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▪P3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會再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所以叫做「甘露」。「澍甘露法雨」就是觀世音菩薩用慈悲心說出能得涅槃安樂的佛法,普遍潤澤衆生的身心。

  「滅除煩惱焰」,我們聽聞了這樣的佛法,就能夠消滅內心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各式各樣的煩惱。這些煩惱像大火似的,當法雨落下來,火就熄滅了。當然,聽聞了佛法,還必須要修行,才能夠得到甘露的涅槃。

  以上是說觀世音菩薩的身業普應、意業普觀、口業普益,以這叁種「普」來度化衆生。

  戊二、遊化娑婆廣施無畏

  诤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衆怨悉退散

  這裏正式說明觀世音菩薩遊化于娑婆世界。

  「诤訟經官處」,娑婆世界是個特別苦惱的地方,人與人之間常常容易有沖突鬥诤。或者因爲說了一句錯誤話而起沖突,或者彼此間有實際上的利害問題出現,那種沖突是更厲害了,于是就有鬥诤。有了鬥诤就要打官司,這叫做「訟」。要經過法官來評斷,所以叫做「處」。

  我們凡夫的世界,國家有國家的法律條文。如果有沖突了,大家私下不能解決,那麼就「經官處」,經過法官公平的審判,應該也是個正常的處理方法。可是事情未必完全解決!因爲,雖然有法官在處理,但是你的心裏也還是不安,擔心官司可能會輸、不能勝訴。如果你敗訴了,法官判你有罪,那麼心裏的憤怒、瞋恨還是很厲害的。若是煩惱太厲害而失掉理智,那麼就會做出錯誤的事情來。所以,表面上問題是解決了,但實際上又會引出更多的問題,因此問題還是沒有解決。

  佛法對于糾紛究竟是怎麼個態度呢?在南傳《法句經》上,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大智慧、大慈悲,對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糾紛,說出這麼一句話:「在此世界中,從非怨止怨,唯以忍止怨,此古聖常法」。

  「怨止怨」,用怨恨來停止怨恨,你恨我、我也恨你,這怨恨就一直的發展下去,永遠不會止息。那麼,有什麼辦法呢?「唯以忍止怨」,唯有容忍!對方對你有傷害,你忍受了,吃虧一點就好了。只有忍,才能超越怨恨。「此古聖常法」,自古以來,一直不變的聖人常法,都是以忍勝怨,用「忍」處理事情。唯有修行佛法成功的人,才可稱爲「聖」,其余的都只是假名。如果你說:「我不能忍!」不能忍,就沒有辦法解怨。所以,在佛法的六波羅蜜中,忍波羅蜜是其中之一。

  《雜寶藏經》上說到一件事:有一戶人家,請了一個女工,在家裏灑掃煮飯。有一次這婢女炒豆,越炒越香。炒好了,她就把豆放在一個地方。

  這戶人家還養了一只羊,羊趁人不在的時候,偷偷的吃了一些豆,豆當然就減少了。主人發覺豆少了,就對婢女說:「豆本來很多的,怎麼妳一炒就減少了,是不是妳偷走了?」

  婢女說:「我沒有偷!」她做事很謹慎,也很忠于主人的,可是這豆明明就是減少了,卻無法說出個理由來,所以主人就呵斥她。後來,她發覺是羊吃了,就拿棒子打這頭羊出氣。羊被打了也不高興,所以,一有機會就用羊角去觸惱這位婢女。

  有一天,婢女正在燒火做飯,手裏沒有拿棒子。這羊就來了,用羊角頂撞婢女。婢女手裏沒有棒子,沒辦法打牠,于是就用起火的木柴燒那只羊。羊身上有毛,這下子羊身起火了,牠就到處撞,結果房子也起火了;房子一著火,就蔓延到鄰居的房子,接連山林也著火了,一下子燒死了很多人,山裏面有五百只猴子,也都被燒死了。

  諸天看見這件事情,就說出四句話來:「瞋恚鬥诤間,不應于中止;羝羊共婢鬥,村人猕猴死。」

  「瞋恚鬥诤間,不應于中止」,人與人、或人與獸之間,若互相不高興、互相有鬥诤,必須趕快把問題解決,不要讓它繼續發展下去。「羝羊共婢鬥,村人猕猴死」,羝羊就是公羊;這公羊和婢女就是常常不對勁,結果演變成這麼大的災害,村裏很多人被燒死,連山林的五百只猴子都遭殃了。所以,鬥诤如果處理的不對,怨恨就無法停息。

  我們佛教徒有很多人相信靜坐很好,但是也有人害怕:「走火入魔了,可怎麼辦?」其實,天上的魔王多數瞧不起人間靜坐的人。他一看這靜坐的人沒什麼修行,他才不管你呢!但是,爲什麼會出問題呢?就是你久遠以來結的怨,這怨家債主是在鬼神的世界:「你想靜坐?我不會放過你的!」就來惱亂你,就是這麼回事,實在不是什麼走火入魔。即使你不靜坐,那怨家債主有時也找你麻煩的!所以,你若不能忍,終究是有問題;只有忍,怨恨才能停止下來。

  若能忍,就能解決一切問題;可是,不能忍時,怎麼辦呢?「念彼觀音力,衆怨悉退散」,觀世音菩薩慈悲!只有求觀世菩菩薩幫忙的辦法了。

  「诤訟經官處」,是人與人、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事情;而「怖畏軍陣中」,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問題。或者有人造反,有軍隊的力量在其中,那麼互相打起仗來,殺害的力量更厲害了。而打仗時,這些軍人自己也是害怕的,因爲隨時會沒有腦袋,生命隨時不保,有這種恐怖。古代的戰爭,只有在前方參加作戰才有這種怖畏,後方還是安全的。但是,現代人罪業太大了,愚癡心也重,能發明非常厲害的武器,參不參加作戰都是一樣,沒有前後方的分別。所以「怖畏軍陣中」的心情,所有的人都是一樣。

