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共有六種果,已經解釋了五種。「清淨果」稍後再說。
「叁位者」,就是分叁個階級。「位,作用位、習氣位、與果位。」第一個是
「作用味」,就是你內心裏有一個目的,然後采取行動了,所以叫做作用位。
「習氣位」,就是你做這件事,做完了以後,沒有立刻地得果報,這個時候這個業在你內心裏面潛藏,潛藏在你內心裏,叫做「習氣位」。「習氣」這二字如何解釋呢?就是我們的身語意這叁部分在動作時,動作的情況熏習了我們的阿賴耶識,在阿賴耶識裏就有了你動作的氣氛,所以叫做「習氣」。比如說:一個盒子裏有許多的香在裏面,盒子原來是沒有香味,但是有很多的香貯存在那裏,時間久了,香拿走了,盒子依然有香味,那麼這就叫做「習氣」。現在我們的身口意,或者做善、或者是做惡,做善做惡在時間上已經過去了,但是它留下來它的氣氛在阿賴耶識裏面,所以叫做「習氣味」,也就是種子的意思。
「與果位」,剛才說「異熟果」異熟那個地方,就是它裏面可能有變化,你做那件事的時候,你最初有目的,心裏面想要計劃做這件事,你這樣做好了以後,但是你的程度只有六十分的話,可是以後你的智能增長了以後,你還繼續想要做這件事,就可能六十分達到一百分了,它是會有變化。所以在習氣位裏會有變化,後「與果位」,它給你一個果報,就是你以前做業,現在得了果報,所以叫「與果位」,有這麼叁個時期。
這叁個時間在習氣味的時候,它還沒有得果報,我們可能會歡喜以後做這件事,也可能不歡喜後悔了,它會影響那個習氣的。我們讀《大般涅槃經》的時候,對這件事說得很詳細,其中有一件事,是什麼事情呢?就是非佛教徒他沒有相信佛法,也沒有不接觸佛法,他要是造罪了,就是決定要得果報。若是佛教徒聽聞了佛法,知道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善會得善報,惡會得惡報,怎麼知道這件事情?在心裏面醞釀嘛!我以後做過什麼功德、可能做過什麼罪過……,我們就有可能繼續把這件事擴大,可能後悔了,我們要忏悔,但是還有差別。有什麼差別呢?要是我們在佛法裏,我們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的罪過要是很大,不容易消滅;要是你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罪過容易消滅,容易改變它。要是你做了功德的話會使令你的功德更廣大,但是這是在習氣位的時候,要是已經給你果報了,這個可能也不大,就是難了。比如一個人,他沒有當總統時你要打他一拳也不要緊,若是他做了總統你打他一拳,可以嗎?很難!所以我們若造了罪,它沒有得果報,你若相信佛法還有可能改變,要是不相信佛法不容易。相信佛法和不相信佛法是不一樣的!相信佛法會占這個便宜的!但是這裏面我剛才說了,若只是對佛法有信心而不相信佛法,你得不到這個功德!所以這上說「作用位、習氣位、與果位」,分這叁個階段。
下面引《大乘成業論》上解釋。
「心與無邊種,俱相續恒流,遇各別熏緣,心種便增盛,種力漸次熟,緣合時與果,如染拘橼花,果時瓤色赤。」我剛才說得那段話的意思在這裏。我們這個相續不斷的心和「無邊種」,就是我們的身口意、身語意的行動,我們每一天的身語意都在動,所以在阿賴耶識裏面熏習的種子是很多很多的。比如說,這個人前生是我的父親,前生是我的母親、是我的哥哥,我的姐姐、弟弟、妹妹,但是今生見面卻不認識,不知道這件事。但是阿賴耶識有感覺!這人前生是我的冤家,是有仇恨的人,今生見面了也不知道前生是冤家,不知道這件事,但是阿賴耶識有感覺,阿賴耶識有什麼感覺?見面以後,沒有理由的就是不高興。前生是好朋友,今生見了就歡喜,也沒有理由。爲什麼會這樣子?就是「心與無邊種,俱相續恒流」,在裏面相續不斷的存在。
「遇各別熏緣,心種便增盛」,遇各別的因緣去熏習它。比如說有的人前生做醫生的,今生還願意學習醫學,那麼就是與前生的種子有關系的,又加強了這個力量,心種便增盛。前生你歡喜做惡事,今生也是你還是做惡事,做惡事它就影響了,就加強了這個惡的力量。
「種力漸次熟」,種子的力量逐漸逐漸地增長了它的力量,最後達到一個程度時,有能力得果報了叫做「熟」。「熟」是有能力得果報了。
「緣合時與果」,還要因緣和合才能得果,緣不合還是不能果報的。比如說,有一個人他做了一些善業,死掉了以後應該做人的,人就是要投胎才能做人的。但是我們現代人似乎是比以前有進步!喔!我避孕!吃避孕的藥那他就不能投胎的。投胎這件事還是不決定的。他一定是這個人是他的母親、這個人是他父親,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他的父親、都是他母親,不是這樣子!單獨這個人是他母親,但是他避孕了他就不能投胎,不能投胎就不能做人,就是有這個情形。「緣合時與果」,他所憑借的條件具足了,才能得果報,不然的話還是不能得。我在加州時有認識的一個居士,他告訴我一件事,他說有一個龍王向他申請,想要到他這兒來投胎,先向他申請,他同意了。這龍王是膽小的龍,然後他就來投胎,投胎了以後,這小孩他抱來給我看,這小孩脾氣大,就是瞋心大!所以「緣合時與果」,一定因緣具足才可以,不然不可以!《大毗婆沙論》上說,說得很詳細,這個女人是他的母親,但是父親不決定,不決定這個人是他父親,但是夫妻不在一起,距離了幾千裏,很遠的地方,那麼非要到一起去才可以,但是有因緣的障礙,他的父親就不能到母親那裏來,那怎麼辦呢?這個女人要和別的男人有關系了。這是在《大毗婆沙論》說這件事。如果他要是母親不決定,父親是決定的,決定這人是父親,但是他父親不能和他母親在一起,這父親就和別的女人有關系了。所以什麼事情都是需要因緣的。
