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太大了!所以,我們可以向觀世音菩薩有所求,他有能力滿我們的願。有能力,也要有這種慈悲心,才能夠滿我們的願。如果沒有慈悲心,即使福聚海無量,也不會幫你、不會管你的。但是,有慈悲心就不同了,衆生有痛苦時,他心裏會不忍,所以要來照顧你!
「是故應頂禮」,由于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功德,所以我們應該禮敬觀世音菩薩、頂禮觀世音菩薩。「頂」,就是頭頂,是我們最重要的地方。我們用頭去接觸觀世音菩薩的足,表示對觀世音菩薩的恭敬到了極點。用恭敬心禮拜觀世音菩薩,能消除我們的罪業;若有所求,觀世音菩薩也會幫忙,所以我們應該頂禮。
這樣,在這頌文上就說了出兩件事:第一、勸我們念觀世音菩薩,不要生疑惑。第二、我們應該多向觀世音菩薩磕頭,這樣能消除業障,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護。
其實,即使不念觀世音菩薩,不向觀世音菩薩磕頭,菩薩都是慈悲的。但是,我們若不念、不磕頭,心很難清淨;心若是不清淨,觀世音菩薩就不容易救護你。所以,爲了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護,就非得這麼做才合適。
甲二、聞品獲益二 乙一、持地歎德
爾時,持地菩薩即從座起,前白佛言:「世尊!若有衆生,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,普門示現神通力者,當知是人功德不少。」
這是持地菩薩贊歎〈普門品〉:「我們能夠聽聞到〈普門品〉這樣的佛法,功德不少!」
「爾時,持地菩薩即從座起」,當釋迦牟尼佛偈頌說到這裏時,持地菩薩就從座位上站起來了。「持地」的「持」字,在佛法裏真是非常重要!尤其是修學佛法的凡夫,更是特別重要!如果,你常能攝持住你的心,令它保持清淨,這是「持」。你栽培善根,也要能攝持住。例如,今天拜佛,明天不拜了,這是不能持;又如背誦《金剛經》,今天背、明天背,背了七天以後不背了,這就是不能持了。所以,這個「持」,能夠攝持住,真是不容易!
這位持地菩薩能保持他身、口、意的功德,像大地一樣。大地是廣大無邊的意思;這位菩薩戒、定、慧的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,所以叫做「地」。
又,大地是一切衆生的依止處;人與所有的動物,都要依止大地才能生存。我們在大地上種蘿蔔,就長出蘿蔔;種蘋果,就長出蘋果;種麥,就長出麥,我們因此而得以生存。菩薩也是這樣,他能教導衆生──你應該修戒,菩薩就爲你說戒的法門;應該修定、修智慧,修六波羅蜜、叁十七道品……,乃至無量無邊的法門,菩薩能隨你的程度,予以適合的教導。所以,菩薩也像大地一樣,能爲衆生做依止。
其次,大地沒有分別心。你愛護大地,它不分別;傷害它,它也不分別。就像菩薩教導一切衆生,你恭敬菩薩,他沒有歡喜;誹謗菩薩,他心裏也沒有不高興,菩薩平等的愛護一切衆生,如大地一樣。
再者,如天上的雲能降雨,而大地都能容受;菩薩也是,佛能說出無量無邊的佛法,菩薩也都能受持不失。
一切草木、一切衆生的行住坐臥,都是依止大地才能存在的。這表示衆生不論修學世間善法、或出世間善法,都要依靠菩薩的慈悲才能成就。衆生本身容易放逸,沒有菩薩的教導,是很難向上的。就像草木與衆生必需依靠大地一樣,我們所學習的這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法,都是由佛菩薩而來的,都是要依靠佛菩薩的。
又,世間的大地能生長很多種類的藥草,治療衆生的病;佛菩薩也能演說無量無邊的法門,滅除衆生的煩惱病。
另外,即使起了很大的風,也不能動搖大地的。這表示菩薩成就的功德如同大地一般,雖然世間上有很多惡人障礙佛法的因緣,也不能影響菩薩的。
再則,即使是師子吼,也不能令大地驚怖。這表示一切外道種種邪知邪見的說法,也不能影響菩薩的思想,所以叫做「持地」。持地菩薩的名義,在《寶雲經》上有這麼多的解釋。
持地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後,就向著世尊說:「若有衆生,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」,假設有人能聽聞此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,也就是聽到前面救七難、解叁毒、滿二求,這些觀世音菩薩能很自在地救護衆生之業。
以我們凡夫的境界來說,凡夫因爲內心有貪、瞋、癡的煩惱,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顧慮,心情不自在;但是,觀世音菩薩沒有一切煩惱,又有廣大的神通道力,做事情很自在、很容易。
「普門示現神通力者」,就是觀世音菩薩遊此娑婆世界,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。「普」字在這地方,作廣大解釋;而「門」,就是無障礙的意思。觀世音菩薩能示現廣大無障礙的神通道力,又能發出這種作用教化衆生。
「當知是人功德不少」,你能夠聽聞「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,普門示現神通力者」,你會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。
譬如年輕人自己知道:我若在學校裏好好讀書,學一技之長,將來就可以在社會上立足,可以發財、做官。于是,畢業後,心情就會很快樂,因爲得到了一件本事。但是,也可能會感覺到社會上有很多苦難,我們沒辦法解決。現在〈普門品〉告訴我們,念觀世音菩薩可以滿願、可以幫我們的忙,因此我們心裏應該要感覺到歡喜!
