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嘛!就对她说:「我没有力量救妳,但是,妳可以念观世音菩萨。妳诚恳地念,会有希望得解脱的。」于是,这位女居士在牢狱里就诚恳地念观世音菩萨。

  念了三天,到夜间的时候,她感觉身上的刑具都解开了,可以自由活动,就想要跑出牢房。但是,牢房门锁着,同时恐怕被人发现,就又回到自己的地方,戴上刑具。刑具戴上之后就睡着了。她做梦似的见到一位出家人对她说:「赶快跑!」她醒来一看!喔,门开了!那些看守牢房的狱卒都在睡觉。她大步往外不断地跑,跑了一段路,看见对面有人来,心里害怕,于是趴在地上。等那人走近,定睛一看,原来是她丈夫!于是,夫妇二人就一齐跑到昙翼法师的寺庙里,昙翼法师便将他们藏起来,这件事就结束了。这是《续高僧传》的记载,可见念观世音菩萨,的确是有灵验的。所以说:「称观世音菩萨名者,皆悉断坏,即得解脱!」

  普门品讲记.六

  己二、解三毒二 庚一、标释解毒三 辛一、离欲

  若有众生,多于淫欲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欲。

  前文说观世音菩萨能救护众生七种灾难,所以名为观世音菩萨。这一段文是说,观世音菩萨能解除众生内心里的三毒——贪、瞋、痴。

  方才说,我们造了很多的罪,当然就要因罪而受果报。而无始劫来,我们造的罪是很多的,所以,只是念观世音菩萨解除罪报,这还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。

  怎么样才能根本地解除罪报呢?就是要解除内心的烦恼。我们内心的烦恼,是造罪的根本原因,把这个原因解除了,就不再造罪了,问题也就解决了。如果我们不解除内心的烦恼,罪是没有完的;虽然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解除了灾难,但是我们还是要造罪的。有困难的时候,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可以解决困难;而当我们要造罪时,观世音菩萨也会来告诉你:「不要造罪!」但是,你不一定会听的!观世音菩萨告诉你不要造罪的时候你不听,等到承受罪业的果报时,你又求观世音菩萨,我们众生就是这样子。虽然如此,观世音菩萨还是慈悲地救护我们。

  淫欲、瞋恚、愚痴,在佛法中称为「三毒」。毒,能伤害我们的生命。现在,佛法中称淫欲、瞋恚、愚痴为毒,是因为它们能伤害我们的善法,使令我们种种的功德都不能成就。例如:我们想修行,但是欲心重,修行就会受到破坏。为了让众生解除造罪的根本,所以释迦牟尼佛又说这一段:若有众生多于淫欲、若多瞋恚、若多愚痴,要解除三毒,念观世音菩萨也会有效应的。这段文是这样的意思。

  前面讲的一角仙人的故事,因为他没有断除欲心,所以女人能破坏他的修行。但是说女人破坏他,这句话说的不太对。实际上应该说是自己的烦恼破坏了自己的功德,不是女人破坏他,女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,应该这么说比较公平。因此,说淫欲心是毒的原因即在于此。瞋心、愚痴心也都一样,能破坏自己的功德——已经有了的功德能被破坏,想要做的功德烦恼也能破坏它,所以名之为「毒」。

  不知道要修行断烦恼的人,在此就不说了。已经信佛的人,不论是在家居士,或是出家法师也好,只要常读佛教的书,或是听法师讲经,就会知道罪业是由内心的三毒所引发的,应该要断掉它、消灭它。但是,想要消灭它,谈何容易!

  本来在佛法里说,「若有众生多于淫欲」,应该要修不净观,就能把淫欲心破除去;「若多瞋恚」呢?修慈悲观能破除;「若多愚痴」,修因缘观也能破除。但是,不能不承认现在是末法时代,不容易学习、修行这样的法门;修不净观不容易,修慈悲观、修因缘观也都很难。释迦牟尼佛、观世音菩萨知道末法时代佛教徒的困难——业障深重,不能修行,所以就说出一个比较容易的办法,就是「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」,就能离欲、离瞋、离痴。这个方法的确是容易得多,我们容易办得到;但容易办到我们还不办,那就太辜负了佛菩萨的慈悲了啊!

  「若有众生多于淫欲」,假设有人的淫欲心特别重。「欲」是通说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这是五欲,而淫欲是五欲的一种。也可以说,淫欲是在色声香味触中,属于触的欲,或者是一般说的色欲。

  众生的贪欲心很多很多,有各式各样的欲。有的人欢喜名、有的人欢喜利、有的人欢喜权、也有人欢喜音乐……,欢喜的事情很多很多,那都叫做欲。这里特别说到淫欲,就是众生的淫欲比其它的欲来得重一点、过失多一点。经论上说「败正毁德,莫不由之」,多于淫欲,就会造出很多的罪过。

  「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欲」,刚才说过,有的人明知道是不对,但是作不得主,陷溺不能自拔,这是很苦恼的事情。现在,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:「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」,要能够长时期在心里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而且还要恭敬、尊重观世音菩萨。

  「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」的「念」,当然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但是也包括常忆念观世音菩萨的道德、慈悲及种种的神通在内。你能够念观世音菩萨的道德、念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光明,还能恭敬、礼拜观世音菩萨,「便得离欲」,没有淫欲,你就会自在得多了。

