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护众生;不能只发愿而不行,还要有实际的行动去救护众生的。应该怎么样救护众生呢?就是修行六波罗蜜,第一个就是布施波罗蜜,怎么样做法呢?

  「复次,须菩提」:佛又招呼须菩提。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」: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了,他修行布施的时候,「无所住」就是无所执着,应该心不执着修行布施。用无执着来降伏有执着的心,这样回答降伏其心。

  「执着」这件事,没有修行的人,由思想活动表现出来显著的相貌──不是贪就是瞋,再不然就是愚痴。而执着是微细的烦恼,就是在显著烦恼的后边最微细的烦恼。如果不常修止观,就不能察觉微细的烦恼,动了贪心、动了瞋心,才知道有烦恼;实在在贪瞋之前还有个「执着」的烦恼,我们不觉知。现在佛告诉我们:把那个微细的烦恼调伏、消灭了,自然也没有贪瞋痴。

  如果说我们只是把贪、瞋的烦恼除掉了,这只是暂时的,因为那微细的烦恼还在,总有一天还是要贪、还是要瞋。若把微细的烦恼消灭了,就永久不会有贪瞋的问题,所以断烦恼应该要断微细的烦恼。所以佛说: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」──佛说法就是能说到重要的部分!只是说「不要贪、不要瞋。」这是无效的。

  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」:「法」就是这些色声香味触法,也就是一般因缘所生的虚妄境界;「住」是爱着、执着的意思;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应该心不要对法有所执着、不执着修行布施的这件事,而修行布施来救护众生。

  我曾经说过烦恼粗、细的问题。譬如说我欢喜吃饺子,当别人说:「这饺子包得好,馅调得好、皮也(手+干)得好,或者是蒸饺,或者是煮饺……」就这么谈着,我就流口水了;但是我自己反省,并不是明显的想吃饺子。从这里就看出来:执着心很微细。若明显的想吃饺子,贪心就已经出来了,在贪心之前,实在还有微细的贪心,这个执着就是微细的贪心。又譬如别人若是毁谤我,虽然我不是明显的愤怒,但是心里有一点不高兴──明白地说,这就是我们平常不觉知的微细烦恼。

  现在说「无所住」就是不要有微细的执着。怎么样办法呢?就是要观一切法空。观一切法空时,这微细的烦恼就不存在了。当然,如果没得禅定时,观一切法空,思惟这个身体是空的、思惟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空的,照样还是起烦恼。若是得了禅定,在禅定里面思惟一切法空,那就容易有作用,这个力量强大起来,能断烦恼,就成为圣人了。

  修行这件事──我们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观一切法空,也是要依据经论上说的修行次第,认真地修行才能成就!一天就念一遍楞严咒、念一遍大悲咒、十小咒,念几十年也不行;若像蕅益大师他连续念十万遍大悲咒,那就不同了。不管修什么法门,像蜻蜓点水那样子是不行的,而是要用全部的时间、精神,才可能有成就的。只是上早晚殿,这样子想有成就啊?善根也能栽培多少,但是想现在有成就,不行的。譬如我们就是这么读读《金刚经》「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舍卫国……。」这样读一遍也有功德,但是想得圣道是不行的。这道理是一样的,非要深入的学习,前方便也要注意,然后用功的修行,才有希望成就。

  「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」,主要还是说行布施应该不要执着;这是总说。

  「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」,就是把前面的内容详细的说出来;这是别说。假设我们买了面包布施给饥饿的人,面包就是色声香味触法;或者买一栋房子、造医院,救护众生、为众生治病,这也是色声香味触法。做这些善事时,对这些法都要不执着。怎么不执着呢?「不住」!也就是要观一切法空。观察色声香味触法,都是因缘有、毕竟空;当然还要修禅定,修奢摩他的止,然后修毘钵舍那的观:观色声香味触法是无常、是无我、是毕竟空的。这样观,经过一段时间,然后才能调伏烦恼。

  天台智者大师说:从空出假的菩萨有三个阶段,可以度化众生。

  第一个阶段,就是内凡位,止观有力量使令烦恼不生起,这时候可以行菩萨道。行菩萨道时,能运用智慧,而不会用贪瞋痴处理事情。为什么呢?因为止观把贪瞋痴调伏了,所以不用贪瞋痴做事情。现在的佛教徒,着急的就要行菩萨道,也是好。

  第二个阶段,指得无生法忍,就是入圣道的时候。由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进入到初欢喜地,断了分别我执,也断了很多烦恼,这时候的止观更有力量,是圣人行菩萨道了,不是凡夫。

  第三个阶段,八地菩萨。如《普门品》说的:在十方世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;乃至水灾、火灾、刀兵劫难,念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都能救护。到第八地菩萨就有这种力量,这时候从空出假,发大悲心,广度众生。

  如果不是在这三个阶段,而是在外凡位,烦恼还随时活动,想行菩萨道很困难很困难的;因为贪瞋痴还会活动,处理事情不能完全用般若的智慧,而用贪瞋痴处理事情,这样难免大家会冲突,这菩萨道就变质,就不是菩萨道了,所以佛法就逐渐地衰微下去了。

