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功德是特別地廣大無邊,你這樣修行就好了。」如果,你對于念一位菩薩、或念一尊佛的名號、或者是受持一部經典,本身的信心不夠,那就會影響到所得的功德。若是釋迦牟尼佛這樣贊歎,能引起你的信心與歡喜心,而很誠懇地念誦,那就真實不虛會得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的功德!
己二、勸持功勝
無盡意!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,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。」
前面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,若能稱名憶念,得福無量。現在結束前文,勸我們多多地念觀世音菩薩名號。
佛又招呼無盡意菩薩:「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能夠成就如前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福德利益。」
普門品講記.十
丙二、普門示現深義四 丁一、無盡意問叁 戊一、問身業現相
無盡意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!觀世音菩薩,雲何遊此娑婆世界?
〈普門品〉一共是兩大段。前面是無盡意菩薩請問佛陀,觀世音菩薩得名的緣由,這一大段講完了。以下是無盡意菩薩問佛:觀世音菩薩如何教化衆生?這是說明觀世音菩薩普門教化衆生的意義,也正是〈普門品〉這個「普門」的意思。
無盡意菩薩又對佛說:「經由佛陀的開示,我們已經明白觀世音菩薩得此名稱的原因了,也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國的大菩薩。而觀世音菩薩,他怎麼會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呢?」
「娑婆」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話是堪忍,就是能夠忍受。這可以從幾方面說。第一是約菩薩:大菩薩在這個世界上弘揚佛法、度化衆生時,很多不相信佛法的衆生,對于菩薩這種慈悲的、道德的行爲反感,有很多不合作的事情,常常地觸惱、傷害菩薩,而菩薩能加以忍受,所以叫做「娑婆世界」。
第二約衆生:這個世界上的衆生有很多很多的苦惱,而衆生能夠忍受。有很多的苦惱,應該想辦法解除它,不要只是忍受。然而,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記憶力不太好,受了很多的苦惱,過去就算了,就這樣忍受了,不想辦法解除,所以叫做堪忍。
第叁約大梵天王: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主人--大梵天王,他的名字叫做忍。因爲梵天王前一生在人間的時候,有忍的功德。忍什麼呢?當別人有光榮、有如意事情的時候,他能夠容忍;換句話說,就是不嫉妒。嫉妒,是不耐他榮的意思。當他人有光榮時,心裏不舒服、不高興;不能忍耐別人有光榮的事情,這就是嫉妒。但是,這一位梵天王在人間的時候,他不嫉妒,能歡喜容受別人的如意,所以叫做忍。因此,就以他的名字做爲這個世界的名稱。
「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」,若依凡夫的境界,我們想到什麼地方,或者要徒步走,或者是坐車、坐船、坐飛機,身體才能到那個地方去了;而這個身體若不動,就到不了那個地方。那麼,觀世音菩薩是怎麼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的呢?凡夫和聖人的來來去去是不一樣的。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國,他的身體並沒有到娑婆世界來,但是,娑婆世界有可度化的衆生的時候,就看見觀世音菩薩來了。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來的,做完度化的事之後,也就不見了。經論上說「不來而來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戊二、問口業說法
雲何而爲衆生說法?
觀世音菩薩怎麼樣爲衆生說法呢?我們若仔細地思惟,會知道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因爲娑婆世界中的叁千大千世界很大,有很多類的衆生。以地球來看,即使只論中國人,就有各式各樣的語言;還有其它的種族,語言也是很多很多。而觀世音菩薩能通達無量衆生的語言,能用無量無邊的語言爲一切衆生說法,這真是不容易!
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」,約佛法的真理說,法是不可說的,因爲法沒有名字、沒有形相,怎麼能說呢?必須要有名字,我們才可以言說。譬如這是桌子、這是電燈、這是電話......,有了名字然後可以說話。如果沒有名字,說什麼?怎麼說?就沒有辦法說了。那麼,觀世音菩薩雲何而爲衆生說法?在沒有名字之中,觀世音菩薩會用衆生個別的語言,立出種種名字,來宣揚佛法的真理。這件事很不簡單!
若從《華嚴經‧十地品》上看,要到九地菩薩才能圓滿四無礙辯──義無礙辯、法無礙辯、辭無礙辯、樂說無礙辯。義、法、樂說叁無礙辯都不是容易成就的,現在說的是辭無礙辯,這是位次特別高的大菩薩,九地菩薩才能成就。
戊叁、問意業鑒機
方便之力,其事雲何?」
這句話是總說。來到娑婆世界、爲一切衆生說法,這二者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方便之力,他是用這樣的方便來教化衆生的。所以,前面的兩句話合爲這一句:觀世音菩薩的善巧方便及大智慧境界,究竟是怎麼情形呢?