  佛在世时,有一位婆罗门教的信徒,名叫因儒童。他有很多财富,结婚当天,请了很多很多的婆罗门来祝贺他的婚礼。

  这天早晨,太阳将出未出之际,结婚典礼还没有正式举行,很多的婆罗门已经来到他家里了。就在这时候,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、大智慧,观察因儒童是可以教化得度的,于是带着阿难尊者来到他家。将到门口时,众婆罗门看见了,便说:「今天是因儒童举行结婚典礼的日子,这是特别吉祥的事,瞿昙来作什么?」

  此时佛陀天耳遥闻他们说的话,就告诉阿难尊者:「你到婆罗门大众里说:『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,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,他是一切吉祥事中最吉祥的!你们若不欢喜看见这样吉祥的人,怎么能够成就吉祥的事呢?』」

  佛接着又说:「然后你再加上一句话:『瞿昙今天一定能度因儒童出家做比丘的!』」阿难尊者奉佛之命,就在大众中如是如是地宣布了。

  宣布之后,婆罗门中有人大笑,说:

  「今天是因儒童结婚大喜的日子,怎么可能出家做比丘呢?这真是个笑话!这是不可能的事情!」但是,其中有另一位婆罗门说:

  「不一定!我和瞿昙接触过,他的预言一定灵验,从来不说谎!」

  「他的预言会灵验?好!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婆罗门,我们把因儒童的家围起来,看他怎么把因儒童带出去?怎么出家?」他们就这样做了。这时候,佛带领着阿难尊者离开了。

  当太阳将出之际,因儒童起身到高楼上向太阳磕头。拜了一拜又一拜,继续地拜,太阳也继续不断地上升。升高后,因儒童看见有一个人,从太阳那边远远地飞了过来。临近时,就看见一位服装、相貌都特别庄重、高贵的大人。此时,这些婆罗门说话了:「因儒童的福德真是太大了!感动了大梵天王来为他主持婚礼!」

  话刚说完,飞来的大人就降落在高楼上,和因儒童见面了。于是因儒童就预备一个座位,请他就座。这人坐下来,便对因儒童说:「今天,你家里面有很多客人,很热闹!是要办什么事情啊?」

  这时候,因儒童脸红了,他说:「我们是凡人,今天要举行结婚典礼。」

  这位来人--我们姑且说他是梵天王吧!梵天王说:「你准备了多少钱来举行结婚典礼?用多少钱做这件事呢?」

  「我用了三十千金。」因儒童说。以中国话说,十千是一万,所以三十千金就是三万两金。

  「这三万两金,你怎么用法呢?」

  「给我的未婚妻十千金,供养婆罗门十千金,另外十千金就是预备为今天请来的客人设宴席用的。」

  大梵天王说:「你预备这么多的钱来设宴席,又供养婆罗门这么多黄金,这件事做得很好!你会有功德的。但是,你给你的未婚妻十千金,是不是就用这么多黄金来买你的未婚妻呢?就像人在店铺里买东西,有欢喜的,我就拿钱买了它,它就是属于我所有的了。你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?」

  因儒童想了想,说:「也可以这么说吧!」

  大梵天王说:「你用这么多钱来买未婚妻,你的未婚妻值这么多钱吗?你的未婚妻如果流眼泪,泪水值多少钱呢?若是天气太热,她流出的汗水能值多少钱?若是生病咳嗽,口中吐出的痰能值多少钱呢?你的未婚妻到卫生间去排泄,那排泄物值多少钱呢?」

  大梵天王这么一样一样地问,因儒童的内心随顺着这么想、想、想……。于是他的思想改变了!他听了这些话之后,内心离欲了!没有欲,在佛法里面说,就是得到三果阿那含的境界。这时候,他忽然看见眼前的人不是大梵天王,而是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放大光明的境界。于是,释迦牟尼佛拉住因儒童的手,从天空中飞走了。

  这个故事出自于《大毗婆沙论》。论中解释,迦叶佛时代,人寿两万岁。因儒童在迦叶佛时代出家,经十千岁(即一万岁)修四念处、不净观的法门。他以前栽培过的善根,现在经由释迦牟尼佛观身不净的问答而被引发出来,即证得三果。然后,他就跟着释迦牟尼佛出家做比丘了。

  刚才说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观察因儒童是能得度的,就是因为他在迦叶佛时代,曾经栽培过这样的善根,所以能够离欲。而〈普门品〉的经文说:「若有众生多于淫欲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欲」,现在末法时代,修四念处的人恐怕不多,但是多念观世音菩萨也能有同样的作用,这的确是应该努力的地方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有一个关于修不净观的偈颂:「是身为秽薮,不净物腐积,是实为行厕,何足以乐意。」

  「是身为秽薮」,我们这个身体是秽薮。「薮」,就是放垃圾的地方。很多废弃物堆积的处所,叫「秽薮」。

  「不净物腐积」,这个秽薮有很多不清净、很多腐烂的东西堆积在那里。

  「是实为行厕」,「行厕」,就是会走路的厕所。我们的身体会走路,但就是一个活动厕所。

  「何足以乐意」,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,就是一…
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