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在未来叫做寿者相。这是分三世,合起来就是「我」。

  若菩萨有我相,即非菩萨,那就是指一般的凡夫,不是佛教徒。菩萨发无上菩提心,是一个很伟大的佛教徒,加上有「无我论」的思想,能通达无我义,有般若的智慧,这样才是菩萨!如果执着有我,那就是凡夫的烦恼,这无明的烦恼是一个染污的境界;若能够通达无我而能够深入地学习,成就无我的智慧,那就是圣人了。所以,有我论是凡夫境界,无我论是佛法、是圣人的境界。佛教徒相信了佛法,处于凡圣之间;因为相信佛说无我的道理,我们学习无我,逐渐地、逐渐地就是超越了凡夫的境界,到圣人的世界去了。

  这位菩萨度化众生的时候,观察一切众生都是无我的──实无众生可度,就是没有我可度!众生也只是现前的色受想行识,色受想行识一定是要败坏的,没有「我」可得!是这样子度化众生!什么叫做度众生?众生怎么样接受佛法的度化?从这样的道理来说:就是能通达无我义,就是接受佛法的教化了。

  说修四念处: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「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」是助道──帮助我们得圣道;「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」是正式入于圣道的法门。因为这个身体是臭秽的,但我们认为是清净的,在这认为是清净上起种种的贪爱心;贪爱心重,修无我观就困难,会有障碍的。所以佛告诉我们,修不净观来对治欲,欲心微薄了就没有障碍修行的力量,这时候修无我观就容易成就,所以是助道。正式修学圣道,就是修无我观。

  无我观分两种:我空观和法空观。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是修人无我。若执着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,名为我执;破除这个我执,叫做我空观。

  不修无我观的人,听见这样的话,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。就算接受了:「修无我观,那有什么了不起呢?」也不感觉到有什么微妙。但是,若能够常常修无我观,微妙就在那里出来了。道理在那里呢?若是执着有我,就会对自己有爱,对别人就不那么爱,所以很难有慈悲心。若一般不侵犯我的利益关系,还可能去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,如果侵犯我的权利时,那可能会要除掉对方,保护自己。所以佛陀说:要能无我!佛陀的意思:根本不承认色受想行识里有「我」,所以说无我!

  众生执着有我有什么不好呢?因为不能断灭私心,就会有贪心,有贪就有瞋,而这都是从愚痴来的,所以有贪瞋痴的烦恼。有贪瞋痴的烦恼,能做善业也能做恶业;可能由贪心、可能是瞋心、也可能由愚痴心做善业;也可能由贪、瞋、愚痴心做恶业。不管是善、是恶都是流转生死的动力,或者因恶业有生死,或者因善业有生死,都是流转生死的苦恼事情。

  若能修无我观就不同了,他会观察:「没有自己可爱护!」所以不伤害别人。常常修无我观时,若别人骂你一句,你想:「这是骂谁呢?骂我?没有我可骂嘛!」这样想,就不会有瞋心;若是有我,有人侮辱你,就愤怒了。这还是很粗显的事情,若能观察到微细的境界时,就接近圣境了。所以修无我观,在小乘佛教非常重要,而大乘佛教也重视这一点。在《中观论》上说:修一切法空观是重要,修无我观也是重要的。如果我们不修无我观,只观一切法空,还容易保留「我」;一切法空,但「我」是不空的。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。

  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这句话,可以约圣人讲,圣人的心是不与万法为伴侣的。但是若说「我」不与万法为伴侣,那就是凡夫境界了;我是单独存在,常恒住不变易,但是一切法都是空的,那么「我」就不与万法为伴侣。

  佛法中说我执分两种:一种是分别我执,一种是俱生我执。分别我执是指心的分别,也就是学习来的。老师告诉我:「这个身体里有个我。」我恭敬的信受如是法,所以就会认为:「身体里面有个我!色受想行识是老病死,终究要坏的,但这个我是常住不变的!」而欢喜这种思想,这是分别我执。由老师这样说,自己也这样相信、接受。或者没有老师,因为人的第六意识善于思惟,也会思惟到:有个我──平常说「我」,这是一句话,是个名字,名字里面应该有所表达的体性,这里面有我,应该有我的体性!说「这个房子」是名字,房子表示一种物,有物才有名,名义着实。所以,可能由自己的思惟而来,也可能是由老师教导;这样的我执,叫分别我执。

  第二种是俱生我执,不需要分别,不需要老师教导,也不是读书学习来的,是在无分别中就执着有我。这样说,假使没有分别我执,决定还是有俱生我执。不修我空观,我执还继续在那里;若只观一切法空,没修我空观,我执也还在,而说「不与一切法为伴侣」,那就可能会形成这样的思想:「我是真常不变的,其余一切法都是空的。」若回头认真学习佛法,佛法是无我论,那么你是有我论,又自称是佛教徒,对不对呢?是有问题的!

