪,它没有得果报,你若相信佛法还有可能改变,要是不相信佛法不容易。相信佛法和不相信佛法是不一样的!相信佛法会占这个便宜的!但是这里面我刚才说了,若只是对佛法有信心而不相信佛法,你得不到这个功德!所以这上说「作用位、习气位、与果位」,分这三个阶段。
下面引《大乘成业论》上解释。
「心与无边种,俱相续恒流,遇各别熏缘,心种便增盛,种力渐次熟,缘合时与果,如染拘橼花,果时瓤色赤。」我刚才说得那段话的意思在这里。我们这个相续不断的心和「无边种」,就是我们的身口意、身语意的行动,我们每一天的身语意都在动,所以在阿赖耶识里面熏习的种子是很多很多的。比如说,这个人前生是我的父亲,前生是我的母亲、是我的哥哥,我的姐姐、弟弟、妹妹,但是今生见面却不认识,不知道这件事。但是阿赖耶识有感觉!这人前生是我的冤家,是有仇恨的人,今生见面了也不知道前生是冤家,不知道这件事,但是阿赖耶识有感觉,阿赖耶识有什么感觉?见面以后,没有理由的就是不高兴。前生是好朋友,今生见了就欢喜,也没有理由。为什么会这样子?就是「心与无边种,俱相续恒流」,在里面相续不断的存在。
「遇各别熏缘,心种便增盛」,遇各别的因缘去熏习它。比如说有的人前生做医生的,今生还愿意学习医学,那么就是与前生的种子有关系的,又加强了这个力量,心种便增盛。前生你欢喜做恶事,今生也是你还是做恶事,做恶事它就影响了,就加强了这个恶的力量。
「种力渐次熟」,种子的力量逐渐逐渐地增长了它的力量,最后达到一个程度时,有能力得果报了叫做「熟」。「熟」是有能力得果报了。
「缘合时与果」,还要因缘和合才能得果,缘不合还是不能果报的。比如说,有一个人他做了一些善业,死掉了以后应该做人的,人就是要投胎才能做人的。但是我们现代人似乎是比以前有进步!喔!我避孕!吃避孕的药那他就不能投胎的。投胎这件事还是不决定的。他一定是这个人是他的母亲、这个人是他父亲,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他的父亲、都是他母亲,不是这样子!单独这个人是他母亲,但是他避孕了他就不能投胎,不能投胎就不能做人,就是有这个情形。「缘合时与果」,他所凭借的条件具足了,才能得果报,不然的话还是不能得。我在加州时有认识的一个居士,他告诉我一件事,他说有一个龙王向他申请,想要到他这儿来投胎,先向他申请,他同意了。这龙王是胆小的龙,然后他就来投胎,投胎了以后,这小孩他抱来给我看,这小孩脾气大,就是瞋心大!所以「缘合时与果」,一定因缘具足才可以,不然不可以!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,说得很详细,这个女人是他的母亲,但是父亲不决定,不决定这个人是他父亲,但是夫妻不在一起,距离了几千里,很远的地方,那么非要到一起去才可以,但是有因缘的障碍,他的父亲就不能到母亲那里来,那怎么办呢?这个女人要和别的男人有关系了。这是在《大毗婆沙论》说这件事。如果他要是母亲不决定,父亲是决定的,决定这人是父亲,但是他父亲不能和他母亲在一起,这父亲就和别的女人有关系了。所以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因缘的。
《解深密经》上又有一颂:「阿陀那识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瀑流,我于与凡愚不开演,恐彼分别执为我。」「阿陀那」翻为中国话是执持之意义。执持,捉住。执持识,怎么叫做执持?我们这个生命体要有阿赖耶识的执持,,这生命体才不坏,如果阿赖耶识离开这个身体,身体就坏了,是由它的执持,我们这个生命体才变成一个活泼的东西。当然这个识是非常微细的,「一切种子如瀑流」由身口意所发出来的行动,你心一动就在阿赖耶识里熏习了种子,这种子像瀑流似的,在那儿流动。「我于凡愚不开演」,这件事对于凡愚不为他们开解这件事。「恐彼分别执为我」,恐怕这些凡愚对于阿赖耶识,对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执着以为这是个我,所以佛就不讲这些事。
「此中所言一切种子,即有业种子在内」,就是身口意的种子在这里面。
「如是生死轮回是苦,如何能得解脱?」前面这个「生死轮回、前世与今生」这里面的道理,我大概的讲完了。就是因为「业」的关系,有生命的出现,相续的有生命的出现,生命的出现的原因,就是因为业的关系;生命的差别也是因为业的关系,善业或不善业使令所得的生命有苦乐的差别。下面呢,「如是生死轮回是苦,如何能得解脱?」这地方再多解释句。比如说我们在世间上,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我们只是有好肠在社会上做很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;能利益人也是有意义的,但是你将来能得的果报是怎么样的呢?不是在人间得果报,就是在天上。天上得果报或是在人间都是有时间性的,不管怎么长,时间到了就结束了。结束了会怎么办呢?还是在生死里流转,我们一般人福报不大,权利也不是很大,我们要做恶事,小小的做点儿恶可以;要是有权利的人,他要做恶事很厉害的,所以我们要是做善事做多了,多数有可能会做国王,在人间是大富贵的境界。但大富贵的人要是权利大,他做的恶事也是厉害,他随便可以开枪,法律不能制裁他,他继续享他的福,福报结束了,还能怎么地,到底是到三恶道去,要补偿的。所以我们说做善事是好事,不是坏事,但是你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很危险,没有般若波罗蜜你做的善事,就是一般有漏的善事,你将来有可能很苦恼,在佛法里有这个事情,认为我们只是做善事,你不知道如何去排除你思想里的贪瞋痴,你不知如何把它消灭出去,你不知道做这件事。
我们学习了《瑜伽师地论》,里面讲,我们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中讲的利益和安乐怎么讲?「安乐」,就是生活上使令你没有苦恼;衣食住这些事情都解决了,使令你心情安乐自在,这叫做安乐。何谓「利益」?改善你的思想,叫做「利益」。《瑜伽师地论》这样讲。改善你的思想,我们的思想有什么问题?我们是佛教徒,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有什么不同?佛教徒相信有因果。但是现在佛的人都相信有因果吗?说我做了很多善事!是!你做了很多善事,我应该奖励你、给你奖状,但是你相信因果吗?我看不一定!就是思想上有题!所以我们行菩萨道时,要做二件事,一个是安乐众生,一个是利益众生。
我们读《普门品》,是分二大段。前面苦救难,众生有火灾、有水灾,有国王难、有土匪难,有很多的灾难,你念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就来救护你,你就离苦得乐;后面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,是什么意思?就是解决众生思想的问题,要你得到正知正见,要你知道有善恶果报,不可以做恶,要你通达般若波罗蜜,可以得涅槃,做这件事啊!这样子才能得到利益,利益安乐,这么讲,要是我只是做功德利益一切众生,你这只是安乐的一面,利益一边没有你还有所不足啊,有所不足现在不感觉这问题,将来你得果报的时候有问题。我们若看《史记》,汉高祖死掉了,吕后把赵王杀死掉了,给他吃毒药杀死了,把??也杀掉了,不受法律的制裁,他儿子是皇帝,这件事就完了。我看有权利的人都这样,杀人愿意杀谁就杀掉谁,没有人敢制裁他的,都是这样,天子一怒流血千里,就是这样子!世间事都是这样子。那些都是要大福德人才行,不然你杀人法律要制裁你的!所以…
《生死轮回 前世今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