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重頌二 丙一、重問觀音得名所以

 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:

 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爲觀世音

  前面是〈普門品〉的長行,就是散文式的;這以下是偈頌,類似中國古詩的形式。

  鸠摩羅什法師譯的〈普門品〉是沒有偈頌的。現在的偈頌,是中國隋朝時的阇那崛多叁藏所增補的,所以就有了現在有偈頌的本。

  經書裏面的偈頌,大概分有二類:

  第一類、祇夜。這是印度話,譯爲中國話叫「重頌」;就是將前面散文式的經文內容,重新以詩的形式再說一遍,故叫做重頌。大概有叁個意思:第一、佛說法的時候,還有一部份人沒有來,說完了,他們才來。所以,佛就用頌的形式再說一遍,給後來的人聽一聽。第二、佛在前面說的佛法,聽到的人還沒有完全明白,所以再重說一遍,使令不明白的人能夠明白。第叁、將前面的文再重說一遍,令受持讀誦者容易受持讀誦、容易記憶。所以就有這樣重頌的經文了。

  第二類、伽陀。中國話叫「孤起」頌;它不是重頌前面的經文,而有不同于前面經文的新的、獨立的意思,所以叫孤起頌。

  現在的文是屬于重頌一類,不是孤起頌。

  前面散文式的長行說完了,無盡意菩薩又用以下的偈頌請問佛。

  「世尊妙相具」,這一句是無盡意菩薩贊歎佛,說釋迦世尊有微妙的相好莊嚴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都具足了。

  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,不只是佛。而佛的弟弟孫陀羅難陀,具叁十一相,他出家以後,大衆僧裏不曾見過佛的人,還以爲他就是佛。當然,佛的相好是無量劫來修無量功德所成就的,是無人能及的。

  「我今重問彼」,「我」是無盡意菩薩自稱。無盡意菩薩重新請問關于觀世音菩薩的事情。

  「佛子何因緣,名爲觀世音」,佛子即是佛的弟子。一般來說,不管是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,乃至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聖人,或者是發無上菩提心的凡夫菩薩乃至聖位菩薩,都是佛的弟子。但是,佛弟子的真正涵義,就是要能繼承佛的事業。佛是弘揚佛法廣度衆生的,能夠繼承佛的事業,那就是佛弟子。如果,不能繼承,而說自己是佛弟子,那就是名不符實了。

  阿羅漢是聲聞弟子,他們只能自己了脫生死、得涅槃,不能夠盡未來際的弘揚佛法,廣度衆生,所以和菩薩對比,他們稱爲「佛子」的意思不具足。因此,說佛子一定是指大菩薩說的。此處說佛子,是單指觀世音菩薩而言,觀世音菩薩具足這樣的功德,可以名符其實的稱爲佛子了。

  「何因緣名爲觀世音」,什麼原因稱爲觀世音這種名號呢?這是無盡意菩薩請問,以下是釋迦牟尼佛回答。

  丙二、雙答得名普門示現二 丁一、觀音得名叁 戊一、加頌總歎行願

 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

  弘誓深如海 曆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

  「具足妙相尊,偈答無盡意」,這二句是結集者所說的話。具足微妙相好莊嚴的世尊,以偈頌回答無盡意菩薩。因爲菩薩用偈頌請問,所以釋迦牟尼佛也以偈頌回答。回答中,先總答,後別答。在總答裏,「汝聽觀音行,善應諸方所,弘誓深如海,曆劫不思議,侍多千億佛,發大清淨願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德行廣大。

  「汝聽觀音行,善應諸方所」,「汝」指無盡意菩薩。佛說:「你注意地聽一聽,我簡略地介紹觀世音菩薩的德行。」

  其所以名爲觀世音的原因,是「善應諸方所」。「善」,就是「能」的意思。觀世音菩薩有能力應化十方無量世界的衆生,所以叫做善應諸方所。「應化」,就是「恰好」的意思。觀世音菩薩度化衆生的方法,正好和衆生的根性相應,沒有過與不及的過失,所以叫做「應」。這一定要大菩薩才可以辦到,小菩薩則不行,阿羅漢也做不到的,而觀世音菩薩能夠辦到,所以這不是簡單的事情。

  因爲,觀世音菩薩住在阿彌陀佛國,他不必離開阿彌陀佛國,就能夠同時在十方世界度化一切衆生。這需要八地以上的菩薩境界才可以做到的,七地以下的菩薩沒有這麼高的道力,做不出來這樣的事情。

  「弘誓深如海」,觀世音菩薩的修行,已經同諸法實相完全地契合了。我們凡夫學習佛法,就只是說個名字——這叫做戒、定、慧,這叫做真如,這叫做如來藏,然後顧名思義的就這樣去分別。可是,凡夫本身對于佛法所說的戒定慧,完全是不相應的。而進一步修行的人,當修行有了境界以後,慢慢的就會有多少戒、多少定、多少慧。但是,這時候與諸法實相的真理,還是對立不相應的。

  說到契合,就是指這位菩薩與真理統一了。在聖人無分別的智慧中,沒有佛、沒有衆生的對立差別,沒有名字、沒有一切相的分別,與真理完全契合了。就像水入到海裏面,完全是統一了的,不再「我是我」、「你是你」。而這在阿羅漢也是能做到的,但是阿羅漢還不能夠做到「善應諸方所」,原因在那裏呢?因爲,阿羅漢沒有「弘誓深如海」。

