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太大了!所以,我们可以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,他有能力满我们的愿。有能力,也要有这种慈悲心,才能够满我们的愿。如果没有慈悲心,即使福聚海无量,也不会帮你、不会管你的。但是,有慈悲心就不同了,众生有痛苦时,他心里会不忍,所以要来照顾你!
「是故应顶礼」,由于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功德,所以我们应该礼敬观世音菩萨、顶礼观世音菩萨。「顶」,就是头顶,是我们最重要的地方。我们用头去接触观世音菩萨的足,表示对观世音菩萨的恭敬到了极点。用恭敬心礼拜观世音菩萨,能消除我们的罪业;若有所求,观世音菩萨也会帮忙,所以我们应该顶礼。
这样,在这颂文上就说了出两件事:第一、劝我们念观世音菩萨,不要生疑惑。第二、我们应该多向观世音菩萨磕头,这样能消除业障,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护。
其实,即使不念观世音菩萨,不向观世音菩萨磕头,菩萨都是慈悲的。但是,我们若不念、不磕头,心很难清净;心若是不清净,观世音菩萨就不容易救护你。所以,为了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护,就非得这么做才合适。
甲二、闻品获益二 乙一、持地叹德
尔时,持地菩萨即从座起,前白佛言:「世尊!若有众生,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,普门示现神通力者,当知是人功德不少。」
这是持地菩萨赞叹〈普门品〉:「我们能够听闻到〈普门品〉这样的佛法,功德不少!」
「尔时,持地菩萨即从座起」,当释迦牟尼佛偈颂说到这里时,持地菩萨就从座位上站起来了。「持地」的「持」字,在佛法里真是非常重要!尤其是修学佛法的凡夫,更是特别重要!如果,你常能摄持住你的心,令它保持清净,这是「持」。你栽培善根,也要能摄持住。例如,今天拜佛,明天不拜了,这是不能持;又如背诵《金刚经》,今天背、明天背,背了七天以后不背了,这就是不能持了。所以,这个「持」,能够摄持住,真是不容易!
这位持地菩萨能保持他身、口、意的功德,像大地一样。大地是广大无边的意思;这位菩萨戒、定、慧的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,所以叫做「地」。
又,大地是一切众生的依止处;人与所有的动物,都要依止大地才能生存。我们在大地上种萝卜,就长出萝卜;种苹果,就长出苹果;种麦,就长出麦,我们因此而得以生存。菩萨也是这样,他能教导众生──你应该修戒,菩萨就为你说戒的法门;应该修定、修智慧,修六波罗蜜、三十七道品……,乃至无量无边的法门,菩萨能随你的程度,予以适合的教导。所以,菩萨也像大地一样,能为众生做依止。
其次,大地没有分别心。你爱护大地,它不分别;伤害它,它也不分别。就像菩萨教导一切众生,你恭敬菩萨,他没有欢喜;诽谤菩萨,他心里也没有不高兴,菩萨平等的爱护一切众生,如大地一样。
再者,如天上的云能降雨,而大地都能容受;菩萨也是,佛能说出无量无边的佛法,菩萨也都能受持不失。
一切草木、一切众生的行住坐卧,都是依止大地才能存在的。这表示众生不论修学世间善法、或出世间善法,都要依靠菩萨的慈悲才能成就。众生本身容易放逸,没有菩萨的教导,是很难向上的。就像草木与众生必需依靠大地一样,我们所学习的这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,都是由佛菩萨而来的,都是要依靠佛菩萨的。
又,世间的大地能生长很多种类的药草,治疗众生的病;佛菩萨也能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门,灭除众生的烦恼病。
另外,即使起了很大的风,也不能动摇大地的。这表示菩萨成就的功德如同大地一般,虽然世间上有很多恶人障碍佛法的因缘,也不能影响菩萨的。
再则,即使是师子吼,也不能令大地惊怖。这表示一切外道种种邪知邪见的说法,也不能影响菩萨的思想,所以叫做「持地」。持地菩萨的名义,在《宝云经》上有这么多的解释。
持地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后,就向着世尊说:「若有众生,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」,假设有人能听闻此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,也就是听到前面救七难、解三毒、满二求,这些观世音菩萨能很自在地救护众生之业。
以我们凡夫的境界来说,凡夫因为内心有贪、瞋、痴的烦恼,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顾虑,心情不自在;但是,观世音菩萨没有一切烦恼,又有广大的神通道力,做事情很自在、很容易。
「普门示现神通力者」,就是观世音菩萨游此娑婆世界,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「普」字在这地方,作广大解释;而「门」,就是无障碍的意思。观世音菩萨能示现广大无障碍的神通道力,又能发出这种作用教化众生。
「当知是人功德不少」,你能够听闻「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,普门示现神通力者」,你会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。
譬如年轻人自己知道:我若在学校里好好读书,学一技之长,将来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,可以发财、做官。于是,毕业后,心情就会很快乐,因为得到了一件本事。但是,也可能会感觉到社会上有很多苦难,我们没办法解决。现在〈普门品〉告诉我们,念观世音菩萨可以满愿、可以帮我们的忙,因此我们心里应该要感觉到欢喜!
