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念与道相应。

  智者大师的意思是,从内凡位开始才算发无上菩提心。这时候,发心和没发心完全不同。比如我们平常用功,也读经、也念佛、也静坐,但是和人谈话时,有一点不如意,烦恼火就来了,而自己还不能觉悟,总是要继续的辩解:「我有道理!」这是什么呢?刚开始来到佛法里的人,就是这样流动性很大,还没能到达初阿僧祇劫开始的程度。

  那么,怎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初阿僧祇劫开始呢?《摄大乘论》云:「清净增上力,坚固心升进,名菩萨初修,无数三大劫。」达到这个程度,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的初阿僧祇劫开始了。

  第一、「清净力」:就是你本身学习了佛法,在你的这一念妄想分别心里面,有佛法的气氛,烦恼一起来,马上就知道,而且能降伏它,使令内心保持清净。保持清净并不是没有烦恼,而是随时能调伏烦恼,不是隔几十分钟了,还没有觉悟。若能够在烦恼生起的当时就知道,而且有调伏烦恼的力量,不管贪心也好、瞋心也好、疑惑心也好,总是能令自己的心清净:「外面的境界是外面的境界,我的心要保持清净;别人的事情,别人负责,我自己要保持清净!」你有道理,也是可以讲的,但是要用清净心来讲道理。学习不用贪心、不用瞋心说话,就是不用烦恼讲话。

  我们佛教徒应该要做这件事--常常试验自己、观察自己:「我不要用烦恼同人讲话,我总是用智慧、用慈悲、用清净心同人说话,我心若不清净,我要立刻调整它!」你可以试验一下,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、做到多少。佛教徒若是能多多学习佛法,就会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!不要失败了一回,就说:「我做不到!我不行!」不是!终究是会胜利的。「失败了一次不要紧,第二次要胜利;第二次失败了,我第三次要胜利,终究是要胜利的!」你若这样要求自己,你就会成功的。如果根本不注意这件事,那就不行!

  所以,清净就是内心里有佛法的力量,能常常地清净自己。你要好好的学习佛法,可以学习《阿含经》,也可以学习《金刚经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等大乘经论,努力地学习它多少部,你心里面就有清净的力量了。这清净的力量在心里活动,就能常常的调整自己的烦恼,叫它不活动,这是三业随智慧行,叫做「清净力」。

  第二、「增上力」:就是特别有力量能帮助你修学圣道的,叫增上力。这个力量是什么呢?就是善知识。怎么样才能遇见善知识呢?应该要在佛前发愿:

  「我弟子某某(自称己名),希望常能遇见佛,遇见观世音菩萨、文殊师利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菩萨等这些大菩萨,也能遇见尊者舍利弗、目犍连等大阿罗汉,同这些圣人侍多千亿佛。」

  所以,从这里知道,善知识对我们的修行非常重要。因此,愿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!因为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在那里,中国历代的高僧也有很多在那里,「诸上善人,聚会一处」,那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啊!

  若到了阿弥陀佛国,要听闻佛法是特别容易的,不像现在要听闻佛法不容易,有语言等种种问题。而我们居住的这个世间,为了生活,还要想办法赚钱,阿弥陀佛国没有这些问题,修行也容易,完全是与道相应的。所以,亲近善知识是增上力;若自己有清净力,还要遇见好因缘,就是要亲近善知识。遇见善知识的办法,就是要在佛菩萨前多发这个愿,发愿是不可思议的!

  第三、「坚固心」:就是我现在有清净力能调伏自己,而且还发愿希望能遇见善知识。另外,还要有坚固力,就是不受恶知识的影响。恶知识能破坏我们的道业,所以要有坚固不可破坏的力量,, 才能不受恶知识的影响,道心就还能维持住。你还要有这个力量!

  众生在生死里流转,这些事情是很复杂的。我们曾亲近过善知识、也曾亲近过恶知识。如果和恶知识特别有缘,他就能破坏你;若无缘,就不能破坏了。你和他有缘,关系是很难割断的,你明知道他不对,却不能离开他,他就容易破坏你。因此,你必需道心坚固、不可破坏,要有这样的力量。如果你内心的清净心力不够,恶知识就会发生作用,那修行就困难了。所以还要有坚固力不受恶知识的影响,你的无上菩提愿、六波罗蜜的功德,才能很坚固的增长。

  第四、「升进」:就是常常能使令自己的道心、六波罗蜜功德增长。例如我午前做了功德,道心就增长了一点,午后也做功德,晚间也做功德——今天没有空过,明天也不空过;这个月没有空过,下个月也不空过,天天要使功德增长。如果有一天功德没有增长,就是空过了。

  如果具足「清净、增上力,坚固心、升进」这四个条件,「名菩萨初修,无数三大劫」,就是进入三大阿僧祇劫的劫数之内,第一个阿僧祇劫开始了。凡位有外凡位、有内凡位,这时候也就是内凡的开端。一定要具足这四个条件,三大阿僧祇劫才开始;如果不具足,那还没有开始。

  现在这里说,观世音菩萨「侍多千亿佛,发大清净愿」,这的确是佛法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地方:佛菩萨那么高的道德能力,只要肯努力,我们也有因缘可以成就,佛法就是说出这样的道理!

