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所现的身相。因为佛若不现这样的身相,佛那胜应身的身相即使在面前,我们不能见,说话,我们也听不到,那就不能度化了。所以要现一个我们能看见、也能听见他说话的佛,来教化利益我们。而这样的身相,就是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传上所述:他要来到人间,有父亲、有母亲,也投胎、住胎、出胎,出胎以后逐渐地长大了,也读书,最后弃舍了世间的荣华富贵,到山里修苦行,而后在菩提树下,于色界第四禅的定中修缘起观,而得无上菩提。

  这个地方我因言引言,就是王勃写的一篇传,有这么一句话:「夜睹明星而悟道。」而我们后来的佛教徒也这样说:「夜睹明星得无上菩提。」这句话说得不对!应该是「明星出现的时候,佛得无上菩提!」是表示得无上菩提的时间,不是看见明星而悟道。实在「夜睹明星而悟道」是个错误想法。怎么错误呢?「睹明星」,应该是睁开眼睛看明星的意思。而佛是由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入了第四禅修缘起观得无上菩提;入初禅时前五识──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就都不动了,怎么能够看见明星呢?不合道理嘛!但是一般人还都是这样用。这就看出来:我们汉文佛教,很久就不修止观的这件事。若常常修止观,一定知道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色界四禅、无色界四空定,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这些甚深三昧的事情,而不会说出这种外行话了。

  说「得一切种智,名之为佛」:若成就了一切种智,他就是佛。即使现出乞丐的身相,但是他有一切种智,这个人就是佛。佛有时现出一个老比丘相,或者现出一般人的相,或现一个没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比丘相,但他有一切种智,也还是名之为佛,所以「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」,「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」,佛说的身相就是无相的,在无相里面没有三十二相可得。观察它是因缘有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里没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可得,所以不应该执着身相是佛。

  我再说一件事情。《六祖坛经》提到南岳怀让禅师。怀让禅师年纪很轻(十五岁)就拜天台宗的一位法师出家,以后受了戒,也学过戒;后来他离开了剃度师,到一位嵩山安国师那里学习。而嵩山禅师介绍他到六祖慧能禅师这里来学,到了后,六祖大师问他:「你从什么地方来?」他说:「我从嵩山来。」慧能禅师又问:「什么物?恁么来?」说个白话就是:是什么东西?怎么样从那边来呢?他不能回答。

  用凡夫的想法,按事实说:就是有一个身体,从甲地到乙地,从那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来;或者坐船、或者徒步、或者是坐车来。

  他经过八年的参究以后,和六祖大师说:「现在可以回答这句话。」六祖大师又问:「什么物?恁么来?」怀让禅师回答:「说似一物即不中!」若说是个物,就不对了!

  看那段文,只是简单的说:经过八年的参究,而后就开悟了。怎么参究的没有说。我想:应该是读《金刚经》开悟的,因为六祖听五祖讲《金刚经》,所以他也学习《金刚经》,这是合道理的。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」就是这个道理,从这里开悟的。

  有一回我到日本,有寺庙里的人给我一本临济禅师的传。回来后,认真地读了一遍,这里面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呢?临济禅师是学过教的!是在大法师座下学过经论,然后才到禅师那里学禅。在日本出版的《临济禅师传》说:他学过教!但是在我们汉文的《禅师语录》上没说「学过教」这句话。只说他到禅师那里学,请问三次佛法大意,被黄檗禅师打三次;然后到高安参大愚禅师,那位禅师就这么碰他一下,就开悟了。这地方,令人感觉到很神奇、很奇妙。

  若从日本出版的《临济禅师传》上说,他是学过经论然后再学禅而开悟的。学过经论然后学禅,比较容易开悟,也比较顺理成章。这样说呢?功劳是在「学教」,现在把这段省略了,就类似六祖大师没有读书就能开悟。其实,我们读《六祖坛经》知道,六祖大师是听五祖弘忍禅师讲《金刚经》!听闻依据佛说的经而开悟,这也合道理。但是,后来的禅宗的笔者,多数把学教这事完全省略。不需要学教就能开悟,真是不可思议!

  「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……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」:观察身体是因缘所有、是自性空的;自性空里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;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不可得;色不可得、声香味触法不可得;眼识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识不可得;一切法不可得!这样子「什么物恁么来?」怎么回答?「说似一物即不中!」自性空里面,无色受想行识,身相不可得;所以说似一物就不对了!这个义理就相合。

  但这话不能只用讲的,而要静坐思惟;先修奢摩他的止,或者用数息修止后,再观眼耳鼻舌身意、观察色受想行识,都是缘起有,自性空。这个身体过去也是自性空、未来也是自性空、现在也是自性空──犹如虚空。《法华经》上云:「观诸法性,无有二相,犹如虚空!」佛是善说譬喻者,用虚空来譬喻自性空。

