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「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

  前面說修無相因、得無相果;爲什麼佛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呢?實在得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不是決定那樣子的;而是諸法如──這是佛!能見諸法如,就是聖人;初果聖人是見諸法如,初歡喜地的聖人也是見諸法如;這就是後文所說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」所以,「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

  佛告須菩提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
  須菩提回答這個問題之後,法會大衆心想:須菩提尊者說的話,對不對呢?所以佛要印證這句話。

  「佛告須菩提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:就是佛的身相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也是不真實。什麼叫做真實呢?不是由因緣有的、沒有生滅變異的差別,那是真實;若由因緣有的,都有生滅變化,有變化就不真實了。

  前面說佛的身相是因緣有、是畢竟空;現在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:不只是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;世間上的一切相,山河大地等、人的身相、分別心、六道輪回、出世間的賢聖,這一切相都是虛妄的!

  現在說佛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身相,佛滅度的時候,火化了,這可見叁十二相也是虛妄。這劣應身就是爲了度化我們凡夫才示現的,也是因緣有;沒有因緣時,就火化了。

  若是佛爲度化法身菩薩,就會現出勝應身,那是更殊勝的無量功德莊嚴;也就是唯識的經論說「他受用身」。修學成就聖道之後的聖人,把叁界內一切煩惱完全消除了,不再有叁界有漏的臭皮囊,而得到法身,經上稱爲意生身、也叫法性生身,那不是有漏業力所得的身體;八地菩薩以上,能得到這個身體;回小向大的阿羅漢,也能得到;人間的肉眼、天上的天眼都不能見到這法身。而勝應身就是爲功德還沒圓滿的聖人所現,因爲聖人也還要見佛聞法,繼續學習;佛爲度化這些人所現的身體是勝應身,不是我們人間看見的叁十二相、老比丘相了。但是,那個身相也不出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這個道理,怎麼知道呢?譬如說初地的法身菩薩,看見佛的勝應身是這樣,到二地就不同,到叁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乃至, 第十地所見,也不同;若佛與佛相見的時候,才是佛究竟圓滿的境界。因爲所度化的法身菩薩程度不同,所見佛勝應身的身相也是有變化;有變化就是虛妄,就是沒有真實性。

  惟有那也是因緣有的,也是自性空;在自性空上沒有一切的變化,離名言相的不可思議境界,就是佛的法身了。法身是沒有生住異滅的這些境界,所以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。若是學習佛法,能觀一切法無我我所、一切法畢竟空,就能通達一切法都是無相的,見諸法如那也就是見到佛了,而不是以叁十二相來決定他是佛。

  前面發無上菩提心,是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;後來修六波羅蜜也是不住相;由無相的願,無相的因,現在得果成佛時,也是離一切相。這因果是一致的,所以不需要疑惑:看見佛是叁十二相,還是有相嘛,怎麼能說是無相呢?其實還是無相的!

  《佛本行集經》上有個故事:在大海裏有一種沒有角的龍,叫虬龍,牠們也有夫婦關系;雌虬懷孕了,身體不健康,氣色也不正常;雄性虬龍對太太說:「怎麼妳身體不健康呢?氣色也不好呢?」雌虬龍不回答。牠又再問,牠太太說:「說了你也辦不到,不如不要說。」「妳說出來聽聽嘛,看看能不能辦到。」雌虬龍說:「我心裏老歡喜要吃猿猴的心,但是這件事不知能不能辦到?因爲沒吃到,心裏不舒服、憂愁,所以身體不好。」雄性虬龍說:「哎呀!這事很難,猴是在大樹上住,我們在大海裏,怎麼能吃牠的心呢?這不容易呀!」雌虬龍說:「若是吃不到牠的心,我可能就活不去了!」雄虬龍說:「不!不!我們可以想辦法,看看能不能抓到牠。」

  雄虬龍就從海裏來到岸上,看到大樹上有一只猴在吃樹的果。虬龍對猴說了一些美麗的語言;「哎呀!好朋友呀!你怎麼樣呀?有什麼辛苦嗎?」猴說:「我沒有什麼大的辛苦,生活還可以對付。」虬龍說:「你可知道?海那邊的森林有很多甜美的果子,比這裏好得多,你願不願意去呢?」這猴一想:「哎呀!我在這裏有時得到果吃,有時得不到;如果那邊有好的,我也可以去啊!」說:「但是海那麼深廣,我去不了!」虬龍說:「不要緊!你可以騎在我背上,我載你去。」

  猴從樹上下來跳到虬龍的背上,虬龍就馱著牠走,走、走、然後向下沈,猴說:「哎呀!你不是馱我到海的彼岸,怎麼向海裏去呢?」說:「你知道嗎?我太太老想吃你的心,沒吃到,身體不健康,所以我要馱你到海裏去。」這猴心裏想:「哎呀!不吉祥!什麼辦法能解脫這苦難呢?啊!想到了!」說:「你怎麼不早告訴我呢!我的心還在樹上,沒帶來,現在你再馱我回去拿。」虬龍就轉過身來回到岸上;一到岸,這猴用所有的精力跳上去,跑到樹上。虬龍在那裏等老半天,猴也不下來。虬龍說:「好朋友呀!你怎麼不下來呢?快把你的心帶來,我再馱你到海底去。」這個猴不出聲。虬龍又說了一句,猴說:「你還想欺騙我!哪有這種事情呢?我不去了!在這裏雖然生活不太好,可也過得去,我不相信你的話了!」所以這件事沒成功。

  在《佛本行集經》這故事表示什麼呢?佛說:那個猴就是我,虬龍是魔王。魔王在過去很久遠前欺騙過佛,現在佛成道了,魔王不能再欺騙佛!