  现在这里说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」,是要经过一个时期的修四念处,最低限度要能调伏烦恼,到那时候才能做到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的。

  在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》中,天亲菩萨解释这地方时,比较详细:

  布施,第一要「不着自身」,对自己的生命爱着心轻,才肯布施。不然,「这些都是滋养我生命的东西,若布施了,对我的生命有影响,我不能布施!」这样爱着自身,布施波罗蜜就不能做了,所以非要修无我观才可以。

  第二「不着报恩」,我布施是无条件的利益你,对于你的生命有所滋养,令你有智慧、生活安乐一点、能学习佛法、能得圣道。完全是无条件的利益对方,并不希望对方回报于我;这样子才叫做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。

  第三「不着果报」,布施的时候,没有希望将来得大富贵的想法。如果是「希望你回报、希望我将来得富贵」,那不是利益对方,是利益自己;这样的心情不是大悲心的行动,那是一般的善法,而不是菩萨道了。

  所以若能不住、不执着上述三项,纯是用大悲心和般若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,而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,这是菩萨道。不住,就是有般若的智慧力量,也就是所谓三轮体空的意思。三轮体空是什么呢?菩萨是布施者,众生是接受菩萨布施的,中间还有个财物,观察这三方面都是毕竟空的。

  菩萨是布施者,还有受布施者,观察这两方面毕竟空,是我空;观察财物也是毕竟空,这就是法空。我空、法空是二空,从三方面说就是三轮体空。这样子能符合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」,也符合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」,那么这才是菩萨道。

  前面发无上菩提心那一科,只说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──我空,还没有提到法空,这里提到我空、也提到法空,这是第一点不同。前面那段文只是发无上菩提愿,而这里有无上菩提愿又有菩萨道,有愿、有行,是第二点不同。所以,这时候能有这种力量「降伏其心」。

  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

  这是结束前面这一段。

  「菩萨应如是布施」:菩萨应该用般若的智慧与慈悲心和合,这样子布施利益众生。「不住于相」:不要爱着一切法,不执着一切法有真实性,不执着有我,也不执着有法,观一切法空,令心无所住;这样的布施,就是菩萨道了。

 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:就是六波罗蜜中,这里只说到布施、般若(不住是般若波罗蜜),布施与般若波罗蜜和合;没有说戒波罗蜜、忍波罗蜜、精进波罗蜜、禅波罗蜜。为什么没有讲呢?天亲菩萨解释:布施波罗蜜能包括六波罗蜜在内。

  布施波罗蜜有三种:

  第一、财布施:布施钱财,救护众生的苦难,这是财布施。这就是六波罗蜜里面,第一布施波罗蜜。

  第二、无畏的布施:你和我来往,心里面感觉到安全,没有恐怖,那就是无畏的布施。这是什么呢?就是这个人一定有戒波罗蜜、忍辱波罗蜜。这个人受了戒──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或者受持出家人的戒是更多了;和持戒的人来往时,会感觉到安全,因为他不会随便伤害人。忍辱波罗蜜,就是被别人伤害,心里不动,也不会报复;若能这样做,对方心安,也是属于无恐怖的布施。所以,无畏的布施包括戒波罗蜜和忍波罗蜜在内。

  第三、法布施:就是佛法的布施。佛法的布施就包括精进波罗蜜、禅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。布施佛法的时候,不怕辛苦,就是精进波罗蜜。要有禅定才有他心通乃至五种神通,这样子能观察众生的根性:「他有没有什么业障?他有什么样的善根?什么样的法才合适?」这都是由禅波罗蜜产生出来的,所以要有禅波罗蜜才能法布施。所以佛教徒:「我学习了多少佛法,我可以讲经了!」其实在法布施这方面还不及格的,要有禅波罗蜜才能法布施。最后,般若波罗蜜那正是法布施,有般若波罗蜜,才能法布施。所以一定要修奢摩他、也要修毘钵舍那,达到圣道的时候──得禅定而有神通的圣人,才可以修布施波罗蜜。

  这也可以看出来,并不是学一学,我会讲了,就可以法布施。当然,这样是说得太高了,但事实上就是这么回事情!

  「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」,应该这样子去度化众生,弘扬佛法的。

  前面说不求果报的布施,但是另一方面,布施波罗蜜,将来能得大富的果报;戒波罗蜜能得尊贵身,将来在人间、天上得到的身体很高贵,持戒就是有这种功德;忍波罗蜜能得三十二相、能令人庄严。

  买花供佛,也能使令相貌庄严,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,但是也有问题。有什么问题?我们说汉高祖的戚夫人。汉高祖最后身体不太好,他知道自己可能不久人世,就想到戚夫人的安全。因为吕后的儿子惠帝,已经被封为太子,要继承王位。汉高祖刘邦想:儿子做皇帝,母亲当然是有权力了,那么戚夫人就危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