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会再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所以叫做「甘露」。「澍甘露法雨」就是观世音菩萨用慈悲心说出能得涅槃安乐的佛法,普遍润泽众生的身心。
「灭除烦恼焰」,我们听闻了这样的佛法,就能够消灭内心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各式各样的烦恼。这些烦恼像大火似的,当法雨落下来,火就熄灭了。当然,听闻了佛法,还必须要修行,才能够得到甘露的涅槃。
以上是说观世音菩萨的身业普应、意业普观、口业普益,以这三种「普」来度化众生。
戊二、游化娑婆广施无畏
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
这里正式说明观世音菩萨游化于娑婆世界。
「诤讼经官处」,娑婆世界是个特别苦恼的地方,人与人之间常常容易有冲突斗诤。或者因为说了一句错误话而起冲突,或者彼此间有实际上的利害问题出现,那种冲突是更厉害了,于是就有斗诤。有了斗诤就要打官司,这叫做「讼」。要经过法官来评断,所以叫做「处」。
我们凡夫的世界,国家有国家的法律条文。如果有冲突了,大家私下不能解决,那么就「经官处」,经过法官公平的审判,应该也是个正常的处理方法。可是事情未必完全解决!因为,虽然有法官在处理,但是你的心里也还是不安,担心官司可能会输、不能胜诉。如果你败诉了,法官判你有罪,那么心里的愤怒、瞋恨还是很厉害的。若是烦恼太厉害而失掉理智,那么就会做出错误的事情来。所以,表面上问题是解决了,但实际上又会引出更多的问题,因此问题还是没有解决。
佛法对于纠纷究竟是怎么个态度呢?在南传《法句经》上,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大智慧、大慈悲,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,说出这么一句话:「在此世界中,从非怨止怨,唯以忍止怨,此古圣常法」。
「怨止怨」,用怨恨来停止怨恨,你恨我、我也恨你,这怨恨就一直的发展下去,永远不会止息。那么,有什么办法呢?「唯以忍止怨」,唯有容忍!对方对你有伤害,你忍受了,吃亏一点就好了。只有忍,才能超越怨恨。「此古圣常法」,自古以来,一直不变的圣人常法,都是以忍胜怨,用「忍」处理事情。唯有修行佛法成功的人,才可称为「圣」,其余的都只是假名。如果你说:「我不能忍!」不能忍,就没有办法解怨。所以,在佛法的六波罗蜜中,忍波罗蜜是其中之一。
《杂宝藏经》上说到一件事:有一户人家,请了一个女工,在家里洒扫煮饭。有一次这婢女炒豆,越炒越香。炒好了,她就把豆放在一个地方。
这户人家还养了一只羊,羊趁人不在的时候,偷偷的吃了一些豆,豆当然就减少了。主人发觉豆少了,就对婢女说:「豆本来很多的,怎么妳一炒就减少了,是不是妳偷走了?」
婢女说:「我没有偷!」她做事很谨慎,也很忠于主人的,可是这豆明明就是减少了,却无法说出个理由来,所以主人就呵斥她。后来,她发觉是羊吃了,就拿棒子打这头羊出气。羊被打了也不高兴,所以,一有机会就用羊角去触恼这位婢女。
有一天,婢女正在烧火做饭,手里没有拿棒子。这羊就来了,用羊角顶撞婢女。婢女手里没有棒子,没办法打牠,于是就用起火的木柴烧那只羊。羊身上有毛,这下子羊身起火了,牠就到处撞,结果房子也起火了;房子一着火,就蔓延到邻居的房子,接连山林也着火了,一下子烧死了很多人,山里面有五百只猴子,也都被烧死了。
诸天看见这件事情,就说出四句话来:「瞋恚斗诤间,不应于中止;羝羊共婢斗,村人猕猴死。」
「瞋恚斗诤间,不应于中止」,人与人、或人与兽之间,若互相不高兴、互相有斗诤,必须赶快把问题解决,不要让它继续发展下去。「羝羊共婢斗,村人猕猴死」,羝羊就是公羊;这公羊和婢女就是常常不对劲,结果演变成这么大的灾害,村里很多人被烧死,连山林的五百只猴子都遭殃了。所以,斗诤如果处理的不对,怨恨就无法停息。
我们佛教徒有很多人相信静坐很好,但是也有人害怕:「走火入魔了,可怎么办?」其实,天上的魔王多数瞧不起人间静坐的人。他一看这静坐的人没什么修行,他才不管你呢!但是,为什么会出问题呢?就是你久远以来结的怨,这怨家债主是在鬼神的世界:「你想静坐?我不会放过你的!」就来恼乱你,就是这么回事,实在不是什么走火入魔。即使你不静坐,那怨家债主有时也找你麻烦的!所以,你若不能忍,终究是有问题;只有忍,怨恨才能停止下来。
若能忍,就能解决一切问题;可是,不能忍时,怎么办呢?「念彼观音力,众怨悉退散」,观世音菩萨慈悲!只有求观世菩菩萨帮忙的办法了。
「诤讼经官处」,是人与人、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事情;而「怖畏军阵中」,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。或者有人造反,有军队的力量在其中,那么互相打起仗来,杀害的力量更厉害了。而打仗时,这些军人自己也是害怕的,因为随时会没有脑袋,生命随时不保,有这种恐怖。古代的战争,只有在前方参加作战才有这种怖畏,后方还是安全的。但是,现代人罪业太大了,愚痴心也重,能发明非常厉害的武器,参不参加作战都是一样,没有前后方的分别。所以「怖畏军阵中」的心情,所有的人都是一样。
