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知識,乃至阿羅漢都是我們的善知識。
經論上說到:有一位國王,有一頭大白象,國王非常愛惜這頭象。爲什麼呢?因爲若有敵國侵略時,大白象能與敵軍作戰,殺敵製勝;不作戰時,如果把有罪的人放在牠身邊,大象就用牠的腳,一下子把罪人踏死了。所以,國王很愛惜這頭象。
有一天,不知怎麼不謹慎,這象住的房子被火燒了。臨時的,就把象遷到別的地方去。遷到什麼地方呢?遷到佛教寺廟的旁邊。在那裏住了一個時期,這象就出現問題了。什麼問題呢?就是有罪的人,再放到牠旁邊,牠只是用鼻子聞一聞就算了,不再殺人了。原因是廟裏的出家人念誦《法句經》時,有「爲善生天,爲惡入淵」這類的經文,象常常聽聞這樣的佛法,心就漸漸柔和,不再那麼惡了。
國王知道這情形,心裏就不對勁了:「唉呀!這樣不可以呀!」于是召集大臣會議,問:「這可怎麼辦?」這些大臣來了,一看:「哦!原來象在寺廟旁邊住,聽聞了妙法,所以改變了牠的性格,使令牠慈悲了。那這容易嘛,把牠放在屠宰場邊住,牠就會再改變了!」果然,把牠放到屠宰場邊以後,看見人殺豬宰羊,牠的惡性又起來了,再有罪人放在牠旁邊,牠比以前還惡,幾腳就把人殺死了。
象是畜生,牠也是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,何況人呢?所以,學習佛法的人不要說:「我業障重!我沒有辦法!」不是的!常常地修學佛法,慢慢的就會改變、就會進步!
如果你說:「我感覺我的煩惱很重啊!我不行,我很難修學戒、定、慧!」不是這樣說法。譬如一個人,不給他飯吃,他就沒有精神、沒有氣力;若給他飯吃,有正常的營養,就有精神,就能工作了。人的身體是這樣,煩惱也是一樣,你不給煩惱飯吃,它逐漸、逐漸的就羸弱下來。
什麼是煩惱的飯?想一想就知道了。例如瞋心,當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,若給它飯吃,瞋心漸漸就大;如果你能在心平氣和,沒有瞋心、也沒有貪心的時候,多靜坐修慈悲觀、或觀一切法空,你常這樣的思惟觀察,瞋心、貪欲心慢慢的就會減輕、就會軟弱下來,慢慢的就能調伏一切煩惱,使令你有進步!這就是不給它飯吃。
印光老法師的文鈔上有一句「業消智朗」,其實這話主要就是說,能夠努力使令煩惱漸漸地減輕,智慧就會增長。如果你不肯這樣做,老是舊家風,天天給煩惱吃飯,要業消智朗就很難了。
佛滅度後,在華氏城這個地方,有位婆羅門拿著死人的髑髅骨來賣,但是始終沒有人買。婆羅門不高興了,一氣之下就宣布:「你們不買這個髑髅骨,我就破壞你們的名譽,我要到處說你們的壞話。其它城巿的人就不和你們做生意了,那肯定會影響你們經濟的繁榮!」
這時候,有人想:「謠言止于智者吧!」但是,能有幾個智者呢?多數人還是天真的以爲息事甯人就好,不要叫他不高興,還是買吧!其中有佛教徒也來買,態度和非佛教徒不一樣!
什麼事情呢?他拿了一根銅製的棍子,要求從髑髅的耳朵孔穿過去。若能穿過去,就多給些錢買下來;能穿到一半的也買,但就是少給錢;完全穿不過的,不買!
這個賣髑髅骨的人說:「這腦瓜骨都差不多嘛!你爲什麼這樣分別呢?」
這佛教徒說:「完全能通過去的頭骨,表示這個人生前是佛教徒,曾經聽聞過佛法,有很高的智慧,是個有道德的人,這樣的骨頭我可以買。如果穿到一半就通不過去的,這個人也聽聞過佛法,但對于什麼是佛法,他還不大懂,這也可以買。完全不能通過去的骨頭,這是不相信佛教、沒有聽過佛法的人,這個不買!」這位居士買了以後,就起塔供養。因爲所供養的髑髅骨生前有道德、且曾聽聞過佛法的原故,所以這位供養的居士死後也升到天上去了。
這看出來,親近善知識,實在就是聽聞善知識演說佛法。而聽聞佛法,死了以後腦瓜骨還有這樣的分別。
給孤獨長者家中,有二只鹦鹉非常地聰明,能聽懂人語,也會說話!有出家人到長者家,鹦鹉就會預先通知給孤獨長者。
有一次,阿難尊者到長者家裏來,看見鹦鹉這樣聰明,便爲牠們宣說苦集滅道的道理。這二只鹦鹉非常地歡喜,就飛到院子裏的樹上去,跳來跳去地跳了多少回。但是,夜間牠們沒有飛回來,就被進到院子裏的野獸吃掉了。二只鹦鹉死了之後,阿難尊者問佛:「這二只鹦鹉到那裏去了呢?」佛說:「生到四天王天去了。」
人間五十年,是四天王天的一晝夜;以叁十天爲一個月,十二個月爲一年,壽命五百年。死了以後,就生到忉利天。人間一百年,是忉利天一晝夜;叁十天一個月,十二個月一年,壽命一千歲。死後,生到夜摩天。人間二百年,是夜摩天一晝夜,也是叁十天一個月,十二個月一年,壽命是二千歲。夜摩天以上是兜率天,人間四百年,是其一晝夜;叁十天一個月,十二個月一年,壽命是四千歲。所以,彌勒菩薩在兜率天上的壽命是四千年,然後才來到人間成佛。人間八百年是化樂天一晝夜;叁十天一個月,十二個月一年,壽命是八千歲。化樂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,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們的一晝夜;叁十天一個月,十二個月一年,壽命是一萬六千歲。
佛說:「這二只鹦鹉在四天王天死了,就生到忉利天;在忉利天壽盡,就生到夜摩天;在夜摩天死了,就生到兜率天;兜率天死了,就生到化樂天;化樂天死了,就生到他化自在天。他化自在天死了,又生到化樂天;化樂天死了,又生到兜率天;在兜率天死了之後,乃至展轉生到四天王天。然後在四天王天死了,又生到忉利天,就這樣一來一回,一共有七回。七回以後,再來人間爲人,就到高山修行,得辟支佛道。」
這是給孤獨長者家中的二只鹦鹉,聽阿難尊者說四谛法以後,就能得這樣的果報!所以,親近善知識,聽聞佛法,功德的確是不可思議!