如果你說:「我有病可以看醫生,有糾紛就找律師,不需要觀世音菩薩!」那也是可以的。但是,律師不能真正解決問題,醫生也不是決定能把病治好,就算是治好了,過幾天又會有病,問題還是沒解決。而你若能真誠地念觀世音菩薩,就能夠徹底的解決問題。如果,你能夠認識到這裏,你會成就很大很大的功德,所以說「當知是人功德不少」!
乙二、時衆獲益
佛說是普門品時,衆中八萬四千衆生,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
前面是持地菩薩贊歎〈普門品〉的功德,這裏是結集者說出與會大衆聽聞〈普門品〉後所獲得的利益。
佛宣說〈普門品〉時,法會大衆裏有八萬四千這麼多的衆生,都發了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「發」,就是建立;在他的分別心裏,建立了一個高尚的志願。「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「阿」是印度話,是「無」的意思;「耨多羅」就是「上」;「叁藐叁菩提」譯爲「正遍知」。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合起來就是「無上正遍知」。「正遍知」分開來講,就是「正知」和「遍知」,或是「正覺」和「遍覺」,可以說就是前面的「真觀清淨觀,廣大智能觀」。
「遍知」,就是廣大智慧觀;世出世間的一切法,普遍地都能覺悟、通達無礙,智慧非常廣大。「正知」,真觀、清淨觀即是正知,就是見到真理了。這兩種知,或說是叁種智慧,是無上的,唯有佛才是究竟圓滿的,再沒有人能超過了,其它的人都還是「有上」。
「無等等」怎麼講呢?前面說真觀就是「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」,一切法的理性,是沒有人能與之平等的,這是「無等」。那麼,誰和它平等呢?當成就佛智慧的時候,就與諸法性平等了,所以叫「無等等」。
「心」者,願也。「我願意成就佛這樣的智慧!」發這樣的願,就叫做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。當然,這是一種很堅定的意願;換句話說,就是「我要成佛」的意思。聽完〈普門品〉,有八萬四千人皆發無等等的無上正遍覺的意願,都感覺到成佛是必要的!若不成佛,而想要得到與諸法性平等的智慧,是辦不到的。這是「聞品獲益」,聽到〈普門品〉,他們得到了這樣的利益。
我們蒙叁寶的加被,檀禅長老、惟嚴法師的慈悲,今天在這裏,學習這一部〈普門品〉圓滿了。在此非常感謝檀禅長老、惟嚴法師的護持、護念,也非常感謝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、各位法友願意撥出時間,陪著我在這裏共同地學習〈普門品〉。
我曾經說過:我是很笨的人,而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是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玅境不能覺悟到那樣的境界,所以,一定會有很多地方說得不圓滿,希望各位大德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,慈悲指教!
(全文完)
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
美國法雲寺禅學院創辦人上玅下境老和尚,東北黑龍江省龍江縣人。生于一九叁○年正月,于公元二○○叁年四月十七日示寂。世壽七秩晉五,僧臘五十七載,戒臘五十六。
入道因緣
師俗姓王,家人虔信佛教,好善布施;而其二叔亦出家,法號覺道。師常至二叔的廟上隨衆作課,故接觸佛教之因緣甚早。
師八歲至十六歲于私塾研習《四書》、《古文觀止》等漢文課程,奠定堅實之中國古文基礎,建立後來研讀漢文佛典的優勢。十六歲後轉讀正規中學,接受英數理化、世界史地等現代課程的熏習。
佛學院參學時期 1946~1956
十八歲,在二叔引導下,就讀吉林市觀音古剎佛學院。是年十二月初八,依止惺如老法師薙發出家,法名妙智,號仁奇。一九四七年農曆叁月,赴長春般若寺戒會,依倓虛老法師受具足戒。其後,戰亂動蕩中,佛學院停辦。一九四八年正月,師展轉赴青島湛山寺佛學院依止倓老學習,心中充滿希望與歡喜,乃發願雲:「願精通叁世佛法,對千部論師說之無愧!」是時,同學中有人亦名妙智,倓老乃爲師更名,以《法華》十妙中第一之「境玅」,取其義而反其字序,師從此即以「玅境」爲名。
一九四九年時局再變,與同學數人南下至香港新界荃灣之華南學佛院就讀研究班,研習《法華文句記》、《摩诃止觀》等,並在倓老指示下,抄錄蕅益大師《法華會義》科,即今流通甚廣之《法華經冠科》。
師于此啓蒙階段以學習天臺教義爲主,又在倓老法師帶領下,開始有靜坐之體驗。
沈潛自修時期 1956~1985
一九五叁年起,師住東林念佛堂,讀蕅益大師《楞伽疏》、永明大師《宗鏡錄》等,既感坐禅功德殊勝,又深生欣願于聖道,乃于一九五六年往大嶼山獨住用功,日誦《摩诃般若》,習《中觀論》、《大智度論》,深入中觀,抉擇真常,旁涉唯識,于大乘叁系頗有融會。
是年,受邀宣說《法華經》,爲對外講經之始。此後十數年間,曾應邀講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