如果你说:「我有病可以看医生,有纠纷就找律师,不需要观世音菩萨!」那也是可以的。但是,律师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医生也不是决定能把病治好,就算是治好了,过几天又会有病,问题还是没解决。而你若能真诚地念观世音菩萨,就能够彻底的解决问题。如果,你能够认识到这里,你会成就很大很大的功德,所以说「当知是人功德不少」!
乙二、时众获益
佛说是普门品时,众中八万四千众生,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前面是持地菩萨赞叹〈普门品〉的功德,这里是结集者说出与会大众听闻〈普门品〉后所获得的利益。
佛宣说〈普门品〉时,法会大众里有八万四千这么多的众生,都发了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「发」,就是建立;在他的分别心里,建立了一个高尚的志愿。「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「阿」是印度话,是「无」的意思;「耨多罗」就是「上」;「三藐三菩提」译为「正遍知」。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合起来就是「无上正遍知」。「正遍知」分开来讲,就是「正知」和「遍知」,或是「正觉」和「遍觉」,可以说就是前面的「真观清净观,广大智能观」。
「遍知」,就是广大智慧观;世出世间的一切法,普遍地都能觉悟、通达无碍,智慧非常广大。「正知」,真观、清净观即是正知,就是见到真理了。这两种知,或说是三种智慧,是无上的,唯有佛才是究竟圆满的,再没有人能超过了,其它的人都还是「有上」。
「无等等」怎么讲呢?前面说真观就是「观诸法性,无有二相」,一切法的理性,是没有人能与之平等的,这是「无等」。那么,谁和它平等呢?当成就佛智慧的时候,就与诸法性平等了,所以叫「无等等」。
「心」者,愿也。「我愿意成就佛这样的智慧!」发这样的愿,就叫做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。当然,这是一种很坚定的意愿;换句话说,就是「我要成佛」的意思。听完〈普门品〉,有八万四千人皆发无等等的无上正遍觉的意愿,都感觉到成佛是必要的!若不成佛,而想要得到与诸法性平等的智慧,是办不到的。这是「闻品获益」,听到〈普门品〉,他们得到了这样的利益。
我们蒙三宝的加被,檀禅长老、惟严法师的慈悲,今天在这里,学习这一部〈普门品〉圆满了。在此非常感谢檀禅长老、惟严法师的护持、护念,也非常感谢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、各位法友愿意拨出时间,陪着我在这里共同地学习〈普门品〉。
我曾经说过:我是很笨的人,而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〉是「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玅境不能觉悟到那样的境界,所以,一定会有很多地方说得不圆满,希望各位大德、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,慈悲指教!
(全文完)
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简介
美国法云寺禅学院创办人上玅下境老和尚,东北黑龙江省龙江县人。生于一九三○年正月,于公元二○○三年四月十七日示寂。世寿七秩晋五,僧腊五十七载,戒腊五十六。
入道因缘
师俗姓王,家人虔信佛教,好善布施;而其二叔亦出家,法号觉道。师常至二叔的庙上随众作课,故接触佛教之因缘甚早。
师八岁至十六岁于私塾研习《四书》、《古文观止》等汉文课程,奠定坚实之中国古文基础,建立后来研读汉文佛典的优势。十六岁后转读正规中学,接受英数理化、世界史地等现代课程的熏习。
佛学院参学时期 1946~1956
十八岁,在二叔引导下,就读吉林市观音古剎佛学院。是年十二月初八,依止惺如老法师薙发出家,法名妙智,号仁奇。一九四七年农历三月,赴长春般若寺戒会,依倓虚老法师受具足戒。其后,战乱动荡中,佛学院停办。一九四八年正月,师展转赴青岛湛山寺佛学院依止倓老学习,心中充满希望与欢喜,乃发愿云:「愿精通三世佛法,对千部论师说之无愧!」是时,同学中有人亦名妙智,倓老乃为师更名,以《法华》十妙中第一之「境玅」,取其义而反其字序,师从此即以「玅境」为名。
一九四九年时局再变,与同学数人南下至香港新界荃湾之华南学佛院就读研究班,研习《法华文句记》、《摩诃止观》等,并在倓老指示下,抄录蕅益大师《法华会义》科,即今流通甚广之《法华经冠科》。
师于此启蒙阶段以学习天台教义为主,又在倓老法师带领下,开始有静坐之体验。
沉潜自修时期 1956~1985
一九五三年起,师住东林念佛堂,读蕅益大师《楞伽疏》、永明大师《宗镜录》等,既感坐禅功德殊胜,又深生欣愿于圣道,乃于一九五六年往大屿山独住用功,日诵《摩诃般若》,习《中观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,深入中观,抉择真常,旁涉唯识,于大乘三系颇有融会。
是年,受邀宣说《法华经》,为对外讲经之始。此后十数年间,曾应邀讲…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