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说「真观」,是指观世音菩萨已经成就了这样的智慧。他在没证悟圣道之前,经过长时期地学习,后来成功了,具有这样的智慧,就是「真观」。
第二是「清净观」。就是成就真观的菩萨,心是清净的,他如果来到凡夫的世界,凡夫的一切虚妄都不能染污他的清净心,所以叫做「清净观」。
经论上有一句话:「以第一义智力故,世智不颠倒转。」这「第一义」,就是刚才说的「观诸法性,无有二相,犹如虚空。」「第一」,是殊胜的意思;佛菩萨清净的智慧境界是最殊胜的,所以叫做「第一义」。
成就了通达第一义的智慧以后,因为有这样的智慧力量,所以能「世智不颠倒转」。什么是「世智」?「世」,就是一切的因缘生法,这都是有时间性的。「转」,就是活动。当智慧与因缘生法接触,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一切虚妄的境界上活动时,能「不颠倒转」,不迷惑、没有错误,不会犯错误,那就是清净;如果颠倒转,就是不清净了。我们没有成就真观的人,也就是没有得到第一义谛智慧的人,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的时候,就会胡涂、颠倒、迷惑,但是自己还不觉悟,那就是「颠倒转」。
现在,圣人成就了真观,他的世智--就是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智慧,是很清净、不染污的,所以叫做「清净观」。观世音菩萨成就了真观,同时也成就了清净观。我们凡夫对于别人的事情,有时候可能公平,但也可能不公平;若是对自己的事情,就更容易颠倒迷惑。然而,观世音菩萨是不会有错误的,所以,你若向他有所求,他会很正确地观察这件事。为什么呢?因为,他心里面清净,没有私心。
第三「广大智慧观」。对于世间及出世间的因果道理,完全能够通达无碍,叫做「广大智慧观」。譬如阿罗汉也有真观、清净观,世间上的事情不能迷惑他;但是,他还没有成就这种广大的智慧观。譬如我们人间的人,要经过多少年的学习,考试及格毕业了,才承认你是医生,或者是会计师、建筑师、律师。你有这个知识,但也要有正式的证书才可以。而诸天因为寿命长,所以有些天人也有这种知识,知道怎么治病。
现在说观世音菩萨能完全明白你有什么病、要怎么治疗,乃至房子应该怎么造,所有世间的知识,不论我们知道、不知道的,观世音菩萨都是通达无碍的!还有出世间的事情──怎么样能得圣道?什么叫做苦、集、灭、道?什么叫做十二因缘?什么叫做六波罗蜜?什么是《华严经》的法门?什么是般若法门?无量无边的佛法,观世音菩萨都通达无碍的。
观世音菩萨遍一切法都能通达无碍,超过一切凡夫、也超过阿罗汉。而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了,所以也超过一切菩萨,智慧非常的广大。因此,我们若向他有所求的时候,他会很正确的处理,不会有错误。
第四、第五是「悲观及慈观」。「悲观」和「慈观」,这也是阿罗汉所不能及的。阿罗汉还没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,你若向他有所求,他也会帮你忙的;但是,入无余涅槃以后,他就不管了!你有什么事向他求,他心里面不分别,所以不管这件事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,虽然他有真观、清净观,但是广大智慧观不够,这是第一个原因。第二、他没有慈悲心;如果有慈悲心,就不会入无余涅槃,入无余涅槃,就表示他没有慈悲心了!世间上还有很多的众生,其中与他有缘的可能也很多,他们都还在流转生死,受很多的苦啊!但是他不管了,所以不能否认他是小乘。
观世音菩萨不是!观世音菩萨有真观、清净观、广大智慧观,自利的功德也已经圆满。那么,为什么不入无余涅槃呢?因为有悲、有慈。他看见还有很多的众生在受苦,其中有很多曾经是他的父亲、母亲,是他的哥哥、弟弟、姐姐、妹妹,这些亲爱的人,所以就发了悲心,希望这一切的人都能离苦,所以叫做「悲观」。
观世音菩萨希望他们离苦以后,能得涅槃、得大安乐自在,而不是世间的荣华富贵、身体健康。那些都靠不住的,还要得大涅槃才可以,所以这叫做「慈」。
观世音菩萨因为成就了这么多的功德,所以能够「十方诸国土,无剎不现身,种种诸恶趣,地狱鬼畜生,生老病死苦,以渐悉令灭」,能真实的广度众生!