  「念彼觀音力,衆怨悉退散」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你自己不能解決問題,只好念觀世音菩薩、求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力,能使令衆怨都退散、解除。這真是佛菩薩慈悲啊!這麼難辦的事情,觀世音菩薩能做到、也能解決。

  普門品講記.二十叁

  戊叁、歎德勸念歸敬叁 己一、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

 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

  前邊是五個觀,以下說五個音——妙音、觀世音、梵音、海潮音、勝彼世間音。這還是贊歎觀世音菩薩殊勝的德行,勸我們應該常憶念觀世音菩薩、禮拜觀世音菩薩。

  「妙音」,「妙」是令我們得安樂,就是觀世音菩薩能想辦法教導我們,令我們得大安樂;這是最好的事情,所以叫做「妙音」。

  「觀世音」,是觀世音菩薩的悲心能令我們離苦。「妙音」是令得安樂的音(是慈);「觀世音」是能令我們離苦的大悲心,合起來就是慈悲的意思。

  「梵音」,「梵」是印度話,中國話是「清淨」──清淨的法音。什麼是清淨呢?就是離苦得樂以後,你還能修學聖道,得無生法忍、見到真理,入了聖位以後,才能夠六根清淨,那就叫做「梵音」。

  「海潮音」,潮起潮落有一定的時間,該漲潮時它就會起,該退潮時它就會落,譬喻觀世音菩薩教化衆生的時間不會有錯誤--何時該教化這個衆生、何時該爲他說法、何時該令他栽培善根、何時該令他善根成熟,乃至何時該令得解脫,菩薩都不會錯失時機的,所以叫做「海潮音」。

  前面說到釋迦牟尼佛教化因儒童,也正是隨機赴感不失時,趁他將要結婚又還沒結婚的時候教化他,那就是「海潮音」!如果等他結了婚,再爲他說不淨觀,那就無效了。因此,時間還是很要緊的。所以,觀世音菩薩是妙音菩薩,也是觀世音菩薩、也是梵音菩薩、也是海潮音菩薩。

  「勝彼世間音」,觀世音菩薩教導衆生時發出來的法音,特別地殊勝,能令衆生消滅煩惱,是真實能夠離苦得樂的,不是世間的音聲所能比的。世間的聲音,有衆生歡喜的,也有不歡喜的。不歡喜的且不說,就是歡喜的,也不見得是好音。爲什麼?即使是好一點的世間音,也還是有令人增長貪心、增長瞋心、增長煩惱的作用。所以,世間音就不能說是好音了。

  「是故須常念」,觀世音菩薩有這樣利益衆生的功德,所以我們應該常常地憶念觀世音菩薩,就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愛護了。

  己二、明感應難測勸歸勿疑

 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于苦惱死厄 能爲作依怙

  憶念觀世音菩薩,要能夠「念念勿生疑」。但是衆生就會疑惑:「真的嗎?真能夠離苦得樂嗎?」真的!念觀世音菩薩能離苦得樂!但要常常相續不間斷地念,今天念、明天也念,長時期地念,不要生疑惑!

  「觀世音淨聖」,要相信觀世音菩薩不是凡夫,他已經斷除煩惱,是清淨的聖人。有煩惱的人靠不住!他說出來的話可能有欺騙性,不要相信!但是,觀世音菩薩是聖人,對一切衆生無所求,他只做利益衆生的事,所以你不要疑惑!

  「于苦惱死厄,能爲作依怙」,菩薩對于凡夫的苦惱、或很多危險的事,能爲我們做依靠,就像小孩以父母爲依靠。我們也是小孩子,觀世音菩薩就像父母一般,能做我們最安樂的依止處。所以,不要疑惑,應該真實的相信!

  己叁、明慈福無量以勸禮敬

 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

  前面是勸念觀世音菩薩,這裏是勸我們頂禮觀世音菩薩。爲什麼要禮拜觀世音菩薩?「具一切功德」,因爲觀世音菩薩已經圓滿成就一切的功德。

  佛教常用的「功德」兩字,就是說有好心腸,用清淨心努力地成就對人有利益的事,叫做功德。「功」,就是于身、口、意要努力;做了善事,叫做「德」。與人有益的事做好了,這功德就成就了。功是能成就的,德是所成就的,因功而有德,所以叫功德。

  功德,有世間有漏善法的功德,及出世間無漏善法的功德。觀世音菩薩成就的是無量無邊清淨無漏的殊勝功德。無論是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、十力、四無所畏,菩薩都已經圓滿了;他沒有世間有漏的事情,完全是無漏清淨的功德。

  「具一切功德」是普遍地說;而「慈眼視衆生」就是在菩薩的一切功德中,特別提出「慈悲」。觀世音菩薩愛護衆生的心特別地強,不管你怎麼的惡、怎麼的不相信佛法,菩薩還是愛護你的,他用慈悲心對待你,總是不棄舍你、願意照顧你,這就是「慈眼視衆生」啊!

  「福聚海無量」,前面說「慈」,這裏說「福」。功德有很多類別,福是其中一類。以凡夫的話來說,可愛的果報就叫做福。「聚」,就是一大堆、很多很多,不是少數。觀世音菩薩的福報像大海似的,那福報實在…
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