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知识,乃至阿罗汉都是我们的善知识。
经论上说到:有一位国王,有一头大白象,国王非常爱惜这头象。为什么呢?因为若有敌国侵略时,大白象能与敌军作战,杀敌制胜;不作战时,如果把有罪的人放在牠身边,大象就用牠的脚,一下子把罪人踏死了。所以,国王很爱惜这头象。
有一天,不知怎么不谨慎,这象住的房子被火烧了。临时的,就把象迁到别的地方去。迁到什么地方呢?迁到佛教寺庙的旁边。在那里住了一个时期,这象就出现问题了。什么问题呢?就是有罪的人,再放到牠旁边,牠只是用鼻子闻一闻就算了,不再杀人了。原因是庙里的出家人念诵《法句经》时,有「为善生天,为恶入渊」这类的经文,象常常听闻这样的佛法,心就渐渐柔和,不再那么恶了。
国王知道这情形,心里就不对劲了:「唉呀!这样不可以呀!」于是召集大臣会议,问:「这可怎么办?」这些大臣来了,一看:「哦!原来象在寺庙旁边住,听闻了妙法,所以改变了牠的性格,使令牠慈悲了。那这容易嘛,把牠放在屠宰场边住,牠就会再改变了!」果然,把牠放到屠宰场边以后,看见人杀猪宰羊,牠的恶性又起来了,再有罪人放在牠旁边,牠比以前还恶,几脚就把人杀死了。
象是畜生,牠也是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,何况人呢?所以,学习佛法的人不要说:「我业障重!我没有办法!」不是的!常常地修学佛法,慢慢的就会改变、就会进步!
如果你说:「我感觉我的烦恼很重啊!我不行,我很难修学戒、定、慧!」不是这样说法。譬如一个人,不给他饭吃,他就没有精神、没有气力;若给他饭吃,有正常的营养,就有精神,就能工作了。人的身体是这样,烦恼也是一样,你不给烦恼饭吃,它逐渐、逐渐的就羸弱下来。
什么是烦恼的饭?想一想就知道了。例如瞋心,当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,若给它饭吃,瞋心渐渐就大;如果你能在心平气和,没有瞋心、也没有贪心的时候,多静坐修慈悲观、或观一切法空,你常这样的思惟观察,瞋心、贪欲心慢慢的就会减轻、就会软弱下来,慢慢的就能调伏一切烦恼,使令你有进步!这就是不给它饭吃。
印光老法师的文钞上有一句「业消智朗」,其实这话主要就是说,能够努力使令烦恼渐渐地减轻,智慧就会增长。如果你不肯这样做,老是旧家风,天天给烦恼吃饭,要业消智朗就很难了。
佛灭度后,在华氏城这个地方,有位婆罗门拿着死人的髑髅骨来卖,但是始终没有人买。婆罗门不高兴了,一气之下就宣布:「你们不买这个髑髅骨,我就破坏你们的名誉,我要到处说你们的坏话。其它城巿的人就不和你们做生意了,那肯定会影响你们经济的繁荣!」
这时候,有人想:「谣言止于智者吧!」但是,能有几个智者呢?多数人还是天真的以为息事宁人就好,不要叫他不高兴,还是买吧!其中有佛教徒也来买,态度和非佛教徒不一样!
什么事情呢?他拿了一根铜制的棍子,要求从髑髅的耳朵孔穿过去。若能穿过去,就多给些钱买下来;能穿到一半的也买,但就是少给钱;完全穿不过的,不买!
这个卖髑髅骨的人说:「这脑瓜骨都差不多嘛!你为什么这样分别呢?」
这佛教徒说:「完全能通过去的头骨,表示这个人生前是佛教徒,曾经听闻过佛法,有很高的智慧,是个有道德的人,这样的骨头我可以买。如果穿到一半就通不过去的,这个人也听闻过佛法,但对于什么是佛法,他还不大懂,这也可以买。完全不能通过去的骨头,这是不相信佛教、没有听过佛法的人,这个不买!」这位居士买了以后,就起塔供养。因为所供养的髑髅骨生前有道德、且曾听闻过佛法的原故,所以这位供养的居士死后也升到天上去了。
这看出来,亲近善知识,实在就是听闻善知识演说佛法。而听闻佛法,死了以后脑瓜骨还有这样的分别。
给孤独长者家中,有二只鹦鹉非常地聪明,能听懂人语,也会说话!有出家人到长者家,鹦鹉就会预先通知给孤独长者。
有一次,阿难尊者到长者家里来,看见鹦鹉这样聪明,便为牠们宣说苦集灭道的道理。这二只鹦鹉非常地欢喜,就飞到院子里的树上去,跳来跳去地跳了多少回。但是,夜间牠们没有飞回来,就被进到院子里的野兽吃掉了。二只鹦鹉死了之后,阿难尊者问佛:「这二只鹦鹉到那里去了呢?」佛说:「生到四天王天去了。」
人间五十年,是四天王天的一昼夜;以三十天为一个月,十二个月为一年,寿命五百年。死了以后,就生到忉利天。人间一百年,是忉利天一昼夜;三十天一个月,十二个月一年,寿命一千岁。死后,生到夜摩天。人间二百年,是夜摩天一昼夜,也是三十天一个月,十二个月一年,寿命是二千岁。夜摩天以上是兜率天,人间四百年,是其一昼夜;三十天一个月,十二个月一年,寿命是四千岁。所以,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上的寿命是四千年,然后才来到人间成佛。人间八百年是化乐天一昼夜;三十天一个月,十二个月一年,寿命是八千岁。化乐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,人间一千六百年是他们的一昼夜;三十天一个月,十二个月一年,寿命是一万六千岁。
佛说:「这二只鹦鹉在四天王天死了,就生到忉利天;在忉利天寿尽,就生到夜摩天;在夜摩天死了,就生到兜率天;兜率天死了,就生到化乐天;化乐天死了,就生到他化自在天。他化自在天死了,又生到化乐天;化乐天死了,又生到兜率天;在兜率天死了之后,乃至展转生到四天王天。然后在四天王天死了,又生到忉利天,就这样一来一回,一共有七回。七回以后,再来人间为人,就到高山修行,得辟支佛道。」
这是给孤独长者家中的二只鹦鹉,听阿难尊者说四谛法以后,就能得这样的果报!所以,亲近善知识,听闻佛法,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!
