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裏說「真觀」,是指觀世音菩薩已經成就了這樣的智慧。他在沒證悟聖道之前,經過長時期地學習,後來成功了,具有這樣的智慧,就是「真觀」。
第二是「清淨觀」。就是成就真觀的菩薩,心是清淨的,他如果來到凡夫的世界,凡夫的一切虛妄都不能染汙他的清淨心,所以叫做「清淨觀」。
經論上有一句話:「以第一義智力故,世智不顛倒轉。」這「第一義」,就是剛才說的「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。」「第一」,是殊勝的意思;佛菩薩清淨的智慧境界是最殊勝的,所以叫做「第一義」。
成就了通達第一義的智慧以後,因爲有這樣的智慧力量,所以能「世智不顛倒轉」。什麼是「世智」?「世」,就是一切的因緣生法,這都是有時間性的。「轉」,就是活動。當智慧與因緣生法接觸,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一切虛妄的境界上活動時,能「不顛倒轉」,不迷惑、沒有錯誤,不會犯錯誤,那就是清淨;如果顛倒轉,就是不清淨了。我們沒有成就真觀的人,也就是沒有得到第一義谛智慧的人,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的時候,就會胡塗、顛倒、迷惑,但是自己還不覺悟,那就是「顛倒轉」。
現在,聖人成就了真觀,他的世智--就是觀察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智慧,是很清淨、不染汙的,所以叫做「清淨觀」。觀世音菩薩成就了真觀,同時也成就了清淨觀。我們凡夫對于別人的事情,有時候可能公平,但也可能不公平;若是對自己的事情,就更容易顛倒迷惑。然而,觀世音菩薩是不會有錯誤的,所以,你若向他有所求,他會很正確地觀察這件事。爲什麼呢?因爲,他心裏面清淨,沒有私心。
第叁「廣大智慧觀」。對于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道理,完全能夠通達無礙,叫做「廣大智慧觀」。譬如阿羅漢也有真觀、清淨觀,世間上的事情不能迷惑他;但是,他還沒有成就這種廣大的智慧觀。譬如我們人間的人,要經過多少年的學習,考試及格畢業了,才承認你是醫生,或者是會計師、建築師、律師。你有這個知識,但也要有正式的證書才可以。而諸天因爲壽命長,所以有些天人也有這種知識,知道怎麼治病。
現在說觀世音菩薩能完全明白你有什麼病、要怎麼治療,乃至房子應該怎麼造,所有世間的知識,不論我們知道、不知道的,觀世音菩薩都是通達無礙的!還有出世間的事情──怎麼樣能得聖道?什麼叫做苦、集、滅、道?什麼叫做十二因緣?什麼叫做六波羅蜜?什麼是《華嚴經》的法門?什麼是般若法門?無量無邊的佛法,觀世音菩薩都通達無礙的。
觀世音菩薩遍一切法都能通達無礙,超過一切凡夫、也超過阿羅漢。而觀世音菩薩已經成佛了,所以也超過一切菩薩,智慧非常的廣大。因此,我們若向他有所求的時候,他會很正確的處理,不會有錯誤。
第四、第五是「悲觀及慈觀」。「悲觀」和「慈觀」,這也是阿羅漢所不能及的。阿羅漢還沒有入無余涅槃的時候,你若向他有所求,他也會幫你忙的;但是,入無余涅槃以後,他就不管了!你有什麼事向他求,他心裏面不分別,所以不管這件事了。爲什麼呢?因爲,雖然他有真觀、清淨觀,但是廣大智慧觀不夠,這是第一個原因。第二、他沒有慈悲心;如果有慈悲心,就不會入無余涅槃,入無余涅槃,就表示他沒有慈悲心了!世間上還有很多的衆生,其中與他有緣的可能也很多,他們都還在流轉生死,受很多的苦啊!但是他不管了,所以不能否認他是小乘。
觀世音菩薩不是!觀世音菩薩有真觀、清淨觀、廣大智慧觀,自利的功德也已經圓滿。那麼,爲什麼不入無余涅槃呢?因爲有悲、有慈。他看見還有很多的衆生在受苦,其中有很多曾經是他的父親、母親,是他的哥哥、弟弟、姐姐、妹妹,這些親愛的人,所以就發了悲心,希望這一切的人都能離苦,所以叫做「悲觀」。
觀世音菩薩希望他們離苦以後,能得涅槃、得大安樂自在,而不是世間的榮華富貴、身體健康。那些都靠不住的,還要得大涅槃才可以,所以這叫做「慈」。
觀世音菩薩因爲成就了這麼多的功德,所以能夠「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,種種諸惡趣,地獄鬼畜生,生老病死苦,以漸悉令滅」,能真實的廣度衆生!