「常愿常瞻仰」,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的,不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说的。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具足真观、清净观、广大智慧观、悲观及慈观,而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里,他总是希望众生常能修学这样的观行。
「常愿」,不只是暂时的,观世音菩萨常愿众生这样修行。「常瞻仰」,观世音菩萨也是长时期的希望一切众生尊重这个法门,尊重「真观清净观,广大智慧观,悲观及慈观」。能够尊重法,就能这样学习。
我们平常人善根不深厚、不强,或者有业障,即使静坐一会儿,心还是很散乱。若要照着经论上的法门去如理作意的修行,修了几次,也不感觉到有什么实际的作用,于是就会说:「修这干什么?这不也是打妄想吗?不要修了!」如果是这样,就不符合观世音菩萨的想法了,观世音菩萨愿意你尊重这个法门,希望你长时期这样修行,你就会离苦得乐了。
庚二、智光遍照
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闇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
前面是说观世音菩萨成就了这样殊胜的功德,以下是说观世音菩萨有实际教化众生的行动。
「无垢清净光,慧日破诸闇」,真观、清净观、广大智慧观是「无垢、清净光」明的智慧。又因为有悲观及慈观,所以「慧日」——这无垢、清净的智慧,像太阳似的能「破诸闇」,破除众生的无明黑闇。观世音菩萨有办法开导众生、教化众生破除烦恼。
「能伏灾风火」,这是说,能够调伏、消除众生果报上的苦恼。破诸闇是破烦恼,烦恼是因;灾风火——风灾、火灾,则是一种果报。内心的烦恼如果不消除,果报上的灾难是不能除掉的;即使除掉了,也是暂时的,将来还是会有问题,所以,一方面要破诸闇,一方面也破除灾风火。但是,凡夫的心情,只要果报上没有灾难就好了,若要他努力破除内心的烦恼,就不容易接受,还有这个问题。
「普明照世间」,观世音菩萨智慧的光明,普遍地照耀一切世间——不管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世间,人、天、阿修罗的世间,乃至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的世间,观世音菩萨大慈悲的光明,是没有界限的普遍照耀、教化一切众生的。
普门品讲记.二十二
己三、口业普益
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
这一段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口业;观世音菩萨以语言说法,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。
「悲体戒雷震,慈意妙大云」,前一句是悲,后一句是慈,这慈悲还是意业。因为观世音菩萨以语言为一切众生开导佛法,语言一定是由意发动,所以不能离开慈悲的。
上一句「悲体」,下一句「慈意」,「体」就是「意」,也就是心,以心为体。换句话说,悲是观世音菩萨清净心里一种特别的作用,因此,悲体就是悲心。
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教化众生、为众生说法时,先说什么呢?先说「戒」。戒,就是诸恶莫做。观世音菩萨说:「你不要做恶事,做恶就要受恶报!」观世音菩萨这样讲时,就像天上打雷似的震动。相信善恶果报的人,听了菩萨这样说,内心惊畏,就不敢做恶了。即使不相信佛法的人,听了这话,也还是会惊怕的。因为,他的不相信,并不是真实看到做恶无恶报、做善无善报,所以他若与观世音菩萨接触了,菩萨向他说:「做恶有恶报!」那个人一定会惊怖的。可能有的人口头会说:「我不相信!」其实那句话没有力量,心里面还是害怕的。他心里想:「我不相信善恶果报。但是,也可能有呢!」所以,做恶事的人也会去做善事,原因就在这里。
有一位名叫萧瑀的人,他是梁武帝的后代,唐高祖李渊还在位时,萧瑀的身份地位是很重要的。后来,唐太宗到东北讨伐高丽,他叫萧瑀驻在洛阳、房玄龄在长安,可见唐太宗对萧瑀也很重视。但是,后来萧瑀年纪大了,有时候说话就胡涂,唐太宗一不高兴,就把他贬了。命令文上说道:「我是不相信佛教的!」但是,说唐太宗不相信佛教嘛,他却又造了很多的庙。这种聪明人就是两头都做,反正不能吃亏,心想:「我现在为所欲为,要做什么就做什么!如果你说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虽然我做了恶事,那我也做点好事,将来也会有好报。」就是这么回事,并不是真实的决定不相信因果。而唐三藏玄奘法师由印度回来,唐太宗见到他以后,思想上有一点转变,有一点信佛了。
所以,「悲体戒雷震」就是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为众生说法的时候,告诉你:「你要持戒,不持戒将来不得了!」这话就像雷似的震动你,使你不得不害怕!而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悲心,叫我们要离苦,不要有苦恼。怎么样才能没有苦恼呢?就是不要做恶。
「慈意妙大云」,「慈」能与乐;或者用「爱」字来说,观世音菩萨爱护众生的心特别地广大、特别地微妙,就像虚空里的大云似的,弥漫虚空,荫覆大地。对于一切众生,不管是善、是恶,信佛也好、不信佛也好,观世音菩萨都是普遍的爱护,所以叫做「慈意妙大云」。
「妙」,在这里是表示「好」的意思,观世音菩萨的爱心是特别好的。或者说观世音菩萨的爱心是没有界限的,普遍的爱护一切众生,他的爱心非常地微妙广大。不是说你是我的父亲、我的母亲、我的姐姐……,我就爱你,别的人我不爱,不是这样的。如果从佛法的正面说,就是无分别的境界,所以是「妙」。
「澍甘露法雨,灭除烦恼焰」,这里是观世音菩萨正式为一切众生说法。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,为众生说出来种种妙法,教众生改过迁善,能够觉悟,不要迷惑了。就像虚空里有大云,由云降下雨来,普润众生的心,这就是「法雨」。
而「甘露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诸天的一种药,也就是不死之药。吃了这种甘露,可以永久长命,永久不死。这譬喻佛教徒修学佛法,能够得大涅槃的安乐,永久也不…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