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未來叫做壽者相。這是分叁世,合起來就是「我」。
若菩薩有我相,即非菩薩,那就是指一般的凡夫,不是佛教徒。菩薩發無上菩提心,是一個很偉大的佛教徒,加上有「無我論」的思想,能通達無我義,有般若的智慧,這樣才是菩薩!如果執著有我,那就是凡夫的煩惱,這無明的煩惱是一個染汙的境界;若能夠通達無我而能夠深入地學習,成就無我的智慧,那就是聖人了。所以,有我論是凡夫境界,無我論是佛法、是聖人的境界。佛教徒相信了佛法,處于凡聖之間;因爲相信佛說無我的道理,我們學習無我,逐漸地、逐漸地就是超越了凡夫的境界,到聖人的世界去了。
這位菩薩度化衆生的時候,觀察一切衆生都是無我的──實無衆生可度,就是沒有我可度!衆生也只是現前的色受想行識,色受想行識一定是要敗壞的,沒有「我」可得!是這樣子度化衆生!什麼叫做度衆生?衆生怎麼樣接受佛法的度化?從這樣的道理來說:就是能通達無我義,就是接受佛法的教化了。
說修四念處: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」是助道──幫助我們得聖道;「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是正式入于聖道的法門。因爲這個身體是臭穢的,但我們認爲是清淨的,在這認爲是清淨上起種種的貪愛心;貪愛心重,修無我觀就困難,會有障礙的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修不淨觀來對治欲,欲心微薄了就沒有障礙修行的力量,這時候修無我觀就容易成就,所以是助道。正式修學聖道,就是修無我觀。
無我觀分兩種:我空觀和法空觀。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是修人無我。若執著在色受想行識裏面有常恒住不變易的我,名爲我執;破除這個我執,叫做我空觀。
不修無我觀的人,聽見這樣的話,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。就算接受了:「修無我觀,那有什麼了不起呢?」也不感覺到有什麼微妙。但是,若能夠常常修無我觀,微妙就在那裏出來了。道理在那裏呢?若是執著有我,就會對自己有愛,對別人就不那麼愛,所以很難有慈悲心。若一般不侵犯我的利益關系,還可能去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,如果侵犯我的權利時,那可能會要除掉對方,保護自己。所以佛陀說:要能無我!佛陀的意思:根本不承認色受想行識裏有「我」,所以說無我!
衆生執著有我有什麼不好呢?因爲不能斷滅私心,就會有貪心,有貪就有瞋,而這都是從愚癡來的,所以有貪瞋癡的煩惱。有貪瞋癡的煩惱,能做善業也能做惡業;可能由貪心、可能是瞋心、也可能由愚癡心做善業;也可能由貪、瞋、愚癡心做惡業。不管是善、是惡都是流轉生死的動力,或者因惡業有生死,或者因善業有生死,都是流轉生死的苦惱事情。
若能修無我觀就不同了,他會觀察:「沒有自己可愛護!」所以不傷害別人。常常修無我觀時,若別人罵你一句,你想:「這是罵誰呢?罵我?沒有我可罵嘛!」這樣想,就不會有瞋心;若是有我,有人侮辱你,就憤怒了。這還是很粗顯的事情,若能觀察到微細的境界時,就接近聖境了。所以修無我觀,在小乘佛教非常重要,而大乘佛教也重視這一點。在《中觀論》上說:修一切法空觀是重要,修無我觀也是重要的。如果我們不修無我觀,只觀一切法空,還容易保留「我」;一切法空,但「我」是不空的。可能會有這樣的事情。
「不與萬法爲伴侶」這句話,可以約聖人講,聖人的心是不與萬法爲伴侶的。但是若說「我」不與萬法爲伴侶,那就是凡夫境界了;我是單獨存在,常恒住不變易,但是一切法都是空的,那麼「我」就不與萬法爲伴侶。
佛法中說我執分兩種:一種是分別我執,一種是俱生我執。分別我執是指心的分別,也就是學習來的。老師告訴我:「這個身體裏有個我。」我恭敬的信受如是法,所以就會認爲:「身體裏面有個我!色受想行識是老病死,終究要壞的,但這個我是常住不變的!」而歡喜這種思想,這是分別我執。由老師這樣說,自己也這樣相信、接受。或者沒有老師,因爲人的第六意識善于思惟,也會思惟到:有個我──平常說「我」,這是一句話,是個名字,名字裏面應該有所表達的體性,這裏面有我,應該有我的體性!說「這個房子」是名字,房子表示一種物,有物才有名,名義著實。所以,可能由自己的思惟而來,也可能是由老師教導;這樣的我執,叫分別我執。
第二種是俱生我執,不需要分別,不需要老師教導,也不是讀書學習來的,是在無分別中就執著有我。這樣說,假使沒有分別我執,決定還是有俱生我執。不修我空觀,我執還繼續在那裏;若只觀一切法空,沒修我空觀,我執也還在,而說「不與一切法爲伴侶」,那就可能會形成這樣的思想:「我是真常不變的,其余一切法都是空的。」若回頭認真學習佛法,佛法是無我論,那麼你是有我論,又自稱是佛教徒,對不對呢?是有問題的!
