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重颂二 丙一、重问观音得名所以
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:
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
前面是〈普门品〉的长行,就是散文式的;这以下是偈颂,类似中国古诗的形式。
鸠摩罗什法师译的〈普门品〉是没有偈颂的。现在的偈颂,是中国隋朝时的阇那崛多三藏所增补的,所以就有了现在有偈颂的本。
经书里面的偈颂,大概分有二类:
第一类、祇夜。这是印度话,译为中国话叫「重颂」;就是将前面散文式的经文内容,重新以诗的形式再说一遍,故叫做重颂。大概有三个意思:第一、佛说法的时候,还有一部份人没有来,说完了,他们才来。所以,佛就用颂的形式再说一遍,给后来的人听一听。第二、佛在前面说的佛法,听到的人还没有完全明白,所以再重说一遍,使令不明白的人能够明白。第三、将前面的文再重说一遍,令受持读诵者容易受持读诵、容易记忆。所以就有这样重颂的经文了。
第二类、伽陀。中国话叫「孤起」颂;它不是重颂前面的经文,而有不同于前面经文的新的、独立的意思,所以叫孤起颂。
现在的文是属于重颂一类,不是孤起颂。
前面散文式的长行说完了,无尽意菩萨又用以下的偈颂请问佛。
「世尊妙相具」,这一句是无尽意菩萨赞叹佛,说释迦世尊有微妙的相好庄严,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都具足了。
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,不只是佛。而佛的弟弟孙陀罗难陀,具三十一相,他出家以后,大众僧里不曾见过佛的人,还以为他就是佛。当然,佛的相好是无量劫来修无量功德所成就的,是无人能及的。
「我今重问彼」,「我」是无尽意菩萨自称。无尽意菩萨重新请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事情。
「佛子何因缘,名为观世音」,佛子即是佛的弟子。一般来说,不管是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,乃至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圣人,或者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凡夫菩萨乃至圣位菩萨,都是佛的弟子。但是,佛弟子的真正涵义,就是要能继承佛的事业。佛是弘扬佛法广度众生的,能够继承佛的事业,那就是佛弟子。如果,不能继承,而说自己是佛弟子,那就是名不符实了。
阿罗汉是声闻弟子,他们只能自己了脱生死、得涅槃,不能够尽未来际的弘扬佛法,广度众生,所以和菩萨对比,他们称为「佛子」的意思不具足。因此,说佛子一定是指大菩萨说的。此处说佛子,是单指观世音菩萨而言,观世音菩萨具足这样的功德,可以名符其实的称为佛子了。
「何因缘名为观世音」,什么原因称为观世音这种名号呢?这是无尽意菩萨请问,以下是释迦牟尼佛回答。
丙二、双答得名普门示现二 丁一、观音得名三 戊一、加颂总叹行愿
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
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
「具足妙相尊,偈答无尽意」,这二句是结集者所说的话。具足微妙相好庄严的世尊,以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。因为菩萨用偈颂请问,所以释迦牟尼佛也以偈颂回答。回答中,先总答,后别答。在总答里,「汝听观音行,善应诸方所,弘誓深如海,历劫不思议,侍多千亿佛,发大清净愿」,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德行广大。
「汝听观音行,善应诸方所」,「汝」指无尽意菩萨。佛说:「你注意地听一听,我简略地介绍观世音菩萨的德行。」
其所以名为观世音的原因,是「善应诸方所」。「善」,就是「能」的意思。观世音菩萨有能力应化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,所以叫做善应诸方所。「应化」,就是「恰好」的意思。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方法,正好和众生的根性相应,没有过与不及的过失,所以叫做「应」。这一定要大菩萨才可以办到,小菩萨则不行,阿罗汉也做不到的,而观世音菩萨能够办到,所以这不是简单的事情。
因为,观世音菩萨住在阿弥陀佛国,他不必离开阿弥陀佛国,就能够同时在十方世界度化一切众生。这需要八地以上的菩萨境界才可以做到的,七地以下的菩萨没有这么高的道力,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。
「弘誓深如海」,观世音菩萨的修行,已经同诸法实相完全地契合了。我们凡夫学习佛法,就只是说个名字——这叫做戒、定、慧,这叫做真如,这叫做如来藏,然后顾名思义的就这样去分别。可是,凡夫本身对于佛法所说的戒定慧,完全是不相应的。而进一步修行的人,当修行有了境界以后,慢慢的就会有多少戒、多少定、多少慧。但是,这时候与诸法实相的真理,还是对立不相应的。
