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節一節的骨頭:頭部的髑髅骨,有幾個窟窿;還有脊骨、脅骨、骻骨、腿骨、膝骨,乃至足趾骨。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連接起來,用筋纏一纏,再加上一層皮包裹起來,然後穿上衣服,會走路、會罵人,這就叫做「人」,只是這樣而已!但我們若不這樣觀察,總感覺到這個身體很可愛,于是「愚惑爲所欺」,我們這個胡塗人就被這骨頭人、這個行廁所欺诳了。

  佛教徒若是相信了佛法而不能出家修行,做在家居士也要能夠遵守五戒,應該節製自己的欲心。如何節製呢?就是要多讀經論,或者多思惟觀察不淨的偈頌,常常地念誦,久之,欲心自然會漸漸地輕微、減少,持戒也容易清淨,不會犯戒。如果你不常這樣思惟觀想,總是感覺很美、很可愛,那麼欲心就會強起來。所以,佛菩薩演說這一切的佛法,都是在開導我們修行的方法,我們自己若能努力,就可以成就!

  有的在家居士想要出家修行,但是感覺到自己有欲心,出家恐怕不能持戒清淨,所以不敢出家。這個想法不能說不對,但是,多少是輕視了出家這回事。因爲,佛法是有作用的。你若能努力的學習、努力的修行、能改造自己,使令自己的功德逐漸地增長,過失逐漸地減少,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,那麼你就會有成就的。如果是有所顧慮,而不肯出家;或者想出家,又認爲不能出家,那真是太可惜了!反之,如果認爲「我的欲心很輕微,我能放得下,我可以出家!」可是,出家以後又不修不淨觀,不用佛法來熏習自己,那也還是不行的。所以,不論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也好,或能按照經論上所說的法門修行也好,總是要努力地改造自己才可以,否則是很難進步的。

  中國的聖人說:「食色性也」。「性」字怎麼解釋?就是不可以改變的,名之爲「性」。這樣講就不合乎佛法的道理了。佛法的道理說,一切的事情都是沒有決定性、都是可以改變的——可以向壞處改變,也可以向好處改變,都是無常的,沒有決定的事情。

  辛二、離瞋

  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瞋。

  多數人不只欲心重,瞋心也是很重的。「恚」,指憤怒在內心裏面生起;「瞋」,就是憤怒表現在外,怒目而視。其實都是憤怒,但在內心上說叫「恚」,表現于外就叫做「瞋」。

  也有人知道自己常容易發脾氣,小小事不應該發脾氣,但就是要發脾氣。原因就是久遠以來常常地發脾氣,使令內心瞋恨的種子太有力量了。淫欲也是一樣,常常的有這種心、有這種事,那就在你心裏面熏習了這樣的種子,這個種子很有力量。就像有的人喜歡吃辣椒,今天也吃、明天也吃,慢慢地習慣了,就是要吃,吃飯的時候沒有辣椒就不舒服。這就是因爲常常吃,在心裏面熏習了那個種子。如果你控製住決定不吃,久了也就可以不吃。淫欲、瞋恚亦複如是,你常常能夠控製自己,它也會改變的,不是決定的。

  自己常常地憤怒,照理說,應該是能覺悟瞋恚對于自己的傷害是很嚴重的。你常常的瞋恚,也很難有朋友;如果沒有朋友,做事情能做得好嗎?若在公司裏面做老板,常常發脾氣,你的下屬可能要辭職;而你若只是個職員,脾氣太大,老板也要撤你的職了。所以,脾氣大對自己是不利的!

  「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瞋」,你若能常常地憶念、恭敬、禮拜觀世音菩薩,瞋心就會逐漸地減少,就不瞋了。

  經論上說到,譬如我們人有頭疼的病、有肚子疼的病,或者心髒等各式各樣的病,去看醫生,醫生爲我們治病,可能治好,也可能治不好。而淫欲、瞋恚、愚癡是我們內心的煩惱,是內心的病,世間上沒有人能治這種病。誰能治這種病呢?就是佛法!釋迦牟尼佛說的佛法能治療這種煩惱病。

  剛才說過,要治瞋恚病,就是要發慈悲心、修慈悲觀,這樣就能破除瞋恚心、破除憤怒。如何修慈悲觀?就是修行人先把心靜下來修奢摩他,靜一刻鍾,或者半小時、一個鍾頭,然後在心裏面修慈悲觀。怎麼修法呢?

  心裏這樣觀想:我的父親、母親,我的兄弟姐妹,或者我的兒女都來了,我用種種如意的事情贈送給他們。

  然後再觀想:不是我父親、也不是我母親,和我沒什麼感情,也沒有什麼仇恨的這些人也都來了,我也送他們好的物品、禮品,使令他們生活快樂、身體健康。

  然後再想:和我有輕微不對勁的人也都來了,我也送給他們好禮品、好東西,使令他們身體健康、心情快樂。

  然後,你再想和我有嚴重怨仇的人也都來了,我也送給他們禮品,使令他們心情快樂、身體健康。只是心裏這樣想,今天也這樣想,明天也這樣想,時時地這樣想,瞋恨心就沒有了。

  這種修行方法,不是在發脾氣的時候修。因爲,當你在發脾氣的時候,叫你不發脾氣,是辦不到的。所以,在心平氣和,沒有欲心、也沒有瞋心,心裏面很平靜的時候,先修奢摩他把心定下來,然後再這樣修慈悲觀。修慈悲觀的時候,你先觀一會兒,就不要再觀,接著再修奢摩他,使令心靜下來,寂然不動。經過一刻鍾,或是半小時、一個鍾頭,然後再修慈悲觀。你一天修它多少次,長時期這樣修習,瞋恨心就沒有了。修慈悲觀是有這個作用的。