《解深密經》上又有一頌:「阿陀那識甚深細,一切種子如瀑流,我于與凡愚不開演,恐彼分別執爲我。」「阿陀那」翻爲中國話是執持之意義。執持,捉住。執持識,怎麼叫做執持?我們這個生命體要有阿賴耶識的執持,,這生命體才不壞,如果阿賴耶識離開這個身體,身體就壞了,是由它的執持,我們這個生命體才變成一個活潑的東西。當然這個識是非常微細的,「一切種子如瀑流」由身口意所發出來的行動,你心一動就在阿賴耶識裏熏習了種子,這種子像瀑流似的,在那兒流動。「我于凡愚不開演」,這件事對于凡愚不爲他們開解這件事。「恐彼分別執爲我」,恐怕這些凡愚對于阿賴耶識,對阿陀那識就是阿賴耶識執著以爲這是個我,所以佛就不講這些事。
「此中所言一切種子,即有業種子在內」,就是身口意的種子在這裏面。
「如是生死輪回是苦,如何能得解脫?」前面這個「生死輪回、前世與今生」這裏面的道理,我大概的講完了。就是因爲「業」的關系,有生命的出現,相續的有生命的出現,生命的出現的原因,就是因爲業的關系;生命的差別也是因爲業的關系,善業或不善業使令所得的生命有苦樂的差別。下面呢,「如是生死輪回是苦,如何能得解脫?」這地方再多解釋句。比如說我們在世間上,我們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我們只是有好腸在社會上做很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;能利益人也是有意義的,但是你將來能得的果報是怎麼樣的呢?不是在人間得果報,就是在天上。天上得果報或是在人間都是有時間性的,不管怎麼長,時間到了就結束了。結束了會怎麼辦呢?還是在生死裏流轉,我們一般人福報不大,權利也不是很大,我們要做惡事,小小的做點兒惡可以;要是有權利的人,他要做惡事很厲害的,所以我們要是做善事做多了,多數有可能會做國王,在人間是大富貴的境界。但大富貴的人要是權利大,他做的惡事也是厲害,他隨便可以開槍,法律不能製裁他,他繼續享他的福,福報結束了,還能怎麼地,到底是到叁惡道去,要補償的。所以我們說做善事是好事,不是壞事,但是你若沒有般若波羅蜜很危險,沒有般若波羅蜜你做的善事,就是一般有漏的善事,你將來有可能很苦惱,在佛法裏有這個事情,認爲我們只是做善事,你不知道如何去排除你思想裏的貪瞋癡,你不知如何把它消滅出去,你不知道做這件事。
我們學習了《瑜伽師地論》,裏面講,我們要利益安樂一切衆生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中講的利益和安樂怎麼講?「安樂」,就是生活上使令你沒有苦惱;衣食住這些事情都解決了,使令你心情安樂自在,這叫做安樂。何謂「利益」?改善你的思想,叫做「利益」。《瑜伽師地論》這樣講。改善你的思想,我們的思想有什麼問題?我們是佛教徒,佛教徒與非佛教徒有什麼不同?佛教徒相信有因果。但是現在佛的人都相信有因果嗎?說我做了很多善事!是!你做了很多善事,我應該獎勵你、給你獎狀,但是你相信因果嗎?我看不一定!就是思想上有題!所以我們行菩薩道時,要做二件事,一個是安樂衆生,一個是利益衆生。
我們讀《普門品》,是分二大段。前面苦救難,衆生有火災、有水災,有國王難、有土匪難,有很多的災難,你念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就來救護你,你就離苦得樂;後面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,是什麼意思?就是解決衆生思想的問題,要你得到正知正見,要你知道有善惡果報,不可以做惡,要你通達般若波羅蜜,可以得涅槃,做這件事啊!這樣子才能得到利益,利益安樂,這麼講,要是我只是做功德利益一切衆生,你這只是安樂的一面,利益一邊沒有你還有所不足啊,有所不足現在不感覺這問題,將來你得果報的時候有問題。我們若看《史記》,漢高祖死掉了,呂後把趙王殺死掉了,給他吃毒藥殺死了,把??也殺掉了,不受法律的製裁,他兒子是皇帝,這件事就完了。我看有權利的人都這樣,殺人願意殺誰就殺掉誰,沒有人敢製裁他的,都是這樣,天子一怒流血千裏,就是這樣子!世間事都是這樣子。那些都是要大福德人才行,不然你殺人法律要製裁你的!所以…
《生死輪回 前世今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