  「弘」者,廣大;有廣大利益衆生的願力。觀世音菩薩具足了廣大的誓願,要利益衆生。「誓」,是發心願度一切衆生。如果發了心,但不一定能做得到,那叫「願」;所發的願決定要做到,就叫做「誓」。這當然與道行深淺有關,道力高了,就決定能做到。

  前面我們提到,菩薩化現老虎來救度衆生的苦難,那就是菩薩心裏如是如是想,即如是如是現,怎麼想就能怎麼現。我們凡夫就不行!或者得了禅定的人,少少有點境界,也可以變現。但是,小小的境界可以,至于廣大無邊的「善應諸方所」,乃至要同時在十方世界廣度一切衆生,是辦不到的。所以,一定是大菩薩才可以。大菩薩的心與真理相應,離一切分別;離一切分別的境界,也就是諸法如的境界,怎麼就能夠「善應諸方所」呢?因爲「弘誓深如海」,就是菩薩有廣大的慈悲願力,這慈悲願力的深刻,像大海那麼深。

  就以凡夫來說,我們能學習佛法,諸佛菩薩都很歡喜,也感覺到這樣已經很難得了。但是,凡夫不論拜佛或讀經,做什麼事情都是攀緣心,和真如理不相應。不相應有什麼不對呢?就是靠不住。不與真理相應的時候,今天可能精進用功,明天也可能用功,或者用功叁天,過了叁天就懈怠了,或者這個月用功,下個月就不一定,就是靠不住、有變化。

  有變化的原因,就是凡夫心裏有很多煩惱,而煩惱會障礙修行。所以,凡夫發心修行,一方面要降伏煩惱,一方面要與佛法相應,就是弄得很辛苦。這辛苦,短時間可以忍,久了就是要退下來,會有這個問題。

  菩薩與真如理相應的時候,沒有這個問題。他「善應諸方所,弘誓深如海」,度化一切衆生和沒有度化一樣,所以他那種無分別的境界,是沒有執著的。他發的大誓願與廣大的慈悲心,也是與真如理相應的,所以叫「深如海」。深如海,就是與真理相應的意思。

  我們凡夫也可以發慈悲心,不怕辛苦的弘揚佛法、度化衆生;但是,因爲沒有與真如理相應,這慈悲心裏包藏有愛、有見的問題,不是那麼純淨,所以名之爲「愛見大悲」。而觀世音菩薩那種大慈悲心,不是愛見的大悲心,所以是「弘誓深如海」。

  「曆劫不思議」,觀世音菩薩具有這樣的功德,是在不可思議劫以前就成就了的。「劫」,中國話譯爲「大時」。剎那是時間最短的單位;劫是時間很長的單位,有小劫、有中劫、有大劫。

  我們前面說過,成劫、住劫、壞劫、空劫,各有二十個增減。從八萬四千歲向下減,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人壽十歲,這是一減;然後再向上增,一百年增一歲,增到八萬四千歲,這是一增。這樣一增一減,有經論說爲一小劫,也有經論說是一中劫。

  這個世界最初成就了以後,就是住劫的開始。住劫中的最初一個劫,人壽是有減無增的。初開始時,這個世界是空的。什麼時候才開始有人住呢?就是二禅光音天的天人最先到初禅天,然後再到欲界來,這時才開始有人住。而這時人壽特別長,長達八萬四千歲,但越來越向下減,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後來人的壽命最長只有十歲左右,所以說是有減無增。然後再向上增,一百年增一歲,增到八萬四千歲。這樣一增一減,一個住劫有二十個增減,因此有二十劫。

  二十劫中,最後第二十劫,人壽有增無減;從十歲向上增,增到八萬四千歲,然後壞劫就開始了。這時候的人,都修十善法、修禅定;沒有人做惡,所以不會有人到叁惡道去。地獄裏的衆生都完全出來了,地獄空了,畜生、餓鬼道也沒有了。人間很多人提倡坐禅,很快就得了初禅,然後得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人都到二禅天以上,連初禅天也沒有人了。這時世界空了,就出來二個太陽、叁個太陽,乃至出現七個太陽,世界就起火了,壞劫由此開始。所以,壞劫開始時,大火、大水是破壞這個器世界,而不是傷害衆生的。

  經上說,在二十個劫中,第九劫的減劫,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人壽一百歲左右的時代;而彌勒菩薩,是在第十劫減劫的開始,來到我們這個世界成佛。

  現在這裏說觀世音菩薩「善應諸方所,弘誓深如海」,有這麼高的道行廣度衆生,不是今天的事情了。有多久了呢?「曆劫不思議」,經過的劫數是不可思議的,很久很久前他就能這麼廣度衆生的。

  「侍多千億佛,發大清淨願」,觀世音菩薩初開始發菩提心時,曾經親近侍奉過千億佛,就是很多很多的佛。「侍奉佛」,即親近善知識的意思。學習佛法要親近善知識,與在社會上做人也要有好朋友是一樣的。親近善知識能使令我們進步,同懈怠的人在一起,修行就容易懈怠。

  孔子說: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。「上智」是智慧特別高的人,他有獨立的思想,你很難轉變他的思想。「下愚」是特別愚癡的人,你也很難教導他,使令他進步。這兩種人都不容易改變,其它的人都是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容易受影響的。所以說,大多數人都是沒有決定性的。

  而我們修學佛法、相信佛法的人,更要親近善知識。誰是善知識?就是佛!觀世音菩薩也是我們的善…
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