前文中「雲何遊此娑婆世界」,這是說觀世音菩薩以種種身形來到娑婆世界──或者現出佛身,或現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身,或者是梵王身,乃至于現種種身;這是身業。爲衆生說種種法,是觀世音菩薩的口業。這身業與口業的行動,是由觀世音菩薩的意業推動出來的;而意業發出來身體的行動或口業說法,是觀世音菩薩意業的智慧。所以,「方便之力」實在就是智慧的力量。以這個智慧觀察衆生應該現這樣的身、應該演說這樣的佛法,就爲衆生現這樣的身、說這樣的法,那叫做方便之力。現在,無盡意菩薩就是請問觀世音菩薩這個方便之力的內容。
丁二、佛答叁 戊一、別答鑒機化身法施五 己一、應叁聖叁 庚一、現佛身
佛告無盡意菩薩:「善男子!若有國土衆生,應以佛身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,
以下是佛回答無盡意菩薩的問題,先別答,後總答。別答中分十九段。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這一大段文,是觀世音菩薩的法布施,用法開導衆生,使令他們增長智慧,不再顛倒迷惑。並且,這是觀世音菩薩親自現種種身去度化衆生,不是叫別人現身去度衆生。觀世音菩薩可以化現無數身形,但在這裏只約略地標顯叁十叁種應化身。首先說到菩薩能現佛的身形、現辟支佛身、現聲聞身,這叁種是觀世音菩薩示現聖人的身份去度衆生。
「善男子!若有國土衆生,應以佛身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怎麼來到娑婆世界的?佛告訴無盡意菩薩:假設某個世界有衆生應該看見佛身,才能夠得度--修學聖道、得涅槃。那麼,「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」,這位衆生就看見觀世音菩薩現佛身爲他說法了。
前面救七難是指臨時有災難,求觀世音菩薩,菩薩就會來幫助你,但那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這裏說「應以佛身得度」,這個「度」字的含義可不同了!譬如過河,從此岸到彼岸去,這叫做度。依佛法說,得涅槃、究竟解脫了生死的苦難,是名爲度。所以,這個字的含義是很深的。
〈普門品〉是《法華經》中的流通分,就是流通《法華經》的。應以佛身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,就是爲一切衆生說《法華經》的妙法了。
「國土」,我們居住的地方,稱之爲國土。在佛法來說,如果凡夫居住的地方也有聖人同住,那就是凡聖同居土。例如,佛在世的時候,有佛、有阿羅漢,還有菩薩,凡夫和聖人共同地在這裏住,這就是凡聖同居土。佛入涅槃、阿羅漢也不在了,那就只有凡夫在這裏住了。
另外有一種世界,沒有凡夫,只有阿羅漢以上的聖人--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大菩薩、佛居住。再進一步,沒有阿羅漢,只有大菩薩和佛才能在那個世界住。再進一步,只有佛才能住在那裏,連菩薩都不及格了。國土有這麼多的差別。
依凡夫的肉眼看這個世界,就是有高山、大海、平地,也有樹、房屋、花等等事物。但是,從《高僧傳》上看,我們這個世界也不可思議!
《高僧傳》上記載:南北朝北齊時代,有一位圓通法師。北齊的首都是相州,在河北彰德府附近,也叫做臨漳縣。在這裏有一座國王造的大廟,叫莊嚴寺,這位圓通法師就住在這裏。
圓通法師是個怎麼樣的人呢?他歡喜《大般涅槃經》,因此常常地學習。《大般涅槃經》是北魏時,由昙無谶叁藏翻譯過來的。
這一年的四月十五之前,來了一位法師,看上去智慧的境界很高,而且他的威儀、談吐,在出家人來說都是很難得的。但是,他有病,身體發出很臭的氣味。他想要在這座廟上養病,可是大家都不歡迎他。只有圓通法師,感覺這位法師雖然有病,但不是平常人,應該幫他這個忙。于是,就把這位法師領到他的房間裏同住,給他看醫生、買藥、煎藥,照顧這位法師。彼此相處久了,談話中知道這位法師也是歡喜學習《涅槃經》。圓通法師雖然很歡喜《涅槃經》,可是經裏面有些地方古德沒有解釋,他還不懂,因此提出很深的問題來請問這位有病的客僧。這個出家人不得了!他能夠有條有理地解釋,使令圓通法師非常地歡喜。于是,更盡心地照顧他。
有一天夜間,圓通法師從外面回來,拿了一瓶酒,對這位客僧說:「你這個病,若吃酒會容易好!」客僧就皺著眉頭把酒飲下去了。
逐漸地,客僧的病好了。到了七月十五,他就向圓通法師告假,他說:「我要走了。在這裏打擾您很久,賴您的慈悲照顧,我的病好了,非常感謝!」
圓通法師說:「您再住幾天,結夏安居叁個月後,有結緣的衣服。您留在這裏等一等,到時候也可以領一份!」他不太願意,卻也勉強地住下來。過了幾天,果然國王有結緣的衣服,他也分得一份,然後就向圓通法師告假。臨走的時候說:
「您有一天夜間給我吃酒,您的好意,我很感謝!但是,這件事是不對的呀!從此以後不可以再做這種事情。其次,鼓山有個石窟寺,我就住在石窟寺北邊的竹林寺,如果有機會,希望您能來看我。」圓通法師也非常感謝他,于是就這樣離別了。
等到第二年的四月半以前,圓通法師想去看這位客僧,就先到鼓山石窟寺挂單。這個鼓山在河北,不是福州那個鼓山。石窟寺也有很多出家人,圓通法師到那裏以後,就問:
「是不是在石窟寺北邊有個竹林寺?」
廟裏的法師說:「那是個傳說,事實上沒有這座廟。」
「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