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功德是特别地广大无边,你这样修行就好了。」如果,你对于念一位菩萨、或念一尊佛的名号、或者是受持一部经典,本身的信心不够,那就会影响到所得的功德。若是释迦牟尼佛这样赞叹,能引起你的信心与欢喜心,而很诚恳地念诵,那就真实不虚会得到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的功德!

  己二、劝持功胜

  无尽意!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,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。」

  前面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,若能称名忆念,得福无量。现在结束前文,劝我们多多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。

  佛又招呼无尽意菩萨:「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能够成就如前所说的无量无边的福德利益。」

  普门品讲记.十

  丙二、普门示现深义四 丁一、无尽意问三 戊一、问身业现相

 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:「世尊!观世音菩萨,云何游此娑婆世界?

  〈普门品〉一共是两大段。前面是无尽意菩萨请问佛陀,观世音菩萨得名的缘由,这一大段讲完了。以下是无尽意菩萨问佛:观世音菩萨如何教化众生?这是说明观世音菩萨普门教化众生的意义,也正是〈普门品〉这个「普门」的意思。

  无尽意菩萨又对佛说:「经由佛陀的开示,我们已经明白观世音菩萨得此名称的原因了,也知道他是阿弥陀佛国的大菩萨。而观世音菩萨,他怎么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呢?」

  「娑婆」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话是堪忍,就是能够忍受。这可以从几方面说。第一是约菩萨:大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弘扬佛法、度化众生时,很多不相信佛法的众生,对于菩萨这种慈悲的、道德的行为反感,有很多不合作的事情,常常地触恼、伤害菩萨,而菩萨能加以忍受,所以叫做「娑婆世界」。

  第二约众生: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有很多很多的苦恼,而众生能够忍受。有很多的苦恼,应该想办法解除它,不要只是忍受。然而,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记忆力不太好,受了很多的苦恼,过去就算了,就这样忍受了,不想办法解除,所以叫做堪忍。

  第三约大梵天王: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主人--大梵天王,他的名字叫做忍。因为梵天王前一生在人间的时候,有忍的功德。忍什么呢?当别人有光荣、有如意事情的时候,他能够容忍;换句话说,就是不嫉妒。嫉妒,是不耐他荣的意思。当他人有光荣时,心里不舒服、不高兴;不能忍耐别人有光荣的事情,这就是嫉妒。但是,这一位梵天王在人间的时候,他不嫉妒,能欢喜容受别人的如意,所以叫做忍。因此,就以他的名字做为这个世界的名称。

  「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」,若依凡夫的境界,我们想到什么地方,或者要徒步走,或者是坐车、坐船、坐飞机,身体才能到那个地方去了;而这个身体若不动,就到不了那个地方。那么,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呢?凡夫和圣人的来来去去是不一样的。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国,他的身体并没有到娑婆世界来,但是,娑婆世界有可度化的众生的时候,就看见观世音菩萨来了。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来的,做完度化的事之后,也就不见了。经论上说「不来而来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戊二、问口业说法

 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?

  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为众生说法呢?我们若仔细地思惟,会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因为娑婆世界中的三千大千世界很大,有很多类的众生。以地球来看,即使只论中国人,就有各式各样的语言;还有其它的种族,语言也是很多很多。而观世音菩萨能通达无量众生的语言,能用无量无边的语言为一切众生说法,这真是不容易!

  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」,约佛法的真理说,法是不可说的,因为法没有名字、没有形相,怎么能说呢?必须要有名字,我们才可以言说。譬如这是桌子、这是电灯、这是电话......,有了名字然后可以说话。如果没有名字,说什么?怎么说?就没有办法说了。那么,观世音菩萨云何而为众生说法?在没有名字之中,观世音菩萨会用众生个别的语言,立出种种名字,来宣扬佛法的真理。这件事很不简单!

  若从《华严经‧十地品》上看,要到九地菩萨才能圆满四无碍辩──义无碍辩、法无碍辩、辞无碍辩、乐说无碍辩。义、法、乐说三无碍辩都不是容易成就的,现在说的是辞无碍辩,这是位次特别高的大菩萨,九地菩萨才能成就。

  戊三、问意业鉴机

  方便之力,其事云何?」

  这句话是总说。来到娑婆世界、为一切众生说法,这二者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方便之力,他是用这样的方便来教化众生的。所以,前面的两句话合为这一句:观世音菩萨的善巧方便及大智慧境界,究竟是怎么情形呢?