  前面说「善应诸方所,弘誓深如海,历劫不思议」,这是观世音菩萨已经成就的境界。因为菩萨曾经「侍多千亿佛,发大清净愿」,所以他能「善应诸方所,弘誓深如海,历劫不思议」。那么,我们也如是从这条路上走,照样这么做──「侍多千亿佛」,亲近佛多,闻法也多,修行也就能增长,也一样可以成就的。

  凡夫的时候也可以发愿;但是说「发大清净愿」,这里头还有一点事情。一定要到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见到真理,无分别的智慧成就,这时清净心生出来了,才叫做「清净愿」。清净心,也就是成就无所得的智慧。我们没有得到这种见到真理的智慧之前,心里面有执着,那还不能算是清净。所以「发大清净愿」,既是大愿,又是清净愿,那是指入圣位的圣人,而不是凡夫了。入了圣位以后,并不是一下子就功德圆满了,还要继续地努力修行。经论上说,从初开始发菩提心,要经过一个阿僧祇劫才能得无生法忍。

  从经论上看,得阿罗汉道和辟支佛道的人,如果和大乘发菩提心的人对比,阿罗汉和辟支佛用功修行的时间短;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要得无上菩提的时间长。所以,我们修学佛法,就是要多努力修行,不是说:「我学显教,学了多少年了,也没有成就,我去念一个陀罗尼,好像很快的就会有成就!」不是的!不管显也好、密也好,这个法门、那个法门,你想要得大成就,都要长时期的用功才可以,没有人能占便宜的。观世音菩萨是「侍多千亿佛,发大清净愿」,因此他才能「善应诸方所,弘誓深如海」,广度一切众生的呀!

  普门品讲记.十八

 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

  无尽意菩萨在前面的重颂中问:「佛子何因缘,名为观世音?」「汝听观音行,善应诸方所」以下是佛的回答,分总答与别答,这里是总答。在总答里,前文中佛先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德行广大,这以下佛就略说其意。

  「我为汝略说」,释迦牟尼佛自称为「我」。我为你简略的介绍,扼要的说一说。

  「闻名及见身」,众生若有好因缘,能够得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进而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的。所以,「闻名」一定是会称念了。「及见身」,以及能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相,那更是不可思议了。

  「心念不空过」,不论闻名或见身,心里面若能够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功德,观想观世音菩萨的功德,这样子闻名、见身、心念,就一定会有所成就,不会徒劳的,所以说是「不空过」。若是闻名、见身、心念没有功德,那就叫做空过了。那么,有什么功德呢?

  「能灭诸有苦」,能够消灭「诸有」的苦恼。「诸有」,就是很多的「有」,主要是「三有」--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也就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三界。所有流转生死的凡夫众生,都不会超过三界的范围。这三个地方,为什么称之为「有」呢?就是有因、有果的意思。创造了有生、有死的因缘,就会得到有生、有死的果报,所以叫做因果。如果不创造,那就不会有!但是,这三个地方的众生没有不创造的,所以都名之为「有」。

  「有」,就是有因也有果;因也好、果也好,都是痛苦、不安乐的。当然,在欲界生活的有情中,三恶道是最苦的;人也是很苦,但少少的也有些乐,苦乐相间杂。欲界天的众生也是有苦,但是苦比人少,乐比人多一点。色界、无色界天人,有高深的禅定、三昧乐,是比欲界好得多了,但是也会死亡。死亡以后,还是在轮回里流转,没能够解脱苦,所以也还是有苦。总而言之,三有都是苦,唯有从三有解脱出来,达到圣人的涅槃境界,才能解脱一切苦。

  现在,释迦牟尼佛说「闻名及见身,心念不空过」,主要是对欲界的人说,因为我们的苦重一点。我们能够闻名、见身、心念,能这样礼敬观世音菩萨,一切三有的苦恼都能够息灭了。

  息灭苦恼这件事,已经在前面长行的解释中,大略地说过了。无论是遇到火灾、水灾、刀兵或鬼难,这些临时来的痛苦,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得到救护。其次,内心的烦恼是一切痛苦的根本,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也能息灭贪瞋痴的烦恼。一旦苦恼的因息灭,苦恼的果也就息灭了,所以说「能灭诸有苦」。

  我们读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忍辱仙人的身体被歌利王用刀一截一截地割断了,这是很痛苦的境界!但是,忍辱仙人却没有痛苦。什么原因呢?因为他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所以心里能不瞋、不愤怒。若是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就会因为苦恼而愤怒了。

  这表示什么呢?表示圣人清净灵明的那一念智慧、那一念心,不住着在色声香味触法上、不住着在色受想行识上。因为这都是无我、无我所的,他心里面无所住,所以他不痛苦,也就不瞋、不愤怒了。我们凡夫没有那样的修行,心总…
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