  但是,我們有時候說:「某某人欺騙我,某某人欺騙我。」若在佛法的道理上說,沒有這回事,任何人不能欺騙你!那麼爲什麼說欺騙呢?是自己欺騙自己!爲什麼呢?因爲智慧不夠,就會自己欺騙自己。人都是自己做一些蠢事,將來受很多的苦,所以不能怨天尤人,而是自己智慧不夠。所以佛法是重視智慧的!

  之前說到漢高祖,他想保護戚夫人的安全,辦不到。漢高祖在中國曆史上,可以說是一個很不得了的大皇帝,但這件事辦不到,做皇帝還有辦不到的事情。因此我說:修福還要修慧,有智慧能保護自己的安全。修慧又修福就好了嗎?不行,還有問題!還應該修慈悲心,這樣子才是安全的!這個人有福、有慧,如果沒有慈悲心,他若做惡,能做出最大的惡事;然後就會到叁惡道受苦!所以修福、修慧,還應該修慈悲,不然的話,自己用智慧造很多罪來傷害自己。

  前輯.正釋經文.七

  丁二、信受門二 戊一、須菩提問

 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」

  前面說無相願、無相的六波羅蜜行、得無相果;這是略說般若的大意是無相的因果。下面說「學習般若的人」,誰能學習這樣的般若呢?

  「章」是一大段的文,「句」是章裏面一句一句的文字,「言說」就是包括了章句。章句是文字,文字也就是言說。我們說話一字一字的,就是文句,這是有聲音的。言說是能诠顯義的,義是言說所诠顯、所顯示的道理。

  須菩提問佛:「頗有衆生」,可能有這樣的衆生,「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」:有因緣聽聞這樣的言說章句,他會思惟言說章句裏的義──就像前面說:發無上菩提心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這是無相的願;修六波羅蜜也是無相;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得一切種智名爲佛,也是無相──對這樣深奧的法門,能相信這是真實不虛嗎?

  實信,不是指一般的信。譬如說我們接觸到白紙黑字這樣文句的《金剛經》,當我們思惟這個義,生了歡喜心,還不能稱之爲實信。若經過聞思修而證悟無我相──無相因果的境界,這時候,才稱爲實信。這是真實的信心,因爲這個信,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,不轉了。

  我們從文字上學習佛法,也會有一點信心,若有聞,而且有多少專精思惟的智慧,就會思惟這無相的道理;但還沒能進入修慧,這時候的信心不牢固,有時候信、有時候也迷迷糊糊,所以不能算是真實的信心。現在說真實信,應該是得無生法忍了。

  「生實信不」:這是問法門這麼樣的深奧,有人能達到實信的程度嗎?須菩提這話的意思:因爲《阿含經》是由無常爲門而入于諸法空,現在是以空爲門,由自性空入于諸法實相;所以感覺到大乘的般若法門是太高深了,和《阿含經》有點差別,可能沒有人相信。

  戊二、佛答叁 己一、標

  佛告須菩提:「莫作是說!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爲實。

  這一段是標,簡略的說出大意、說出相信般若法門的人的相貌。

  佛告須菩提:「莫作是說」:不可以這麼說!就是不同意他認爲沒有人相信的說法。這以下是說有人相信的。是什麼人呢?「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」:佛在世時有人相信,不足爲奇;就是佛入涅槃五百歲以後還是有人相信。佛的應化身是有涅槃這回事,就是舍應歸真;身體火化變成舍利了,這叫滅。若是佛的真身,沒有滅這回事。

  「後五百歲」:在《大毘婆沙論》說,五百年正法過後,第二個五百年得道者就不多。從這句話看,佛滅度後,第一個五百歲是正法住世的時代,第二個五百歲是像法開始;這樣就是指第二個五百歲。

  另外有五個五百歲說法:第一個五百年是「解脫堅固」,得聖道者多。第二個五百年「禅定堅固」,佛教徒若肯努力靜坐,就能得禅定。第叁個五百年是「多聞堅固」,學習佛法的人,有很多通達佛法博學多聞的;多聞還能得到聞所成慧,或者有多少思所成慧,都還屬于智慧的範圍。第四個五百年是「塔寺堅固」,學習佛法的人少了,佛教徒多修廟塔,做福德的事。第五個五百年是「鬥爭堅固」,佛教徒之間不和,糾紛多;我們看看現在佛教,就是這樣子,例如,一部《金剛經》,各法師講得都不同,因爲思想不同,就會有爭論;又例如,對名聞利養也會有紛論。所謂「後五百歲」就是第五個五百年之鬥爭堅固時期;那就是指佛滅後兩千五百年。

  若是從佛教史上看,應該是第二個五百年的說法符合事實。

  又從佛姨母出家的這件事來看。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