  所以要思惟这个道理,先取虚空相:最好不在城市里,而在一个有高山的寂静处,由高山周围显示出来虚空。先观察虚空相,然后观察身不可得、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犹如虚空。这样观,就是一个悟入的方便,教我们明白的一个历程与经过;这样思惟,慢慢、慢慢地,就得圣道了。

  这样思惟后,再看《六祖坛经》:「什么物?恁么来?」「说似一物即不中!」义就合了,若与佛说的经论相合,那我们可以同意是开悟了!如果自己说自己开悟,而和经论不合,那就是邪知邪见!这事是这样的:自己说自己开悟,那靠不住!除非有阿罗汉以上的圣人印证,那也可以;如果没有,而你也是个生死凡夫,你说「他开悟了!」不可以这样子的。

  在奢摩他里思惟:「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」,佛的身相即非身相,我们凡夫身相亦复如是,凡圣一如,没有差别,都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无有少法可得!就是这样观察。这是学习了《中观论》、学习《大智度论》,从文字上明白道理后,再加上修奢摩他,自己时常的这样观、这样思惟,经行也这样思惟、静坐也思惟,久了,贪瞋痴就受影响,贪的时候就不贪、瞋的时候不瞋、高慢的时候也不高慢、疑惑的时候不疑惑,这一切烦恼都受到影响而不活动了。

  愿意这样观一切法自性空,说如何转女成男?转男成女?没有这回事情!此中无有男、女相可得的。慢慢地就向于圣人的境界,虽然还没有得圣道,但常作如是观,就已经不是凡夫境界了。

  常常这样观,就能到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到初果得无生法忍了。最初父母、哥哥、妹妹反对我出家,我心里不舒服;就算是我没听他们的话出家了,心里还是不舒服!到这个时候,心安下来了:「哎呀!我没有白出家!初出家的时候,我糊胡涂涂的,现在不是啊!」但这是要从闻思修才能得的!

  学习佛法的次第,佛开示的很明白就是闻、思、修。闻是很浅白的,但不闻还不行;闻实在就是学习的意思。学习白纸黑字的经论,对我们凡夫来说,非常重要,若是没有这些经论,我们知道什么?什么也不知道。

  所以有件事要提一提:因为唐宪宗信佛,对于佛的舍利很恭敬供养,潮州刺史韩愈反对这件事,那文章上有一句话,说得很厉害:「人其人,火其书,庐其居!」我感觉若是韩愈做皇帝,佛法完全灭亡了,历史上三武灭佛,还没有韩愈厉害。韩愈的意思:「庐其居」是把寺庙给一般人来住,「火其书」是把经书统统都烧光,「人其人」就是不杀,还给你做人。若把佛经完全烧光,就完了,佛法就不能传到现在了。三武灭佛,幸而不烧佛书,书存在我们就还可以学习,佛法也能继续住世;如果完全烧毁,佛法就不能存在了。所以书是很重要的!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佛法,这只是闻慧,是很起码的一种智慧,但是非常重要!一切一切的功德,非要从白纸黑字的经论学习才行的。

  「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」,若说三十二相就是佛,但是观三十二相自性空时,佛就不可得了;没有三十二相可得了,那么是没有佛吗?你能这么说吗?

  佛在世时,有一次到忉利天,为母说法三个月,也就是在那里说法度化天人。大神通、大智慧的佛,初到天上的时候,用了点神通,人间的人都不知道佛在哪里?连目犍连尊者入定,用天眼通来看,也看不见佛在哪里?

  比丘也好、在家居士也好,大家不知道佛在哪里,心里都想念佛,来问阿难尊者,阿难尊者不知道,就来问目犍连尊者。尊者说:我也不知道。等到佛要回人间之前,把这个神通收回,这时候目犍连尊者入定,就知道佛在忉利天,因此就到天上拜见佛;佛说:「我七天以后,由曲女城三道宝阶处,回来人间。」

  人间的比丘知道佛这一天要回来了,大家都集会在那里欢迎佛。按僧伦,应该是依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这样子的次第见佛。但是莲华色阿罗汉比丘尼,她想先见到佛,就变现成转轮圣王的大威德境界,连比丘也让他,让他一路跑到前面先见佛。见佛的时候,她现出本来面目拜佛。佛说:「不是妳先见佛,是须菩提先见佛!」

  而须菩提并没有来,这时候他在灵鹫山思惟:「今天大众去欢迎佛,但是佛说:『见缘起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!』所以,我应该见法!」于是他就观一切法无常、从这里悟入诸法毕竟空!《金刚经》上: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」,诸法如就是佛!因此他就在这里由无常为门,悟入诸法如的境界。所以佛说:「不是妳先见佛,是须菩提先见佛。」

  因为以前有过这种经验,现在佛问须菩提: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须菩提说: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当然阿罗汉有这种智慧明白:不是以身相而为佛的,佛是成就了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等无漏的功德,而以智能为主能够见到诸法如,与诸法如相应,是名为佛。也就是大乘佛法说:得一切种智名为佛的意思。所以说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