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有這個義,這個義還會幹擾你的。如果這樣講這個相生義,那你說無住無本就說不過去,無住它是依他起嘛,依他起是有本,你說無本,這是有點矛盾了,所以要不取這個義才可以,他的意思是這樣。
但是我這裏我又有一個想法,「顛倒想孰爲本?無住爲本」,這就是觀察這個顛倒想是畢竟空的,這一下子問題就解決了。我提出個什麼問題:那麼就在前面也可以這麼說嘛,「身孰爲本?無住爲本」,也可以這樣講嘛,這樣後邊這個話都不要說了,就是觀察這個身體是因緣有的、是畢竟空的就好了嘛,後邊就不用講了嘛,爲什麼要講那麼一大套幹什麼呢?那是什麼意思?爲什麼不說「無住爲本」, ──「身孰爲本?欲貪爲本」,他不說「無住爲本」,爲什麼要, 說「欲貪爲本」呢?說「欲貪孰爲本?無住爲本」也可以嘛,但是不,他說是「虛妄分別爲本」,爲什麼要這樣
講呢?這裏邊是有一個意思的,有什麼意思?就是推論生死的大患根本究竟是什麼!從麤煩惱展轉地觀察它最微細的煩惱,他目的是這樣意思,目的是這樣。若是按照這個意思,維摩居士是這樣講這一段話的意思,「顛倒想孰爲本?無住爲本」,這「無住」是「無明」就好了,就一下子是合道理!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最初的根本──妄想之初,它是最開始,一切染汙的煩惱以無明爲本,它是最開頭的一個,在它前面再沒有了。所以用無明解釋無住符合維摩居士這一段文的原意!
不過,討論一下是好,使令我也對這個文義更分明了。那麼這就是一個問題了,看智禅法師怎麼回答這個問題:你說是「顛倒想孰爲本?無住爲本」,到這個時候才觀察緣起的普遍的法則,那爲什麼不在當初的時候就這麼講呢──「身孰爲本?無住爲本」,爲什麼不在當初講?你回答這個問題。這是個問題。
這底下說,「還想說明,行文實非有難破他宗之意,只爲成立自宗也」,他沒有難破他宗的意思。這是他改變原意,可以這麼講。隨時可以修正自己,我們不必執著,就是你說錯了話不要緊,可以修正。但是你當初是有這個意思,智禅法師當初他是有破他宗的意思,你用無明來解釋是太淺,只是聲聞道、而不能顯示大乘的甚深義──那麼這不是說嗎、這不是破用無明解釋的過失?這是一。第二,用無明來解釋,只是個染緣起,沒能說到甚深義,這個義不周遍。他說出這兩個過失來。現在他說:「行文實非難破他宗之意」,是改變宗旨,這可以、容許,容許改變原意,可以改變。
這下面我說幾句話,經過幾番的討論,以無明釋無住,于義無乖!在這一大段文的本義,沒有什麼乖違,是順的,文從義順!可以這麼說。他以無自性義,智禅法師以無自性義來解釋這個無住,看這個前後文有點勉強,有點勉強的。他什麼地方勉強呢?要轉變字義來配合他的解釋:「身爲本」、「虛妄分別孰爲本」這些「本」,前面是相生義;到後邊的時候就不能當相生講了,要當本性來講,要轉變字義。轉變字義的時候,後來又有矛盾:因爲你說本性,到後邊說「從無住本立一切法」,這不是一切法是生了,由無而有了,這是生嘛,你說「不取相生義」來解釋這個「本」,那後邊「從無住本立一切法」這不是生了嗎?所以又有點矛盾,這解釋上有困難。
我們若是把心靜下來讀這一段文,對于這個「本」、對于這個「住」,這兩個字的解釋不要改變,它很順的就把這個道理顯示出來;你一改變,反倒會有一點沖突。就好了吧,就到這裏。
Tape53
見須供事者 現爲作僮仆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 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給足之
這是第五科「同事利物」,就是這位住不思議解脫的菩薩,他的大悲心廣度衆生的差別的相貌。
「見須供事者」:就是這位菩薩的法眼,他見到衆生裏邊有需要供事的,就是爲他做事,因此而能得解脫,這位菩薩「現爲作僮仆」,就是現身爲這個人作僮仆。「既悅可其意,乃發以道心」:這位菩薩爲他作僮仆的時候,能令這個補特伽羅非常滿意,這個時候菩薩就爲他宣說佛法,勸他發無上菩提心了。
「隨彼之所須,得入于佛道」:隨順那位補特伽羅所需要的,這位菩薩都會供給他,因此他就能入于佛法裏面來修學聖道了。「以善方便力,皆能給足之」:他所需要的,這位菩薩能善巧方便的都能滿足他、而不會令他失望的,因此也就能勸他發菩提心了。
壬二、總答(一頌)
如是道無量 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衆
前面是別說的,這底下是總頌。
「如是道無量」:像前面所說的,自己用功修行的、和化導衆生的(自行、化他的)這些聖道是無量無邊的。「所行無有涯」:菩薩利益衆生的事情是沒有邊際的,是說不完的。「智慧無邊際」:這是因爲菩薩的智慧太廣大了,所以他發動出來的菩薩行也是非常的廣大。「度脫無數衆」:所以能夠教化一切衆生得解脫。這是總結前面的文。
下邊是第二科,也就是最後一科,「結勸發心」。
辛二、結勸發心(二頌)
假令一切佛 于無量億劫 贊歎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
普現色身菩薩問,是問維摩居士的事情,那麼到最後的時候維摩居士說這個話,那等于是自己贊歎自己,是不是這個意思?我看是這個意思。「假令一切佛」:假設的話,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佛,在無量億劫那麼長遠的時間內,贊歎維摩居士的功德,「猶尚不能盡」,還不能窮盡的。一般人贊歎那不算數,現在說佛來贊歎,還要無量劫「猶尚不能盡」。
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癡冥無智者」
「誰聞如是法,不發菩提心」:那一個補特伽羅聽見這樣的妙法,他不發無上菩提心呢?因爲發了無上菩提心、修學聖道以後,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能教化無量無邊的衆生,這件事非常的偉大,所以「誰聞如是法,不發菩提心」呢?
「除彼不肖人,癡冥無智者」:除掉了那些鄙陋的人、胡塗沒有智慧的人,他聽見了這件事,他無動于衷,他不發菩提心。那麼這等于是勉勵我們應該發菩提心,是這個意思。
這是〈佛道品〉到此結束了。〈佛道品〉第一段,行于非道、通達佛道;第二段,塵勞之疇爲如來種;第叁段,說到他成就的功德無量無邊。
《維摩诘經講記 佛道品 第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