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念與道相應。
智者大師的意思是,從內凡位開始才算發無上菩提心。這時候,發心和沒發心完全不同。比如我們平常用功,也讀經、也念佛、也靜坐,但是和人談話時,有一點不如意,煩惱火就來了,而自己還不能覺悟,總是要繼續的辯解:「我有道理!」這是什麼呢?剛開始來到佛法裏的人,就是這樣流動性很大,還沒能到達初阿僧祇劫開始的程度。
那麼,怎麼樣的程度才算是初阿僧祇劫開始呢?《攝大乘論》雲:「清淨增上力,堅固心升進,名菩薩初修,無數叁大劫。」達到這個程度,就是叁大阿僧祇劫的初阿僧祇劫開始了。
第一、「清淨力」:就是你本身學習了佛法,在你的這一念妄想分別心裏面,有佛法的氣氛,煩惱一起來,馬上就知道,而且能降伏它,使令內心保持清淨。保持清淨並不是沒有煩惱,而是隨時能調伏煩惱,不是隔幾十分鍾了,還沒有覺悟。若能夠在煩惱生起的當時就知道,而且有調伏煩惱的力量,不管貪心也好、瞋心也好、疑惑心也好,總是能令自己的心清淨:「外面的境界是外面的境界,我的心要保持清淨;別人的事情,別人負責,我自己要保持清淨!」你有道理,也是可以講的,但是要用清淨心來講道理。學習不用貪心、不用瞋心說話,就是不用煩惱講話。
我們佛教徒應該要做這件事--常常試驗自己、觀察自己:「我不要用煩惱同人講話,我總是用智慧、用慈悲、用清淨心同人說話,我心若不清淨,我要立刻調整它!」你可以試驗一下,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、做到多少。佛教徒若是能多多學習佛法,就會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的!不要失敗了一回,就說:「我做不到!我不行!」不是!終究是會勝利的。「失敗了一次不要緊,第二次要勝利;第二次失敗了,我第叁次要勝利,終究是要勝利的!」你若這樣要求自己,你就會成功的。如果根本不注意這件事,那就不行!
所以,清淨就是內心裏有佛法的力量,能常常地清淨自己。你要好好的學習佛法,可以學習《阿含經》,也可以學習《金剛經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維摩诘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等大乘經論,努力地學習它多少部,你心裏面就有清淨的力量了。這清淨的力量在心裏活動,就能常常的調整自己的煩惱,叫它不活動,這是叁業隨智慧行,叫做「清淨力」。
第二、「增上力」:就是特別有力量能幫助你修學聖道的,叫增上力。這個力量是什麼呢?就是善知識。怎麼樣才能遇見善知識呢?應該要在佛前發願:
「我弟子某某(自稱己名),希望常能遇見佛,遇見觀世音菩薩、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等這些大菩薩,也能遇見尊者舍利弗、目犍連等大阿羅漢,同這些聖人侍多千億佛。」
所以,從這裏知道,善知識對我們的修行非常重要。因此,願生阿彌陀佛國是對的!因爲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在那裏,中國曆代的高僧也有很多在那裏,「諸上善人,聚會一處」,那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啊!
若到了阿彌陀佛國,要聽聞佛法是特別容易的,不像現在要聽聞佛法不容易,有語言等種種問題。而我們居住的這個世間,爲了生活,還要想辦法賺錢,阿彌陀佛國沒有這些問題,修行也容易,完全是與道相應的。所以,親近善知識是增上力;若自己有清淨力,還要遇見好因緣,就是要親近善知識。遇見善知識的辦法,就是要在佛菩薩前多發這個願,發願是不可思議的!
第叁、「堅固心」:就是我現在有清淨力能調伏自己,而且還發願希望能遇見善知識。另外,還要有堅固力,就是不受惡知識的影響。惡知識能破壞我們的道業,所以要有堅固不可破壞的力量,, 才能不受惡知識的影響,道心就還能維持住。你還要有這個力量!
衆生在生死裏流轉,這些事情是很複雜的。我們曾親近過善知識、也曾親近過惡知識。如果和惡知識特別有緣,他就能破壞你;若無緣,就不能破壞了。你和他有緣,關系是很難割斷的,你明知道他不對,卻不能離開他,他就容易破壞你。因此,你必需道心堅固、不可破壞,要有這樣的力量。如果你內心的清淨心力不夠,惡知識就會發生作用,那修行就困難了。所以還要有堅固力不受惡知識的影響,你的無上菩提願、六波羅蜜的功德,才能很堅固的增長。
第四、「升進」:就是常常能使令自己的道心、六波羅蜜功德增長。例如我午前做了功德,道心就增長了一點,午後也做功德,晚間也做功德——今天沒有空過,明天也不空過;這個月沒有空過,下個月也不空過,天天要使功德增長。如果有一天功德沒有增長,就是空過了。
如果具足「清淨、增上力,堅固心、升進」這四個條件,「名菩薩初修,無數叁大劫」,就是進入叁大阿僧祇劫的劫數之內,第一個阿僧祇劫開始了。凡位有外凡位、有內凡位,這時候也就是內凡的開端。一定要具足這四個條件,叁大阿僧祇劫才開始;如果不具足,那還沒有開始。
現在這裏說,觀世音菩薩「侍多千億佛,發大清淨願」,這的確是佛法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地方:佛菩薩那麼高的道德能力,只要肯努力,我們也有因緣可以成就,佛法就是說出這樣的道理!