现在说「侍多千亿佛」,就是观世音菩萨初发菩提心以后,侍多千亿佛,也就表示他的多闻,听闻很多很多的佛法了。
「发大清净愿」,善知识亲近得多,佛法也就听得多,那么智慧就会增长;智能增长了以后,就会发清净愿。愿,即志愿;其实就是计划怎么样的学习佛法。「发大清净愿」,是指发了特别伟大、清净的愿力。一般人在学校读书,可能志愿要做医生,为病人服务;或者想要做律师、做建筑师,这都是愿。而现在说的「发大清净愿」,是属于想要转凡成圣、广度众生、弘扬佛法,这一方面的愿。
我们常说「发菩提心」,其实也就是发菩提愿的意思。照常理来说,佛法的学习,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会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愿:「我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!」实在来说,这时候的皈依三宝,也就是发菩提心了,能感觉到佛法是真理:「我不该再迷迷糊糊、颠颠倒倒的在这世界上流转生死。我要努力地学习佛法,按照佛法的真理去广度众生,成就佛道!」从内心发出这种愿,那叫「发大清净愿」。
《显扬圣教论》上发菩提心有一个成文的仪式。这仪式怎么做法呢?
就是在阿阇黎面前拜三拜,磕三个头,跪下来说:「长老忆念!我名某某,从今日始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为欲饶益诸有情故。从今以往,凡我所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静虑及慧,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,愿尊证知,我是菩萨!」
「长老忆念」,或说大德忆念,或是乌波陀耶忆念也可以。
「我名某某」,发菩提心者自称己名:我名某某。
「从今日始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从今日开始,我发了菩提愿,想要得佛的无上菩提的大智慧。为什么呢?
「为欲饶益诸有情故」,因为感觉到世间上的众生很苦,所以我要成佛利益他们,使令他们离苦得乐。
「从今以往,凡我所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静虑及慧」,从今以后,我修六波罗蜜。
「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」,一切都是为了证得无上菩提、成就无上菩提;成就了无上菩提,我就知道怎么度化众生了。所以,得无上菩提与普度一切众生,这二件事合起来,就叫做发无上菩提心。
「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」,我现在和这些菩萨在一起出家。
「愿尊证知我是菩萨」,「尊」就是指你面前的阿阇黎,或者乌波陀耶,请您证明我是菩萨!
这个文念一遍磕头一次,共三次,就是发菩提心了。在佛法里面说,发无上菩提心去受菩萨戒,你就得戒、就是菩萨了。如果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但受菩萨戒时,尊证问:「你发菩提心否?」你答:「发菩提心!」这不算数!必须是你内心真诚的发愿要做菩萨、广度众生,那才能算是菩萨。所以说「愿尊证知我是菩萨!」
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,还有一点儿问题。什么问题呢?就是初开始发菩提心的人,是凡夫的菩萨,还不是圣人。这表示什么呢?表示还不具有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,应该还要在文字上学习佛法。如果有一点学问,稍微用用心,乃至演说佛法,很多人都可以办到,并不是太难的事情。但是,若要得到圣人的智慧,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才能成就。因此,凡夫菩萨还没有成就金刚般若,这时候的发心叫世俗菩提心,就是凡位的菩提心。这还是不行的,还需要努力修行。若成就般若波罗蜜得无生法忍,入了圣位,也叫发菩提心,但这时候叫胜义菩提心,就是圣位的菩提心了。由此而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……,到第十地,得无上菩提成佛。
从最初发菩提心,一直到得无上菩提,中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成功。如果细心一点,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:初阿僧祇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?
天台智者大师解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,也是说在凡位发菩提心;但这指内凡位,而不是外凡。外凡也可以真诚的发菩提心,但是这时候因为自己的修行还不够,流动性、浮动性太大,这一念灵明的心一直地向外攀缘——这是好看的、那是丑陋的,老是攀缘那些事情,这样的程度不及格。要到内凡位时,攀缘心轻了,才能念…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