  现在因为是在禅七里面修观,三三昧与修观有关系,就是空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愿三昧。有小乘的三三昧,有大乘的三三昧;若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那就是小乘的三三昧。不过,唯识宗对于大乘的三三昧和小乘的三三昧,说法也有不一样;现在不解释那么多。

  「空三昧」,三昧是定,在禅定里面思惟:我不可得!这叫空三昧。我不可得,但还有色受想行识、有眼耳鼻舌身意、有色声香味触法,眼识乃至意识还都是有的;这一切法都有,只是没有我,这叫空三昧。「无相三昧」,指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,眼耳鼻舌身意等十八界一切法都是空的,这叫做无相三昧。先是我不可得,而后一切法不可得,这就是我空、法空;在我也不可得、一切法也不可得的境界里,然后心里面远离一切分别,叫「无愿三昧」。

  静坐的时候,修奢摩他以后,不妨作如是观。如果是得了定,在定里面作如是观,那就是三三昧了。这样讲三三昧,我们才明白「不与万法为伴侣」──无相三昧就是不与万法为伴侣!空三昧是我空,先修我空,然后修一切法空,这样子就没有我执的过失。如果不修我空,只是观一切法空,那这人有可能不是佛教徒,因为「我」还在。

 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从始至终都是无我论,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,相信、受持读诵《金刚经》的人非常多,但是对于无我论和有我论,恐怕未必有认识。为什么受持读诵这无我论的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反而对无我论迷迷糊糊的呢?不但是没有认真学习佛法的人,对于这个道理模糊;就是在佛学院里学过多少年,还是不知怎么回事!为什么这样呢?我的看法就是:从这里看出中国佛教很衰微了!

  我想再多说几句:出家人或者是在家的佛教徒,愿意弘扬佛法是非常的殊胜!一个人做不到,就组织一个团体──出家人可以组成一个团体,在家居士也可以组一个团体,也有出家的法师、在家居士合起来组成一个佛教团体的──最初可能还不错,过一个时期就冲突、不和了。原因在什么地方呢?就是在「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根本的原因就是有「我」,有我相就不容易和。若「无我」就容易和,因为他不会只为自己着想,而是为团体的利益着想,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着想。为什么不为「我」着想?因为无我!

  佛教徒修四念处成功,小乘佛教就是初果须陀洹,在大乘佛法就是初欢喜地,这是圣人。他信受这样的理论,而且认真这样修行,成就圣道,因为有「无我的智慧」,他不怕死,因为他感觉没有我可死,没有生死的这件事。初果圣人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,也是需要衣食住这些维护生命存在的资粮,但是他能全部的布施给别人,自己死了没关系,他不在乎。为什么他能这样呢?就是修无我的关系,所以能做到这一点。

  南传佛教的小乘佛教学者,若是能认真的阅读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这样的大乘佛教的佛法,他也能接受,因为这也是说无我论,与小乘佛教没有冲突。再进一步说,所有的大乘佛法和南传佛教是一致,不冲突的,而且是更殊胜。所以大乘佛教学者,不需要弃舍大乘,回向小乘,若是这样子,你就是没有智慧。因为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更圆满,大乘佛法是提倡大悲心广度众生,这件事不对吗?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不同的一点,就是大乘佛法提倡大悲心,不要做自了汉。其实,自了汉也是了不起,好过连自了汉都不是,那就是不及格了;但如果能发大悲心广度众生,是更了不起!

  所以从事实与理论上看,我们应该学习无我论,不要学习有我论;学习有我论会有很多烦恼、问题。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就不是菩萨了,那变成什么?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。

  以上:广大心、第一心、常心、不颠倒心一共四种,前三种合而为一就是慈悲心,后一不颠倒心就是般若;大慈悲心和般若的智慧统合起来,名之为发无上菩提心,也就是安住于大乘佛法里了。

  前辑.正释经文.五

  庚二、修无相行

  复次,须菩提!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,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!」「须菩提!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维、上、下虚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!」「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!

  这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」以下,就是回答「云何降伏其心」。

  前面广大心、第一心、常心、不颠倒心,这是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愿。现在「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」,指修行六波罗蜜,是行──由愿而行,发无上菩提心以后,由于菩提心的推动,行菩萨道救护众生,所以是行。后面「须菩提,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」那一段是果。这三段文就是愿、行、果,愿行果,实在也就是金刚般若!

  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,而能够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;无我,所以能大慈悲救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