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乘莊嚴經論‧成宗品》講記--大乘是佛說

  《大乘莊嚴經論‧成宗品》講記--大乘是佛說

  

  甲一、解題與作者

  

  本論于唐.叁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初譯時,名爲《大乘莊嚴經論》,但在《成唯識論述記》中,窺基大師說這部論能使大乘經得到莊嚴,故應名《莊嚴大乘經論》前譯爲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是不對的,因爲並沒有一部《大乘莊嚴經》故。

  

  又,這部論雖標爲無著菩薩造,但窺基大師在《成唯識論了義燈》上說,本論頌文爲彌勒菩薩說,長行釋文則是世親菩薩所造。我想,窺基大師必是從玄奘大師處聽來才作如此說。

  

  〈成宗品〉是此論的第二品,主要內容乃對于「大乘非佛說」之非難提出答辯,成立大乘決定是佛說!

  

  甲二、正釋叁

  乙一、明造論意

  

  釋曰: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說,雲何有此功德可得?我今決彼疑網,成立大乘真是佛說。

  

  有人這樣疑惑:「大乘經不是佛說的,既非佛說,怎麼會有大乘經裏所說的這些功德呢?」當然,這是錯誤的想法。所以,論主說:「我今日決定要斷他們的疑網,以種種的道理來成立,大乘真實是佛說!」

  

  乙二、正成八因九

  丙一、總標八因

  

  偈曰:不記亦同行,不行亦成就,體非體能治,文異八因成。釋曰:成立大乘略有八因。一者不記、二者同行、叁者不行、四者成就、五者體、六者非體、七者能治、八者文異。

  

  如何成立大乘是佛說?有八個原因。

  

  丙二、依標略釋八

  丁一、釋不記

  

  第一、不記者,先法已盡,後佛正出,若此大乘非是正法,何故世尊初不記耶?譬如未來有異,世尊即記,此不記故,知是佛說。

  

  第一、「不記」。過去佛的佛法已滅盡了,後來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,爲衆生宣說很多佛法。若這些流通的大乘佛法,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正法,爲什麼釋尊在世時沒有預先說:「我滅度後,將會有人假造很多經,開頭也是『如是我聞,一時,佛在……』」呢?

  

  「譬如未來有異,世尊即記」:我們從佛所說的經上,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常預說未來的事情,譬如什麼時代有惡國王或惡比丘破壞佛法等;但佛沒有說什麼時代有人寫出很多經典,冒充是佛所說。

  

  「此不記故,知是佛說」:佛既沒有預先這麼講,就可以知道大乘是佛說的!

  

  丁二、釋同行

  

  第二、同行者,聲聞乘與大乘非先非後,一時同行,汝雲何知此大乘獨非佛說?

  

  第二、「同行」。大乘經典和小乘阿含經典,是不先不後、同時地流行在此世間。那麼,你怎麼知道唯獨大乘不是佛說,而《阿含經》是佛說的呢?

  

  丁叁、釋不行

  

  第叁、不行者,大乘深廣,非忖度人之所能信,況複能行?外道製諸論,彼種不可得,是故不行,由彼不行,故是佛說。

  

  第叁、「不行」。大乘佛法中所說的義理極深,文句也非常廣;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《華嚴經》恒河沙數偈。這樣義深文廣的大乘法,不是未覺悟聖道、虛妄分別之「忖度人」所能相信的,既然不信,又怎麼可能依之修行?

  

  「外道製諸論,彼種不可得」:佛法外其它的宗教不相信佛法,當然就不會去贊歎弘揚它,所以他們所造的書本裏找不到大乘佛法。這裏雖然沒有說到小乘佛教學者,但同理可證,他們既不信大乘佛法,當然也不會去學習,所以小乘經論裏不會有大乘佛法的記錄。

  

 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中說:像般若波羅蜜這樣微妙的法門,誰能相信呢?佛答:正見成就人、得阿羅漢者、或阿鞞跋致菩薩才會相信。什麼程度可謂「正見成就人」?小乘至初果才算成就。因爲初果聖人見到第一義谛的真理,正知正見真實成就了,這一生死後,第二生再來人間、或在天上,不須有人教導,他的正知見能保持不失。但凡夫就不一定了。我們今世用功修行,或許可以說有些正見,但死後再來人間,信不信佛法都不一定!

  

  由此可知,凡夫虛妄分別、沒有智慧,外道也沒有這樣的信心,他們既不能相信,也不會去學習,更別說流通這樣大智能境界的深妙佛法了。而小乘佛教中的凡夫還是「忖度人」,或許不相信大乘,但得了初果乃至阿羅漢的聖人,若聽聞大乘佛法、或讀了《般若經》,絕對能于大乘佛法生起信心的;而阿鞞跋致 --發無上菩提心到達不退轉程度的菩薩,當然更會相信。

  

  丁四、釋成就

  

  第四、成就者,若汝言:「余得菩提者說有大乘,非是今佛說有大乘。」若作此執則反成我義。彼得菩提亦即是佛如是說故。

  

  第四、「成就」。若是你說:「是其它世界得無上菩提者說有大乘佛法,此土的釋迦牟尼佛只說了《阿含經》,沒有說有大乘佛法。」這種知見反倒成立了我所主張的道理。因爲,若說大乘經典是他方世界得了無上菩提的人所說的,誰是得無上菩提者?就是佛!而佛佛道同,若他方世界佛開示大乘,釋迦牟尼佛是佛,當然也說大乘。所以,我主張「大乘是佛說」的道理就成立了。