現在說「侍多千億佛」,就是觀世音菩薩初發菩提心以後,侍多千億佛,也就表示他的多聞,聽聞很多很多的佛法了。
「發大清淨願」,善知識親近得多,佛法也就聽得多,那麼智慧就會增長;智能增長了以後,就會發清淨願。願,即志願;其實就是計劃怎麼樣的學習佛法。「發大清淨願」,是指發了特別偉大、清淨的願力。一般人在學校讀書,可能志願要做醫生,爲病人服務;或者想要做律師、做建築師,這都是願。而現在說的「發大清淨願」,是屬于想要轉凡成聖、廣度衆生、弘揚佛法,這一方面的願。
我們常說「發菩提心」,其實也就是發菩提願的意思。照常理來說,佛法的學習,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會從內心深處發出這樣的願:「我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!」實在來說,這時候的皈依叁寶,也就是發菩提心了,能感覺到佛法是真理:「我不該再迷迷糊糊、顛顛倒倒的在這世界上流轉生死。我要努力地學習佛法,按照佛法的真理去廣度衆生,成就佛道!」從內心發出這種願,那叫「發大清淨願」。
《顯揚聖教論》上發菩提心有一個成文的儀式。這儀式怎麼做法呢?
就是在阿阇黎面前拜叁拜,磕叁個頭,跪下來說:「長老憶念!我名某某,從今日始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爲欲饒益諸有情故。從今以往,凡我所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靜慮及慧,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。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,願尊證知,我是菩薩!」
「長老憶念」,或說大德憶念,或是烏波陀耶憶念也可以。
「我名某某」,發菩提心者自稱己名:我名某某。
「從今日始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從今日開始,我發了菩提願,想要得佛的無上菩提的大智慧。爲什麼呢?
「爲欲饒益諸有情故」,因爲感覺到世間上的衆生很苦,所以我要成佛利益他們,使令他們離苦得樂。
「從今以往,凡我所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靜慮及慧」,從今以後,我修六波羅蜜。
「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」,一切都是爲了證得無上菩提、成就無上菩提;成就了無上菩提,我就知道怎麼度化衆生了。所以,得無上菩提與普度一切衆生,這二件事合起來,就叫做發無上菩提心。
「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」,我現在和這些菩薩在一起出家。
「願尊證知我是菩薩」,「尊」就是指你面前的阿阇黎,或者烏波陀耶,請您證明我是菩薩!
這個文念一遍磕頭一次,共叁次,就是發菩提心了。在佛法裏面說,發無上菩提心去受菩薩戒,你就得戒、就是菩薩了。如果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但受菩薩戒時,尊證問:「你發菩提心否?」你答:「發菩提心!」這不算數!必須是你內心真誠的發願要做菩薩、廣度衆生,那才能算是菩薩。所以說「願尊證知我是菩薩!」
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,還有一點兒問題。什麼問題呢?就是初開始發菩提心的人,是凡夫的菩薩,還不是聖人。這表示什麼呢?表示還不具有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,應該還要在文字上學習佛法。如果有一點學問,稍微用用心,乃至演說佛法,很多人都可以辦到,並不是太難的事情。但是,若要得到聖人的智慧,需要經過一個時期的修行才能成就。因此,凡夫菩薩還沒有成就金剛般若,這時候的發心叫世俗菩提心,就是凡位的菩提心。這還是不行的,還需要努力修行。若成就般若波羅蜜得無生法忍,入了聖位,也叫發菩提心,但這時候叫勝義菩提心,就是聖位的菩提心了。由此而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……,到第十地,得無上菩提成佛。
從最初發菩提心,一直到得無上菩提,中間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成功。如果細心一點,這裏面還有一個問題:初阿僧祇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的?
天臺智者大師解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時,也是說在凡位發菩提心;但這指內凡位,而不是外凡。外凡也可以真誠的發菩提心,但是這時候因爲自己的修行還不夠,流動性、浮動性太大,這一念靈明的心一直地向外攀緣——這是好看的、那是醜陋的,老是攀緣那些事情,這樣的程度不及格。要到內凡位時,攀緣心輕了,才能念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