  其次,或者按《金剛經》說的道理修觀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;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例如作夢的時候,有人打我、罵我,出現很多苦惱的事情;但是夢醒了,根本沒有這回事。是假的、不是真實的。夢是如此,我們夢醒所見的一切,也都是虛妄不真實的,要常這麼想。

  也像前面說的,你心裏面先靜下來,寂然、明靜不動。心不動一段時間(修止),然後再觀察一切法如夢,不是真實的。你想:「現在有一個人在罵我、打我,毀辱我……。」但是,睜開眼看,沒有這麼回事。然後閉上眼睛,心靜下來,再觀察:「這個人毀辱我、那個人贊歎我……。」但是,睜開眼睛一看,沒這回事。這樣反複地觀察,久了就會有力量。有什麼力量呢?就是不如意的事情加諸于你時,你的心不動,你能觀想:「這是假的、這是夢,不是真的。」瞋恨心就能不動了。

  所以佛法能調整、能對治煩惱,使令內心的煩惱不動;乃至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就能斷一切煩惱。這不但是使令它不動,甚至能根本地消滅煩惱的種子,那就成爲聖人了。所以,佛法的確有真實作用,能令人轉凡成聖的。

  我們心裏面有瞋恨、會憤怒,但不會時時地憤怒,也有不憤怒的時候。當你心裏不憤怒的時候,不妨看看別人——與你有親厚關系的人,或沒有親厚關系的人憤怒發脾氣了,你注意那位發脾氣者表現出來的相貌,會感覺到:發脾氣的人,他本身非常的苦惱。他雖然在瞋惱別人,但他本身被瞋心傷害得非常嚴重,是很苦的啊!這樣一來,你就會生厭離心,就會感覺到發脾氣不好。

  當一個人既不發脾氣,又沒有淫欲心,也沒有其它煩惱的時候,非常地和平,很自在、很清淨,看上去令人心裏歡喜;若是憤怒起來,就不是可愛的事情了。于是你會産生一種想法:「沒有煩惱是最好的,有煩惱是苦!」你會生起改造自己的意願。如果你不這樣注意觀察,就不會知道發脾氣是非常有害的。所以,別人發脾氣時,你注意一下,對你也有好處。

  現在講一個故事,我相信這個故事是真實的。這是發生在江西臨江地方,時間應該是在元朝與明朝之間。

  有一位姓高名蕃的讀書人,非常聰明,十四歲就中了秀才。後來,他與同學樊江城結婚。書上描寫樊江城的相貌非常美,她的美似乎超過一般人。

  初結婚時,大家相安無事,過了一個時期就不得了!樊江城的性格非常惡劣,虐待自己的丈夫,簡直不把丈夫當人看待。樊江城的父母管不了她,高蕃的父母也不能管她。而高蕃受妻子的氣,折磨得日漸消瘦,身體衰弱了下來,雙方的父母都很心疼。怎麼辦呢?

  有一天,高蕃的母親做了一個夢。夢中有人說:「樊江城前生是寺院中被人放生的老鼠,而高蕃前生是個讀書人,他到廟上去耍弄這只老鼠,把老鼠弄死了。這老鼠臨死時心裏怨恨,發誓要報仇!牠今生變成人,是要來報仇的,一定要折磨高蕃,這是沒有辦法的。只有念觀世音菩薩,並持誦觀音咒,或念〈普門品〉,這樣求觀世音菩薩了!」

  高母醒來,知道這是個夢。心想:沒有辦法中的辦法,總是好嘛!于是,雙方父母就爲高蕃念觀世音菩薩,也念〈普門品〉、念觀音咒,久久沒有什麼消息,又勸高蕃自己也念。

  不久,這地方來了一個老和尚,會算命,于是很多人都請他算命。也有人通知樊江城說:「來了一位老和尚會算命,算得很好,妳也來算算!」樊江城就來了。

  這時候,這位老和尚對求算命的人說:「給我預備一杯水!」水預備好了。算著算著,忽然間,老和尚對樊江城說:「莫要瞋!莫要瞋!前世亦非假,今世亦非真。鼠子縮頭去,勿使貓兒尋!」

  「莫要瞋」,意思是:妳不要虐待自己的丈夫。「前世亦非假,今世亦非真」:前一世他害了妳的命,是有這麼一回事,他是對不住你;但是今生也不是真實的,妳不要那麼執著。「鼠子縮頭去,勿使貓兒尋」:妳這只老鼠啊,這樣地虐待自己的丈夫是不對的,應該要退縮回去,溫和一點。老鼠總是怕貓的呀!如果你繼續虐待你的丈夫,會有貓來找你麻煩的。

  說完,含了一口水,噴到樊江城的臉上。當時一起算命的人,無論是男、是女,大家都知道樊江城的厲害,心想:「這老和尚怎麼敢觸犯她呢?」可是樊江城沒什麼表示就回家去了。回家後,性格改變了,把她丈夫招呼過來說:「我感覺我們以前不對勁兒,我們是夫妻嘛,應該是恩愛的。而父母對我們是有恩德的,我們應該孝順父母才對,怎麼大家都過著這種苦惱的生活呢?」從此以後,她變成賢妻良母了。

  所以說「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瞋」,這在我們凡夫而言,也是非常需要的。我們要多念觀世音菩薩,希望觀世音菩薩加被,改變我們的性格,使令我們的性格溫和,朋友就會多一點。…
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