「常願常瞻仰」,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不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的。釋迦牟尼佛贊歎觀世音菩薩具足真觀、清淨觀、廣大智慧觀、悲觀及慈觀,而在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裏,他總是希望衆生常能修學這樣的觀行。
「常願」,不只是暫時的,觀世音菩薩常願衆生這樣修行。「常瞻仰」,觀世音菩薩也是長時期的希望一切衆生尊重這個法門,尊重「真觀清淨觀,廣大智慧觀,悲觀及慈觀」。能夠尊重法,就能這樣學習。
我們平常人善根不深厚、不強,或者有業障,即使靜坐一會兒,心還是很散亂。若要照著經論上的法門去如理作意的修行,修了幾次,也不感覺到有什麼實際的作用,于是就會說:「修這幹什麼?這不也是打妄想嗎?不要修了!」如果是這樣,就不符合觀世音菩薩的想法了,觀世音菩薩願意你尊重這個法門,希望你長時期這樣修行,你就會離苦得樂了。
庚二、智光遍照
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
前面是說觀世音菩薩成就了這樣殊勝的功德,以下是說觀世音菩薩有實際教化衆生的行動。
「無垢清淨光,慧日破諸闇」,真觀、清淨觀、廣大智慧觀是「無垢、清淨光」明的智慧。又因爲有悲觀及慈觀,所以「慧日」——這無垢、清淨的智慧,像太陽似的能「破諸闇」,破除衆生的無明黑闇。觀世音菩薩有辦法開導衆生、教化衆生破除煩惱。
「能伏災風火」,這是說,能夠調伏、消除衆生果報上的苦惱。破諸闇是破煩惱,煩惱是因;災風火——風災、火災,則是一種果報。內心的煩惱如果不消除,果報上的災難是不能除掉的;即使除掉了,也是暫時的,將來還是會有問題,所以,一方面要破諸闇,一方面也破除災風火。但是,凡夫的心情,只要果報上沒有災難就好了,若要他努力破除內心的煩惱,就不容易接受,還有這個問題。
「普明照世間」,觀世音菩薩智慧的光明,普遍地照耀一切世間——不管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世間,人、天、阿修羅的世間,乃至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的世間,觀世音菩薩大慈悲的光明,是沒有界限的普遍照耀、教化一切衆生的。
普門品講記.二十二
己叁、口業普益
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
這一段是說觀世音菩薩的口業;觀世音菩薩以語言說法,普遍的利益一切衆生。
「悲體戒雷震,慈意妙大雲」,前一句是悲,後一句是慈,這慈悲還是意業。因爲觀世音菩薩以語言爲一切衆生開導佛法,語言一定是由意發動,所以不能離開慈悲的。
上一句「悲體」,下一句「慈意」,「體」就是「意」,也就是心,以心爲體。換句話說,悲是觀世音菩薩清淨心裏一種特別的作用,因此,悲體就是悲心。
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教化衆生、爲衆生說法時,先說什麼呢?先說「戒」。戒,就是諸惡莫做。觀世音菩薩說:「你不要做惡事,做惡就要受惡報!」觀世音菩薩這樣講時,就像天上打雷似的震動。相信善惡果報的人,聽了菩薩這樣說,內心驚畏,就不敢做惡了。即使不相信佛法的人,聽了這話,也還是會驚怕的。因爲,他的不相信,並不是真實看到做惡無惡報、做善無善報,所以他若與觀世音菩薩接觸了,菩薩向他說:「做惡有惡報!」那個人一定會驚怖的。可能有的人口頭會說:「我不相信!」其實那句話沒有力量,心裏面還是害怕的。他心裏想:「我不相信善惡果報。但是,也可能有呢!」所以,做惡事的人也會去做善事,原因就在這裏。
有一位名叫蕭瑀的人,他是梁武帝的後代,唐高祖李淵還在位時,蕭瑀的身份地位是很重要的。後來,唐太宗到東北討伐高麗,他叫蕭瑀駐在洛陽、房玄齡在長安,可見唐太宗對蕭瑀也很重視。但是,後來蕭瑀年紀大了,有時候說話就胡塗,唐太宗一不高興,就把他貶了。命令文上說道:「我是不相信佛教的!」但是,說唐太宗不相信佛教嘛,他卻又造了很多的廟。這種聰明人就是兩頭都做,反正不能吃虧,心想:「我現在爲所欲爲,要做什麼就做什麼!如果你說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雖然我做了惡事,那我也做點好事,將來也會有好報。」就是這麼回事,並不是真實的決定不相信因果。而唐叁藏玄奘法師由印度回來,唐太宗見到他以後,思想上有一點轉變,有一點信佛了。
所以,「悲體戒雷震」就是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爲衆生說法的時候,告訴你:「你要持戒,不持戒將來不得了!」這話就像雷似的震動你,使你不得不害怕!而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悲心,叫我們要離苦,不要有苦惱。怎麼樣才能沒有苦惱呢?就是不要做惡。
「慈意妙大雲」,「慈」能與樂;或者用「愛」字來說,觀世音菩薩愛護衆生的心特別地廣大、特別地微妙,就像虛空裏的大雲似的,彌漫虛空,蔭覆大地。對于一切衆生,不管是善、是惡,信佛也好、不信佛也好,觀世音菩薩都是普遍的愛護,所以叫做「慈意妙大雲」。
「妙」,在這裏是表示「好」的意思,觀世音菩薩的愛心是特別好的。或者說觀世音菩薩的愛心是沒有界限的,普遍的愛護一切衆生,他的愛心非常地微妙廣大。不是說你是我的父親、我的母親、我的姐姐……,我就愛你,別的人我不愛,不是這樣的。如果從佛法的正面說,就是無分別的境界,所以是「妙」。
「澍甘露法雨,滅除煩惱焰」,這裏是觀世音菩薩正式爲一切衆生說法。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,爲衆生說出來種種妙法,教衆生改過遷善,能夠覺悟,不要迷惑了。就像虛空裏有大雲,由雲降下雨來,普潤衆生的心,這就是「法雨」。
而「甘露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諸天的一種藥,也就是不死之藥。吃了這種甘露,可以永久長命,永久不死。這譬喻佛教徒修學佛法,能夠得大涅槃的安樂,永久也不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