前面說「善應諸方所,弘誓深如海,曆劫不思議」,這是觀世音菩薩已經成就的境界。因爲菩薩曾經「侍多千億佛,發大清淨願」,所以他能「善應諸方所,弘誓深如海,曆劫不思議」。那麼,我們也如是從這條路上走,照樣這麼做──「侍多千億佛」,親近佛多,聞法也多,修行也就能增長,也一樣可以成就的。
凡夫的時候也可以發願;但是說「發大清淨願」,這裏頭還有一點事情。一定要到得無生法忍的時候,見到真理,無分別的智慧成就,這時清淨心生出來了,才叫做「清淨願」。清淨心,也就是成就無所得的智慧。我們沒有得到這種見到真理的智慧之前,心裏面有執著,那還不能算是清淨。所以「發大清淨願」,既是大願,又是清淨願,那是指入聖位的聖人,而不是凡夫了。入了聖位以後,並不是一下子就功德圓滿了,還要繼續地努力修行。經論上說,從初開始發菩提心,要經過一個阿僧祇劫才能得無生法忍。
從經論上看,得阿羅漢道和辟支佛道的人,如果和大乘發菩提心的人對比,阿羅漢和辟支佛用功修行的時間短;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要得無上菩提的時間長。所以,我們修學佛法,就是要多努力修行,不是說:「我學顯教,學了多少年了,也沒有成就,我去念一個陀羅尼,好像很快的就會有成就!」不是的!不管顯也好、密也好,這個法門、那個法門,你想要得大成就,都要長時期的用功才可以,沒有人能占便宜的。觀世音菩薩是「侍多千億佛,發大清淨願」,因此他才能「善應諸方所,弘誓深如海」,廣度一切衆生的呀!
普門品講記.十八
我爲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
無盡意菩薩在前面的重頌中問:「佛子何因緣,名爲觀世音?」「汝聽觀音行,善應諸方所」以下是佛的回答,分總答與別答,這裏是總答。在總答裏,前文中佛先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德行廣大,這以下佛就略說其意。
「我爲汝略說」,釋迦牟尼佛自稱爲「我」。我爲你簡略的介紹,扼要的說一說。
「聞名及見身」,衆生若有好因緣,能夠得聞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進而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的。所以,「聞名」一定是會稱念了。「及見身」,以及能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身相,那更是不可思議了。
「心念不空過」,不論聞名或見身,心裏面若能夠憶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,觀想觀世音菩薩的功德,這樣子聞名、見身、心念,就一定會有所成就,不會徒勞的,所以說是「不空過」。若是聞名、見身、心念沒有功德,那就叫做空過了。那麼,有什麼功德呢?
「能滅諸有苦」,能夠消滅「諸有」的苦惱。「諸有」,就是很多的「有」,主要是「叁有」--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也就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叁界。所有流轉生死的凡夫衆生,都不會超過叁界的範圍。這叁個地方,爲什麼稱之爲「有」呢?就是有因、有果的意思。創造了有生、有死的因緣,就會得到有生、有死的果報,所以叫做因果。如果不創造,那就不會有!但是,這叁個地方的衆生沒有不創造的,所以都名之爲「有」。
「有」,就是有因也有果;因也好、果也好,都是痛苦、不安樂的。當然,在欲界生活的有情中,叁惡道是最苦的;人也是很苦,但少少的也有些樂,苦樂相間雜。欲界天的衆生也是有苦,但是苦比人少,樂比人多一點。色界、無色界天人,有高深的禅定、叁昧樂,是比欲界好得多了,但是也會死亡。死亡以後,還是在輪回裏流轉,沒能夠解脫苦,所以也還是有苦。總而言之,叁有都是苦,唯有從叁有解脫出來,達到聖人的涅槃境界,才能解脫一切苦。
現在,釋迦牟尼佛說「聞名及見身,心念不空過」,主要是對欲界的人說,因爲我們的苦重一點。我們能夠聞名、見身、心念,能這樣禮敬觀世音菩薩,一切叁有的苦惱都能夠息滅了。
息滅苦惱這件事,已經在前面長行的解釋中,大略地說過了。無論是遇到火災、水災、刀兵或鬼難,這些臨時來的痛苦,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夠得到救護。其次,內心的煩惱是一切痛苦的根本,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也能息滅貪瞋癡的煩惱。一旦苦惱的因息滅,苦惱的果也就息滅了,所以說「能滅諸有苦」。
我們讀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忍辱仙人的身體被歌利王用刀一截一截地割斷了,這是很痛苦的境界!但是,忍辱仙人卻沒有痛苦。什麼原因呢?因爲他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所以心裏能不瞋、不憤怒。若是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就會因爲苦惱而憤怒了。
這表示什麼呢?表示聖人清淨靈明的那一念智慧、那一念心,不住著在色聲香味觸法上、不住著在色受想行識上。因爲這都是無我、無我所的,他心裏面無所住,所以他不痛苦,也就不瞋、不憤怒了。我們凡夫沒有那樣的修行,心總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