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述《法華文句記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圓覺經》、《普門品》、《淨土十疑論》、《維摩诘所說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大乘起信論》、《彌陀要解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等,于所結法緣甚廣。
一九六九年任東林念佛堂住持。七叁年爲成立東林美國分院,飛往美國加州,于奧克蘭成立法王寺。此時開始深入研習《瑜伽》、《攝大乘》等唯識經論,並背誦《維摩诘經》。其間,師雖深居簡出,用于靜坐及閱讀,但仍應請宣講《攝大乘論》、《菩提道次第略論.奢摩他章》、《佛陀的啓示》等,並赴加拿大宣講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至香港講《舍利弗般若》、《菩提道菩薩戒論》等經論。
一九七七年,搬至那帕。二年內,每日以背誦一部《法華經》、拜法華忏及靜坐爲定課。時聞異香,得吉夢。經此用功之後,智慧更爲深入,睡眠亦得減少。
此一時期,師韬光沈潛、養深積厚,在佛法中涵泳二十余年。深入天臺、中觀、唯識,廣及大小乘教義,又不間斷止觀靜坐,如是依聞、思、修次第學習,思想逐漸圓熟,確立中觀空義、抉擇如來藏理、肯定唯識中道,堅信「大乘決定是佛說」,于漢傳大乘佛法之信解彌深彌笃,並建立以「大乘四念住」爲中心之修學理念與次第。
弘法教化時期──前期弘化 1985~1994
八五年起,師逐漸走入人群,除主辦禅七、佛七及大悲忏法會外,即以說法接引衆生爲主。八六年受大覺蓮社之邀,先講授一部《金剛經》,後續講《維摩诘所說經》,抉擇深要、辯才精湛,聞此法者無不得大利益,法喜充滿。
九○年二月,于鄰近舊金山之丹維爾近郊成立法雲寺。此後又往來于溫哥華、香港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臺灣、紐西蘭等地講經弘法,不辭勞倦。
九叁年夏安居,應臺灣埔裏正覺精舍之請,開講《妙法蓮華經》,叁月未竟,後于九四年夏續講圓滿。時會中盛況空前,座無虛席。師自述:「講完此經後,覺得靜坐的境界和以前不一樣了。」肯定讀誦、思惟、正憶念及講經說法,能資助止觀行持。
弘法教化時期──後期辦學 1995~2003
爲長期栽培領衆修行及講經說法之僧才,師于九五年起,籌備成立佛學院,並于十月中舉辦禅四十九,得法喜者衆,其中多人因而留下修學,即爲學院開辦後第一屆主要學員。
九六年叁月叁日,法雲寺佛學院——美國第一所以漢傳佛教爲中心之佛學院正式開學。師此後全心致力于僧教育,提倡修四念處以趣求聖道,主張全面弘揚大乘佛法,著重專精深入學習經論,強調由此建立佛法正知正見,並以此爲修習止觀、調伏煩惱之根本依據。
師安排學院課程,初擇《般若》、《俱舍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之要文習「四念住」,爲學生日常熏習止觀之基礎;次講《攝大乘論》竟;後則開講《瑜伽師地論》,至二○○二年止,六年間演五十卷訖。二○○一年學院假期間,受邀至加州講授《入中論頌》未竟,返院後續講圓滿。
學院課程精而不雜,每學期但習一部經論,平日早晚靜坐,晚課則念佛、贊佛,回向極樂。其立意者,期望學衆深體聖教爲止觀行持之依止,必要專精思惟、反複熟習,掌握道次第,開發聞思修叁慧,方能深入第一義谛,發生伏斷煩惱之力量。師常教誨學生,此生此土應努力學習佛法,精勤坐禅修四念住,上期無生法忍,次希禅定叁昧,若無生法忍未獲成就,亦因日修止觀習四念住故,能令心不顛倒、臨終正念,彌陀聖衆來迎,得生西方依止諸佛菩薩修證聖道!
