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节一节的骨头:头部的髑髅骨,有几个窟窿;还有脊骨、胁骨、骻骨、腿骨、膝骨,乃至足趾骨。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连接起来,用筋缠一缠,再加上一层皮包裹起来,然后穿上衣服,会走路、会骂人,这就叫做「人」,只是这样而已!但我们若不这样观察,总感觉到这个身体很可爱,于是「愚惑为所欺」,我们这个胡涂人就被这骨头人、这个行厕所欺诳了。

  佛教徒若是相信了佛法而不能出家修行,做在家居士也要能够遵守五戒,应该节制自己的欲心。如何节制呢?就是要多读经论,或者多思惟观察不净的偈颂,常常地念诵,久之,欲心自然会渐渐地轻微、减少,持戒也容易清净,不会犯戒。如果你不常这样思惟观想,总是感觉很美、很可爱,那么欲心就会强起来。所以,佛菩萨演说这一切的佛法,都是在开导我们修行的方法,我们自己若能努力,就可以成就!

  有的在家居士想要出家修行,但是感觉到自己有欲心,出家恐怕不能持戒清净,所以不敢出家。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对,但是,多少是轻视了出家这回事。因为,佛法是有作用的。你若能努力的学习、努力的修行、能改造自己,使令自己的功德逐渐地增长,过失逐渐地减少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,那么你就会有成就的。如果是有所顾虑,而不肯出家;或者想出家,又认为不能出家,那真是太可惜了!反之,如果认为「我的欲心很轻微,我能放得下,我可以出家!」可是,出家以后又不修不净观,不用佛法来熏习自己,那也还是不行的。所以,不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好,或能按照经论上所说的法门修行也好,总是要努力地改造自己才可以,否则是很难进步的。

  中国的圣人说:「食色性也」。「性」字怎么解释?就是不可以改变的,名之为「性」。这样讲就不合乎佛法的道理了。佛法的道理说,一切的事情都是没有决定性、都是可以改变的——可以向坏处改变,也可以向好处改变,都是无常的,没有决定的事情。

  辛二、离瞋

  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瞋。

  多数人不只欲心重,瞋心也是很重的。「恚」,指愤怒在内心里面生起;「瞋」,就是愤怒表现在外,怒目而视。其实都是愤怒,但在内心上说叫「恚」,表现于外就叫做「瞋」。

  也有人知道自己常容易发脾气,小小事不应该发脾气,但就是要发脾气。原因就是久远以来常常地发脾气,使令内心瞋恨的种子太有力量了。淫欲也是一样,常常的有这种心、有这种事,那就在你心里面熏习了这样的种子,这个种子很有力量。就像有的人喜欢吃辣椒,今天也吃、明天也吃,慢慢地习惯了,就是要吃,吃饭的时候没有辣椒就不舒服。这就是因为常常吃,在心里面熏习了那个种子。如果你控制住决定不吃,久了也就可以不吃。淫欲、瞋恚亦复如是,你常常能够控制自己,它也会改变的,不是决定的。

  自己常常地愤怒,照理说,应该是能觉悟瞋恚对于自己的伤害是很严重的。你常常的瞋恚,也很难有朋友;如果没有朋友,做事情能做得好吗?若在公司里面做老板,常常发脾气,你的下属可能要辞职;而你若只是个职员,脾气太大,老板也要撤你的职了。所以,脾气大对自己是不利的!

  「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瞋」,你若能常常地忆念、恭敬、礼拜观世音菩萨,瞋心就会逐渐地减少,就不瞋了。

  经论上说到,譬如我们人有头疼的病、有肚子疼的病,或者心脏等各式各样的病,去看医生,医生为我们治病,可能治好,也可能治不好。而淫欲、瞋恚、愚痴是我们内心的烦恼,是内心的病,世间上没有人能治这种病。谁能治这种病呢?就是佛法!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法能治疗这种烦恼病。

  刚才说过,要治瞋恚病,就是要发慈悲心、修慈悲观,这样就能破除瞋恚心、破除愤怒。如何修慈悲观?就是修行人先把心静下来修奢摩他,静一刻钟,或者半小时、一个钟头,然后在心里面修慈悲观。怎么修法呢?

  心里这样观想:我的父亲、母亲,我的兄弟姐妹,或者我的儿女都来了,我用种种如意的事情赠送给他们。

  然后再观想:不是我父亲、也不是我母亲,和我没什么感情,也没有什么仇恨的这些人也都来了,我也送他们好的物品、礼品,使令他们生活快乐、身体健康。

  然后再想:和我有轻微不对劲的人也都来了,我也送给他们好礼品、好东西,使令他们身体健康、心情快乐。

  然后,你再想和我有严重怨仇的人也都来了,我也送给他们礼品,使令他们心情快乐、身体健康。只是心里这样想,今天也这样想,明天也这样想,时时地这样想,瞋恨心就没有了。

  这种修行方法,不是在发脾气的时候修。因为,当你在发脾气的时候,叫你不发脾气,是办不到的。所以,在心平气和,没有欲心、也没有瞋心,心里面很平静的时候,先修奢摩他把心定下来,然后再这样修慈悲观。修慈悲观的时候,你先观一会儿,就不要再观,接着再修奢摩他,使令心静下来,寂然不动。经过一刻钟,或是半小时、一个钟头,然后再修慈悲观。你一天修它多少次,长时期这样修习,瞋恨心就没有了。修慈悲观是有这个作用的。