「念彼观音力,众怨悉退散」,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你自己不能解决问题,只好念观世音菩萨、求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力,能使令众怨都退散、解除。这真是佛菩萨慈悲啊!这么难办的事情,观世音菩萨能做到、也能解决。
普门品讲记.二十三
戊三、叹德劝念归敬三 己一、明境智深妙以劝常念
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
前边是五个观,以下说五个音——妙音、观世音、梵音、海潮音、胜彼世间音。这还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殊胜的德行,劝我们应该常忆念观世音菩萨、礼拜观世音菩萨。
「妙音」,「妙」是令我们得安乐,就是观世音菩萨能想办法教导我们,令我们得大安乐;这是最好的事情,所以叫做「妙音」。
「观世音」,是观世音菩萨的悲心能令我们离苦。「妙音」是令得安乐的音(是慈);「观世音」是能令我们离苦的大悲心,合起来就是慈悲的意思。
「梵音」,「梵」是印度话,中国话是「清净」──清净的法音。什么是清净呢?就是离苦得乐以后,你还能修学圣道,得无生法忍、见到真理,入了圣位以后,才能够六根清净,那就叫做「梵音」。
「海潮音」,潮起潮落有一定的时间,该涨潮时它就会起,该退潮时它就会落,譬喻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时间不会有错误--何时该教化这个众生、何时该为他说法、何时该令他栽培善根、何时该令他善根成熟,乃至何时该令得解脱,菩萨都不会错失时机的,所以叫做「海潮音」。
前面说到释迦牟尼佛教化因儒童,也正是随机赴感不失时,趁他将要结婚又还没结婚的时候教化他,那就是「海潮音」!如果等他结了婚,再为他说不净观,那就无效了。因此,时间还是很要紧的。所以,观世音菩萨是妙音菩萨,也是观世音菩萨、也是梵音菩萨、也是海潮音菩萨。
「胜彼世间音」,观世音菩萨教导众生时发出来的法音,特别地殊胜,能令众生消灭烦恼,是真实能够离苦得乐的,不是世间的音声所能比的。世间的声音,有众生欢喜的,也有不欢喜的。不欢喜的且不说,就是欢喜的,也不见得是好音。为什么?即使是好一点的世间音,也还是有令人增长贪心、增长瞋心、增长烦恼的作用。所以,世间音就不能说是好音了。
「是故须常念」,观世音菩萨有这样利益众生的功德,所以我们应该常常地忆念观世音菩萨,就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爱护了。
己二、明感应难测劝归勿疑
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
忆念观世音菩萨,要能够「念念勿生疑」。但是众生就会疑惑:「真的吗?真能够离苦得乐吗?」真的!念观世音菩萨能离苦得乐!但要常常相续不间断地念,今天念、明天也念,长时期地念,不要生疑惑!
「观世音净圣」,要相信观世音菩萨不是凡夫,他已经断除烦恼,是清净的圣人。有烦恼的人靠不住!他说出来的话可能有欺骗性,不要相信!但是,观世音菩萨是圣人,对一切众生无所求,他只做利益众生的事,所以你不要疑惑!
「于苦恼死厄,能为作依怙」,菩萨对于凡夫的苦恼、或很多危险的事,能为我们做依靠,就像小孩以父母为依靠。我们也是小孩子,观世音菩萨就像父母一般,能做我们最安乐的依止处。所以,不要疑惑,应该真实的相信!
己三、明慈福无量以劝礼敬
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
前面是劝念观世音菩萨,这里是劝我们顶礼观世音菩萨。为什么要礼拜观世音菩萨?「具一切功德」,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圆满成就一切的功德。
佛教常用的「功德」两字,就是说有好心肠,用清净心努力地成就对人有利益的事,叫做功德。「功」,就是于身、口、意要努力;做了善事,叫做「德」。与人有益的事做好了,这功德就成就了。功是能成就的,德是所成就的,因功而有德,所以叫功德。
功德,有世间有漏善法的功德,及出世间无漏善法的功德。观世音菩萨成就的是无量无边清净无漏的殊胜功德。无论是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、十力、四无所畏,菩萨都已经圆满了;他没有世间有漏的事情,完全是无漏清净的功德。
「具一切功德」是普遍地说;而「慈眼视众生」就是在菩萨的一切功德中,特别提出「慈悲」。观世音菩萨爱护众生的心特别地强,不管你怎么的恶、怎么的不相信佛法,菩萨还是爱护你的,他用慈悲心对待你,总是不弃舍你、愿意照顾你,这就是「慈眼视众生」啊!
「福聚海无量」,前面说「慈」,这里说「福」。功德有很多类别,福是其中一类。以凡夫的话来说,可爱的果报就叫做福。「聚」,就是一大堆、很多很多,不是少数。观世音菩萨的福报像大海似的,那福报实在…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