  前文中「云何游此娑婆世界」,这是说观世音菩萨以种种身形来到娑婆世界──或者现出佛身,或现菩萨、阿罗汉、辟支佛身,或者是梵王身,乃至于现种种身;这是身业。为众生说种种法,是观世音菩萨的口业。这身业与口业的行动,是由观世音菩萨的意业推动出来的;而意业发出来身体的行动或口业说法,是观世音菩萨意业的智慧。所以,「方便之力」实在就是智慧的力量。以这个智慧观察众生应该现这样的身、应该演说这样的佛法,就为众生现这样的身、说这样的法,那叫做方便之力。现在,无尽意菩萨就是请问观世音菩萨这个方便之力的内容。

  丁二、佛答三 戊一、别答鉴机化身法施五 己一、应三圣三 庚一、现佛身

  佛告无尽意菩萨:「善男子!若有国土众生,应以佛身得度者,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,

  以下是佛回答无尽意菩萨的问题,先别答,后总答。别答中分十九段。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这一大段文,是观世音菩萨的法布施,用法开导众生,使令他们增长智慧,不再颠倒迷惑。并且,这是观世音菩萨亲自现种种身去度化众生,不是叫别人现身去度众生。观世音菩萨可以化现无数身形,但在这里只约略地标显三十三种应化身。首先说到菩萨能现佛的身形、现辟支佛身、现声闻身,这三种是观世音菩萨示现圣人的身份去度众生。

  「善男子!若有国土众生,应以佛身得度者」,观世音菩萨怎么来到娑婆世界的?佛告诉无尽意菩萨:假设某个世界有众生应该看见佛身,才能够得度--修学圣道、得涅槃。那么,「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」,这位众生就看见观世音菩萨现佛身为他说法了。

  前面救七难是指临时有灾难,求观世音菩萨,菩萨就会来帮助你,但那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这里说「应以佛身得度」,这个「度」字的含义可不同了!譬如过河,从此岸到彼岸去,这叫做度。依佛法说,得涅槃、究竟解脱了生死的苦难,是名为度。所以,这个字的含义是很深的。

  〈普门品〉是《法华经》中的流通分,就是流通《法华经》的。应以佛身得度者,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,就是为一切众生说《法华经》的妙法了。

  「国土」,我们居住的地方,称之为国土。在佛法来说,如果凡夫居住的地方也有圣人同住,那就是凡圣同居土。例如,佛在世的时候,有佛、有阿罗汉,还有菩萨,凡夫和圣人共同地在这里住,这就是凡圣同居土。佛入涅槃、阿罗汉也不在了,那就只有凡夫在这里住了。

  另外有一种世界,没有凡夫,只有阿罗汉以上的圣人--阿罗汉、辟支佛、大菩萨、佛居住。再进一步,没有阿罗汉,只有大菩萨和佛才能在那个世界住。再进一步,只有佛才能住在那里,连菩萨都不及格了。国土有这么多的差别。

  依凡夫的肉眼看这个世界,就是有高山、大海、平地,也有树、房屋、花等等事物。但是,从《高僧传》上看,我们这个世界也不可思议!

  《高僧传》上记载:南北朝北齐时代,有一位圆通法师。北齐的首都是相州,在河北彰德府附近,也叫做临漳县。在这里有一座国王造的大庙,叫庄严寺,这位圆通法师就住在这里。

  圆通法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?他欢喜《大般涅槃经》,因此常常地学习。《大般涅槃经》是北魏时,由昙无谶三藏翻译过来的。

  这一年的四月十五之前,来了一位法师,看上去智慧的境界很高,而且他的威仪、谈吐,在出家人来说都是很难得的。但是,他有病,身体发出很臭的气味。他想要在这座庙上养病,可是大家都不欢迎他。只有圆通法师,感觉这位法师虽然有病,但不是平常人,应该帮他这个忙。于是,就把这位法师领到他的房间里同住,给他看医生、买药、煎药,照顾这位法师。彼此相处久了,谈话中知道这位法师也是欢喜学习《涅槃经》。圆通法师虽然很欢喜《涅槃经》,可是经里面有些地方古德没有解释,他还不懂,因此提出很深的问题来请问这位有病的客僧。这个出家人不得了!他能够有条有理地解释,使令圆通法师非常地欢喜。于是,更尽心地照顾他。

  有一天夜间,圆通法师从外面回来,拿了一瓶酒,对这位客僧说:「你这个病,若吃酒会容易好!」客僧就皱着眉头把酒饮下去了。

  逐渐地,客僧的病好了。到了七月十五,他就向圆通法师告假,他说:「我要走了。在这里打扰您很久,赖您的慈悲照顾,我的病好了,非常感谢!」

  圆通法师说:「您再住几天,结夏安居三个月后,有结缘的衣服。您留在这里等一等,到时候也可以领一份!」他不太愿意,却也勉强地住下来。过了几天,果然国王有结缘的衣服,他也分得一份,然后就向圆通法师告假。临走的时候说:

  「您有一天夜间给我吃酒,您的好意,我很感谢!但是,这件事是不对的呀!从此以后不可以再做这种事情。其次,鼓山有个石窟寺,我就住在石窟寺北边的竹林寺,如果有机会,希望您能来看我。」圆通法师也非常感谢他,于是就这样离别了。

  等到第二年的四月半以前,圆通法师想去看这位客僧,就先到鼓山石窟寺挂单。这个鼓山在河北,不是福州那个鼓山。石窟寺也有很多出家人,圆通法师到那里以后,就问:

  「是不是在石窟寺北边有个竹林寺?」

  庙里的法师说:「那是个传说,事实上没有这座庙。」

  「…
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