  其次,或者按《金刚经》说的道理修观。《金刚经》说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;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例如作梦的时候,有人打我、骂我,出现很多苦恼的事情;但是梦醒了,根本没有这回事。是假的、不是真实的。梦是如此,我们梦醒所见的一切,也都是虚妄不真实的,要常这么想。

  也像前面说的,你心里面先静下来,寂然、明静不动。心不动一段时间(修止),然后再观察一切法如梦,不是真实的。你想:「现在有一个人在骂我、打我,毁辱我……。」但是,睁开眼看,没有这么回事。然后闭上眼睛,心静下来,再观察:「这个人毁辱我、那个人赞叹我……。」但是,睁开眼睛一看,没这回事。这样反复地观察,久了就会有力量。有什么力量呢?就是不如意的事情加诸于你时,你的心不动,你能观想:「这是假的、这是梦,不是真的。」瞋恨心就能不动了。

  所以佛法能调整、能对治烦恼,使令内心的烦恼不动;乃至观一切法空,无我、无我所,就能断一切烦恼。这不但是使令它不动,甚至能根本地消灭烦恼的种子,那就成为圣人了。所以,佛法的确有真实作用,能令人转凡成圣的。

  我们心里面有瞋恨、会愤怒,但不会时时地愤怒,也有不愤怒的时候。当你心里不愤怒的时候,不妨看看别人——与你有亲厚关系的人,或没有亲厚关系的人愤怒发脾气了,你注意那位发脾气者表现出来的相貌,会感觉到:发脾气的人,他本身非常的苦恼。他虽然在瞋恼别人,但他本身被瞋心伤害得非常严重,是很苦的啊!这样一来,你就会生厌离心,就会感觉到发脾气不好。

  当一个人既不发脾气,又没有淫欲心,也没有其它烦恼的时候,非常地和平,很自在、很清净,看上去令人心里欢喜;若是愤怒起来,就不是可爱的事情了。于是你会产生一种想法:「没有烦恼是最好的,有烦恼是苦!」你会生起改造自己的意愿。如果你不这样注意观察,就不会知道发脾气是非常有害的。所以,别人发脾气时,你注意一下,对你也有好处。

  现在讲一个故事,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。这是发生在江西临江地方,时间应该是在元朝与明朝之间。

  有一位姓高名蕃的读书人,非常聪明,十四岁就中了秀才。后来,他与同学樊江城结婚。书上描写樊江城的相貌非常美,她的美似乎超过一般人。

  初结婚时,大家相安无事,过了一个时期就不得了!樊江城的性格非常恶劣,虐待自己的丈夫,简直不把丈夫当人看待。樊江城的父母管不了她,高蕃的父母也不能管她。而高蕃受妻子的气,折磨得日渐消瘦,身体衰弱了下来,双方的父母都很心疼。怎么办呢?

  有一天,高蕃的母亲做了一个梦。梦中有人说:「樊江城前生是寺院中被人放生的老鼠,而高蕃前生是个读书人,他到庙上去耍弄这只老鼠,把老鼠弄死了。这老鼠临死时心里怨恨,发誓要报仇!牠今生变成人,是要来报仇的,一定要折磨高蕃,这是没有办法的。只有念观世音菩萨,并持诵观音咒,或念〈普门品〉,这样求观世音菩萨了!」

  高母醒来,知道这是个梦。心想:没有办法中的办法,总是好嘛!于是,双方父母就为高蕃念观世音菩萨,也念〈普门品〉、念观音咒,久久没有什么消息,又劝高蕃自己也念。

  不久,这地方来了一个老和尚,会算命,于是很多人都请他算命。也有人通知樊江城说:「来了一位老和尚会算命,算得很好,妳也来算算!」樊江城就来了。

  这时候,这位老和尚对求算命的人说:「给我预备一杯水!」水预备好了。算着算着,忽然间,老和尚对樊江城说:「莫要瞋!莫要瞋!前世亦非假,今世亦非真。鼠子缩头去,勿使猫儿寻!」

  「莫要瞋」,意思是:妳不要虐待自己的丈夫。「前世亦非假,今世亦非真」:前一世他害了妳的命,是有这么一回事,他是对不住你;但是今生也不是真实的,妳不要那么执着。「鼠子缩头去,勿使猫儿寻」:妳这只老鼠啊,这样地虐待自己的丈夫是不对的,应该要退缩回去,温和一点。老鼠总是怕猫的呀!如果你继续虐待你的丈夫,会有猫来找你麻烦的。

  说完,含了一口水,喷到樊江城的脸上。当时一起算命的人,无论是男、是女,大家都知道樊江城的厉害,心想:「这老和尚怎么敢触犯她呢?」可是樊江城没什么表示就回家去了。回家后,性格改变了,把她丈夫招呼过来说:「我感觉我们以前不对劲儿,我们是夫妻嘛,应该是恩爱的。而父母对我们是有恩德的,我们应该孝顺父母才对,怎么大家都过着这种苦恼的生活呢?」从此以后,她变成贤妻良母了。

  所以说「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瞋」,这在我们凡夫而言,也是非常需要的。我们要多念观世音菩萨,希望观世音菩萨加被,改变我们的性格,使令我们的性格温和,朋友就会多一点。…
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