说到契合,就是指这位菩萨与真理统一了。在圣人无分别的智慧中,没有佛、没有众生的对立差别,没有名字、没有一切相的分别,与真理完全契合了。就像水入到海里面,完全是统一了的,不再「我是我」、「你是你」。而这在阿罗汉也是能做到的,但是阿罗汉还不能够做到「善应诸方所」,原因在那里呢?因为,阿罗汉没有「弘誓深如海」。
「弘」者,广大;有广大利益众生的愿力。观世音菩萨具足了广大的誓愿,要利益众生。「誓」,是发心愿度一切众生。如果发了心,但不一定能做得到,那叫「愿」;所发的愿决定要做到,就叫做「誓」。这当然与道行深浅有关,道力高了,就决定能做到。
前面我们提到,菩萨化现老虎来救度众生的苦难,那就是菩萨心里如是如是想,即如是如是现,怎么想就能怎么现。我们凡夫就不行!或者得了禅定的人,少少有点境界,也可以变现。但是,小小的境界可以,至于广大无边的「善应诸方所」,乃至要同时在十方世界广度一切众生,是办不到的。所以,一定是大菩萨才可以。大菩萨的心与真理相应,离一切分别;离一切分别的境界,也就是诸法如的境界,怎么就能够「善应诸方所」呢?因为「弘誓深如海」,就是菩萨有广大的慈悲愿力,这慈悲愿力的深刻,像大海那么深。
就以凡夫来说,我们能学习佛法,诸佛菩萨都很欢喜,也感觉到这样已经很难得了。但是,凡夫不论拜佛或读经,做什么事情都是攀缘心,和真如理不相应。不相应有什么不对呢?就是靠不住。不与真理相应的时候,今天可能精进用功,明天也可能用功,或者用功三天,过了三天就懈怠了,或者这个月用功,下个月就不一定,就是靠不住、有变化。
有变化的原因,就是凡夫心里有很多烦恼,而烦恼会障碍修行。所以,凡夫发心修行,一方面要降伏烦恼,一方面要与佛法相应,就是弄得很辛苦。这辛苦,短时间可以忍,久了就是要退下来,会有这个问题。
菩萨与真如理相应的时候,没有这个问题。他「善应诸方所,弘誓深如海」,度化一切众生和没有度化一样,所以他那种无分别的境界,是没有执着的。他发的大誓愿与广大的慈悲心,也是与真如理相应的,所以叫「深如海」。深如海,就是与真理相应的意思。
我们凡夫也可以发慈悲心,不怕辛苦的弘扬佛法、度化众生;但是,因为没有与真如理相应,这慈悲心里包藏有爱、有见的问题,不是那么纯净,所以名之为「爱见大悲」。而观世音菩萨那种大慈悲心,不是爱见的大悲心,所以是「弘誓深如海」。
「历劫不思议」,观世音菩萨具有这样的功德,是在不可思议劫以前就成就了的。「劫」,中国话译为「大时」。剎那是时间最短的单位;劫是时间很长的单位,有小劫、有中劫、有大劫。
我们前面说过,成劫、住劫、坏劫、空劫,各有二十个增减。从八万四千岁向下减,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人寿十岁,这是一减;然后再向上增,一百年增一岁,增到八万四千岁,这是一增。这样一增一减,有经论说为一小劫,也有经论说是一中劫。
这个世界最初成就了以后,就是住劫的开始。住劫中的最初一个劫,人寿是有减无增的。初开始时,这个世界是空的。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人住呢?就是二禅光音天的天人最先到初禅天,然后再到欲界来,这时才开始有人住。而这时人寿特别长,长达八万四千岁,但越来越向下减,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后来人的寿命最长只有十岁左右,所以说是有减无增。然后再向上增,一百年增一岁,增到八万四千岁。这样一增一减,一个住劫有二十个增减,因此有二十劫。
二十劫中,最后第二十劫,人寿有增无减;从十岁向上增,增到八万四千岁,然后坏劫就开始了。这时候的人,都修十善法、修禅定;没有人做恶,所以不会有人到三恶道去。地狱里的众生都完全出来了,地狱空了,畜生、饿鬼道也没有了。人间很多人提倡坐禅,很快就得了初禅,然后得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人都到二禅天以上,连初禅天也没有人了。这时世界空了,就出来二个太阳、三个太阳,乃至出现七个太阳,世界就起火了,坏劫由此开始。所以,坏劫开始时,大火、大水是破坏这个器世界,而不是伤害众生的。
经上说,在二十个劫中,第九劫的减劫,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人寿一百岁左右的时代;而弥勒菩萨,是在第十劫减劫的开始,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。
现在这里说观世音菩萨「善应诸方所,弘誓深如海」,有这么高的道行广度众生,不是今天的事情了。有多久了呢?「历劫不思议」,经过的劫数是不可思议的,很久很久前他就能这么广度众生的。
「侍多千亿佛,发大清净愿」,观世音菩萨初开始发菩提心时,曾经亲近侍奉过千亿佛,就是很多很多的佛。「侍奉佛」,即亲近善知识的意思。学习佛法要亲近善知识,与在社会上做人也要有好朋友是一样的。亲近善知识能使令我们进步,同懈怠的人在一起,修行就容易懈怠。
孔子说: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」。「上智」是智慧特别高的人,他有独立的思想,你很难转变他的思想。「下愚」是特别愚痴的人,你也很难教导他,使令他进步。这两种人都不容易改变,其它的人都是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容易受影响的。所以说,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决定性的。
而我们修学佛法、相信佛法的人,更要亲近善知识。谁是善知识?就是佛!观世音菩萨也是我们的善…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