師具不忍聖教衰之悲心,常感慨少有人弘揚大乘止觀,願求聖道者希,正法不彰,念念唯望更多人學習佛法。是以無論資曆年齡,凡有願向學者,皆可隨時就學,因是求學者衆,舊院址漸形局促。爲此,師乃奔走尋求能資益禅修之環境。二○○○年八月底,舍加州之利養豐厚、繁華便利,遷學院于偏遠高寒的新墨西哥州山區,並改佛學院名禅學院。此後至二○○二年間,曾舉辦叁十五日禅,並試行九月習教,叁月坐禅之課程。其間,爲利于禅衆之修觀行,師爲講《維摩诘所說經》、《瑜伽師地論‧真實義品》、《雜阿含經‧尊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》等。
○二至○叁年間,鑒于請問學習《般若經》者日衆,指示弟子們依嘉祥吉藏大師之《大品經義疏》及師之手抄研究本,著手彙整編纂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冠科》。又集弘法、講學、開示及問答,成《好自端嚴》、《入決定勝》等書行世。
師之自行、弘化與講學,肯定中觀與唯識皆是能得聖道之殊勝法門,而晚年于唯識、中觀義略有會通,嘗謂唯識之遍計所執空,與中觀之畢竟空義無有差別。而唯識學派中,《瑜伽師地論》诠釋叁乘聖道次第及修行道理圓滿精詳,爲有心于聖道者之所必學!
示寂
師于六十八歲開始辦學,年歲日增而事務漸繁,舉凡學院之教學、院務、經濟皆須躬親其事,而學生、信衆凡有所求,無不慈悲隨順滿其所願。春秋二季學院放香之際,師猶應臺、港、美加各地之邀而巡回說法、主持禅會。蘊身危脆,世豈有常!師之腿疾,心髒、血壓等身疾漸見顯著。
○二年八月,師爲幫助學衆深入《瑜伽師地論‧決擇分》以下之文義,重新開講《攝大乘論》,期間便因身體不適偶有停課。師體念無常,九月,指示南院成立董事會,使南(女衆部)、北(男衆部)二院院務、財務各自運作治理,期學衆繼續如法住持道場,習教修禅。○叁年叁月五日,師血壓高升不降,對衆宣布停講《攝論》,止于「所知相章」。十七日,師之血壓未降而仍堅持飛往臺灣。勸留聲中,師曰:「我玅境做事是有分寸的。」四月初,于臺中法印學苑示衆時,自雲:「我這一生沒有空過光陰,這是我最感到安慰的!」四月十七日,于造訪苗栗法雲寺後,師澡浴清淨而遷化,示膿血身之可棄,唯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以身作最後之教示!七日後荼毘,得各色舍利不可數,牙及牙床不壞。
往者長往,然其慧燈不滅而道範存。師畢生孜孜于尋求叁藏真義,重般若而弘止觀,戒行清淨,悲智兼濟,以此自行,以此化他,所說即是所行,實事求是,不務浮誇,謙謹內斂,是以不放逸行而獲致佛法之功德也!
出版後記
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出于《妙法蓮華經》之第二十五品。誦持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、大悲咒、觀音聖號等,與觀世音菩薩大悲救苦的感應相得益彰,深入中國人的心靈,流傳千年而曆久未衰。然而,這不僅應視爲中國文化的特質之一,更應由此透知,苦難衆生與觀世音菩薩大悲威德神力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,乃至于衆生流轉生死之原由、如何是出苦路徑、以及大乘菩薩道的莊嚴偉大!這其中,有文字教理、有深刻含義、有修行方法、還有說不完的征驗事迹,透過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的引導,我們得以一窺堂奧。
玅境老和尚于民國八十叁年(公元一九九四年),應新加坡雙林寺之邀,赴講《妙法蓮華經‧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。其宣講淺白流暢而事理雙彰,聽聞者無不仰慕菩薩之勝德,而深生歡喜敬信。其後,錄音帶曾數度由院外發心人士整理成書,並廣爲流通。二○○叁年初,臺灣埔裏二位法師,依先前流通版本重做校對,並作排版流通,而後仍尊重此版權當歸屬美國法雲寺及法雲禅寺。
九月中,有信女趙梁面老居士讀之歡喜,其女純孝,隨順慈帏之歡欣而願加助印、廣惠于人,即聯系本寺出版社。出版社乃就此因緣,本著玅老生前對于法義精准及文辭流暢的要求原則,依錄音帶筆錄全面勘校先前版本之錯謬,並作詳細之標科及校對。付印流通之際,虔願既能合符說者之意,又能廣利見聞者,爲觀音普門之無礙悲願法門,略盡涓滴彙于佛法大海之心力。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