  

  丁五、釋體

  

  第五、體者,若汝言:「余佛有大乘體,此佛無大乘體。」若作此執亦成我義。大乘無異,體是一故。

  

  第五、「體」。若你說:「他方佛有大乘佛法,但此土釋迦牟尼佛沒有說大乘佛法。」你這樣的執著,也能成立我所主張的道理。因爲彼佛與此佛所說的大乘佛法,其體性一致,沒有差別。

  

  丁六、釋非體

  

  第六、非體者,若汝言:「此佛無大乘體。」則聲聞乘亦無體。若汝言:「聲聞乘是佛說故有體,大乘非佛說故無體。」若作此執有大過失。若無佛乘,而有佛出說聲聞乘者,理不應故。

  

  第六、「非體」。若你以爲:「釋迦牟尼佛沒有宣說大乘佛法。」這麼說,則聲聞乘佛法也沒有體。

  

  若你說:「小乘佛法是佛說的,所以有經體;而大乘不是佛說的,所以沒有經體。」這樣的執著有很大的過失!因爲修學小乘佛法的最高成就,就是得阿羅漢果、入無余涅槃,不能成佛;而無大乘佛法即無佛乘,也就沒有人能依之修行而成佛,沒人成佛卻說有佛出世宣說聲聞乘的佛法,不合道理!

  

  關于「大乘是不是佛說」的問題,一定得將大乘經論好好讀一讀,小乘經論也深入研究研究,然後再重新想一想。如果對小乘經論一知半解,大乘經論也沒怎麼讀過、認識得膚膚淺淺的,一旦聽說「大乘非佛說」,馬上就跟著人雲亦雲,這是不對的!應該先深入地認識、學習,然後再謹慎地加以思考。

  

  《阿含經》但說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,教令修四念處、入無余涅槃;並沒有教你發大悲心成就佛道,常在世間弘揚佛法教化衆生。我曾在新加坡遇見一位近九十歲的錫蘭比丘,我有意的請問他:「你將來到什麼地方去?」這人很聰明,回答我:「我將來還來人間,弘揚佛法!」我說:「你不得阿羅漢果、到無余涅槃那裏去嗎?」他答說:「不!我若得阿羅漢,我就完了!」

  

  這個「完」字說的很明白,入了無余涅槃就不能再來人間弘揚佛法,永久休息、不能再發生作用了,所以他就是「完了」!若認爲:「得阿羅漢果入無余涅槃是完了,所以我不得阿羅漢,我要做菩薩,再來人間弘揚佛法。」這樣子就得發大悲心才行!

  

  大乘佛法中的《華嚴經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寶積經》、《法華經》等,皆很明顯地勸發無上菩提心、不要入無余涅槃,應于叁大阿僧祇劫以大悲心廣度衆生、積集福慧,圓滿了就得無上菩提,這時才有佛出現世間隨機說法 --也說小乘、也說大乘。若沒有大乘經,就無人能成佛,那麼不僅沒有大乘佛法,連小乘佛法也沒有了!所以,一定要有大乘佛法,道理如是。

  

  丁七、釋能治

  

  第七、能治者,由依此法修行得無分別智,由無分別智能破諸煩惱,由此因故,不得言無大乘。

  

  第七、「能治」。由于依止大乘的法門努力修行,終究有一天成功了,得大乘無漏的無分別智,有見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破除愛見煩惱,乃至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皆能消滅。修學大乘佛法,能令你得到如此深廣的功德利益,所以不能說沒有大乘。

  

  丁八、釋文異

  

  第八、文異者,大乘甚深,非如文義,不應一向隨文取義,言非佛語。

  

  第八、「文異」。大乘佛法特別的深奧,和小乘不同,若僅依文字表面所顯的道理,是無法解其深義的。如《法華經‧譬喻品》說:長者的宅舍起火了,他幼小無知的兒子們困在火宅中,長者即以善巧方便把他們救出。這個故事很簡單,但你若不能體會其中所顯的深義,以爲大乘佛法如此淺白,所以不是佛所說,那你就大錯特錯了!

  

  其實,文字雖淺白易懂,但其中蘊含無盡的深奧義味。智者大師的大智慧,看得深、也解釋得很圓滿,非一般凡夫的聰明所能做到。故雲:「非如文義,不應一向隨文取義,言非佛語。」不對!

  

  丙叁、破執廣成四

  丁一、破無功用心故不記

  

  複次,若汝言:「初不記者,由佛無功用心舍故。」若作此執,是義不然。

  

  八因解釋完了,下面又重新辯論。

  

  無論任何事,一定要發動作意去思惟觀察,才能明白、才會說話;如果心不動,既不能說話,也不能做事了。但佛和我們不同,佛的心雖不動,卻什麼事都知道,這就是「無功用心」。若是你執著小乘的叁藏學者不承認上述第一不記的說法,認爲:「佛沒有預言此事,是因爲佛是在他的無功用心中,棄舍此事而不說,故反對以不記的理由,成立有大乘佛法。」這樣的執著,還是不合道理,以下解釋理由。

  

  偈曰:諸佛叁因緣,現見亦護法,如來智無礙,舍者不應爾。

  

  釋曰:若此大乘非佛說者,是爲大障。諸佛有叁因緣,何故不記?

  

  你若執著大乘經典非佛說,這是一個最大的業障。因爲諸佛具有叁個因緣…

《《大乘莊嚴經論‧成宗品》講記--大乘是佛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