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险了!所以他想把太子的位子撤销,要封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。但是这件事没做成功,刘邦就死了。刘邦死后,吕后杀了赵王如意,再把戚夫人的眼睛弄盲,耳朵、鼻子、两只手、两只腿都割掉,放在盐缸里腌起来;然后叫儿子惠帝来看,惠帝一看,受到惊吓就有病,不久也死掉了。那么吕后做了皇帝掌权十年。
这件事我想:戚夫人也可能以前买花供佛,在庙里面修过这种功德,所以是有福报的人,相貌一定也是特别的庄严,不然汉高祖不会欢喜她;但是她连自己的安全都保不住,这可以知道戚夫人的智慧不够。
修忍辱波罗蜜是包含智慧的,修福也要修慧才圆满,所以不可以只修福而不修慧。只修福而不修慧,虽然将来福报很大,但是遇见困难的时候,就没有办法解脱苦难。所以买花供佛虽也很好,但忍辱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也要修,要有智慧,功德才圆满。修忍辱波罗蜜,就是用智慧化解烦恼,无论什么境界心不动!自然就能不动心吗?不是的!要有智慧才可以。修忍辱波罗蜜还有一个好处──有朋友!常常发脾气的人,朋友都会远离你而去;常常容忍,不要随便发脾气得罪人,朋友会很多。若能够有智慧教导朋友,大家学习佛法增长智慧,将来会和很多很多大智慧人做朋友。所以忍辱波罗蜜有很多很多的好处,要修忍辱波罗蜜。
精进,就是这个功德有始有终做圆满,第二样功德也是有始有终地圆满,一直不断的做功德。将来得果时,就一个福报、一个福报,无穷无尽的接续下去。另外,精进的人多数能做领导人,所以精进波罗蜜也是很重要!
禅波罗蜜:修禅波罗蜜的人,将来得的生命不可破坏。我们现在的生命是很容易破坏的,用小小的刀一刺,就能把它结束,还不如一棵大树的坚固,这就是我们以前栽培的不是太好。
般若波罗蜜,更是不得了!般若波罗蜜将来的功德是什么呢?在大智慧人中得自在!前五波罗蜜如盲,般若波罗蜜如导,领导前五波罗蜜到无上菩提,般若波罗蜜是更重要了。
现在这位菩萨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,不是为自己的利益,而修学六波罗蜜,所以不贪着果报。不贪着归不贪着,功德还是有的,若贪着反倒不清净,使令功德受到影响。所以说「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」,应该这样子!
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
如果认为:我是菩萨、我能够布施,有众生接受我的布施,解除了困难──这都是有的,我有如是因,将来有如是果。现在说:我也不可得了、众生也不可得了、财物也是不可得──修无相、三轮体空的布施──都是空了,那将来是不是不得果报呢?下面解释这个疑惑。
「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」:若是三轮体空的布施,功德非常的大,什么原因呢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所得到的福德不是用思量心能知道的;如果能三轮体空这样布施,止观的力量虽然还没能达到圣境、没得无生法忍,可是能修这样的止观行布施,就可以得欲界人天的福报,若是已经得圣道,那就更不可思议。
通常说「有福德」这件事,我们一般的意会:富贵的人就是有福德,不富贵的平常人,就是没有福德。但是其中有一样应该注意:心情自在没有压力,这就是福报、这就是福德!外在生活所需的衣食住,可能如意,也可能不如意,但内心是清净自在安乐,那也是大福报境界。那么这是谁呢?圣人是这样子。
如果能修无相布施,达到圣境的时候,不管所受用的衣食住是怎么样的情形,内心是清净自在,不是世间富贵荣华的人所能及。世间上荣华富贵的人,可能衣食住比一般人好,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,其实不一定,他心里可能很苦恼。譬如为国家的事情很辛苦,有时候人事摆不平,心里面也不见得快乐;另外家里的事情更难处理,所以不见得真实的安乐住。若是能修学圣道,达到圣境的时候,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自在的,所以他的福德不可思量。若是这位菩萨得无生法忍──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,入圣境的时候,他可以做国王,这不同于凡夫做国王,他那大自在的境界,也是「其福德不可思量」。
所以「佛法」被称为宝的道理就在这里:因为它能令你安乐自在!即使在世间上做一般人、或者做富贵的人,都是安乐自在,和凡夫完全是不一样的。所以我们现在放弃世间的一切,专心的修学佛法是值得的!因为将来会有很好的成就!不应该为了一件事就被系缚住,而不能出家修行!
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!」
下面用譬喻来表示福德的广大不可思量。
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可思量不」:你的心里面怎么想?东方的虚空有多大?有几高?你能想的上来吗?「不也,世尊」:是不可思量的。
「须菩提!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维、上、下虚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!」
一方的虚空都不可思量,不可思惟的,十方的虚空更是不可思量了。
「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!
「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」:佛告诉须菩提,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努力的修我空观、法空观,有了成就,而能够修布施波罗蜜,心无所住,他所得的福德也像虚空似的,广大无边际,是不可思量的。
「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」:这是结束这段文,是劝谏的意思。应该如佛所教导的修三轮体空的布施,不要有所执着,就成功了!
前辑.正释经文.六
庚三、得无相果
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
佛告须菩提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;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
前面第一段是发无上菩提心的愿,第二段是不住相修六波罗蜜的行,愿和行都是属于因,现在这一段是得果。愿与行都是与般若相应的,是无所得愿、无所得行,现在所得的也是无所得果;也就是无相因,得无相果。
因为须菩提的疑问是:所看见的佛是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乃至到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见到佛无量的相好庄严,发恭敬心供养,怎么能说是不住相呢?所以佛就把这个疑问提出来。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」:须菩提是大阿罗汉,不是一般的凡夫,佛这样问他:在你的心意是怎么样呢?可以以看见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的身相,那就是见佛吗?
我们初开始信佛的人,不管是在家、出家的佛教徒,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:就是看见三十二相的人就认为是佛。这句话不能说完全对、也不能说完全不对,但在凡夫与圣人是有差别的。
有一部论上说到一件事:有一位优婆塞,有一天在一个地方看见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放大光明的人,还带领很多的比丘。而这一位相好光明的人对他说了很多的法,但是这位优婆塞说:「你不是佛!」这位现出佛相好光明的人,对他说:「怎么知道我不是佛呢?」「因为你说的都是邪知邪见!所以你不是佛!」
哎呀!我看见了这段文,心里面很感动!如果是我们看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境界,我们敢说:「你不是佛!」这句话吗?可能没有说话就磕头了,他说什么都是对的。但这位优婆塞不是这样,他是在家居士,还不是出家人。
当这位居士说完这句话,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人,就现出原形来了──是魔王(魔王有这种神通能现出佛的相好光明)。他就赞叹释迦牟尼佛的伟大!说:「连一个五戒居士都知道我不是佛,何况出家的佛弟子呢!」这可见那个时代佛法的程度是怎么样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说,怎么叫做佛呢?佛自己回答:得一切种智,名之为佛!佛没有说: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叫做佛。
所以我想:佛教徒学习佛法,还是要多读佛经,多读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佛经,这样比较好!当然,初开始读还不懂,那就得要找参考书──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如龙树菩萨、无著菩萨、天亲菩萨这些人的著作,是可信的;在中国各宗派中:天台宗、华严宗、三论宗和法相宗,这些有名大德的著作都是可信。其它人的著作,也不是说决定不对,可以参考。读久了,程度提高,就可以直接读佛经,这样子,能得正知正见。如果不读佛经,也不读这些有名大德的著述,而去读一个无名氏的著作,当然也可能是很好,但是不决定。应该注意这件事!
释迦牟尼佛这句「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当然是问须菩提。但这里面也可能包括佛法住世,久了以后会有偏差,有些佛教徒对佛法的认识太肤浅,而有种种的问题;所以佛问:看见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这就是见佛吗?可以想一想。
我们常常读《金刚经》,可能这些文都背下来了,但是真见到了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可能还认为他是佛。那是为什么呢?因为只是读文,并没有深深地思惟里边的义;这就是我们学习佛法,停留在「闻」的阶段,没能够进一步地思惟。读文也是很重要,文是什么作用呢?文是表达义的。如果只是读文而不思惟里边的义,虽然也有功德,但就是初一步的,不能得到甚深利益。应该思惟这件事!当然这话说来容易,实行起来也有种种的问题,但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除,不然,老是停留在初一步。
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」:须菩提回答说:不是的,不能说见到三十二相,那就是见佛,这样是不对的。「何以故」:这是须菩提尊者,自己加以解释。什么原因看见佛的身相,而不能执着那就是佛呢?「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」:因为佛曾说他多少劫以来做种种的功德,由那样的功德因缘,才得到这样无量相好光明的果报,而这个身相「即非身相」,因为是因缘生法,所以就是自性空;在自性空上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可得,所以即非身相。
或者可以解释:如来所说的身相,是指佛应化身的身相,不是佛真实法身的境界。这样说,就应该包括劣应身和胜应身。劣应身就是佛陀大慈悲,为了度化我们这些生死凡夫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