現在因爲是在禅七裏面修觀,叁叁昧與修觀有關系,就是空叁昧、無相叁昧、無願叁昧。有小乘的叁叁昧,有大乘的叁叁昧;若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那就是小乘的叁叁昧。不過,唯識宗對于大乘的叁叁昧和小乘的叁叁昧,說法也有不一樣;現在不解釋那麼多。
「空叁昧」,叁昧是定,在禅定裏面思惟:我不可得!這叫空叁昧。我不可得,但還有色受想行識、有眼耳鼻舌身意、有色聲香味觸法,眼識乃至意識還都是有的;這一切法都有,只是沒有我,這叫空叁昧。「無相叁昧」,指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,眼耳鼻舌身意等十八界一切法都是空的,這叫做無相叁昧。先是我不可得,而後一切法不可得,這就是我空、法空;在我也不可得、一切法也不可得的境界裏,然後心裏面遠離一切分別,叫「無願叁昧」。
靜坐的時候,修奢摩他以後,不妨作如是觀。如果是得了定,在定裏面作如是觀,那就是叁叁昧了。這樣講叁叁昧,我們才明白「不與萬法爲伴侶」──無相叁昧就是不與萬法爲伴侶!空叁昧是我空,先修我空,然後修一切法空,這樣子就沒有我執的過失。如果不修我空,只是觀一切法空,那這人有可能不是佛教徒,因爲「我」還在。
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從始至終都是無我論,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,相信、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的人非常多,但是對于無我論和有我論,恐怕未必有認識。爲什麼受持讀誦這無我論的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反而對無我論迷迷糊糊的呢?不但是沒有認真學習佛法的人,對于這個道理模糊;就是在佛學院裏學過多少年,還是不知怎麼回事!爲什麼這樣呢?我的看法就是:從這裏看出中國佛教很衰微了!
我想再多說幾句:出家人或者是在家的佛教徒,願意弘揚佛法是非常的殊勝!一個人做不到,就組織一個團體──出家人可以組成一個團體,在家居士也可以組一個團體,也有出家的法師、在家居士合起來組成一個佛教團體的──最初可能還不錯,過一個時期就沖突、不和了。原因在什麼地方呢?就是在「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根本的原因就是有「我」,有我相就不容易和。若「無我」就容易和,因爲他不會只爲自己著想,而是爲團體的利益著想,爲一切衆生的利益著想。爲什麼不爲「我」著想?因爲無我!
佛教徒修四念處成功,小乘佛教就是初果須陀洹,在大乘佛法就是初歡喜地,這是聖人。他信受這樣的理論,而且認真這樣修行,成就聖道,因爲有「無我的智慧」,他不怕死,因爲他感覺沒有我可死,沒有生死的這件事。初果聖人、得無生法忍的菩薩,也是需要衣食住這些維護生命存在的資糧,但是他能全部的布施給別人,自己死了沒關系,他不在乎。爲什麼他能這樣呢?就是修無我的關系,所以能做到這一點。
南傳佛教的小乘佛教學者,若是能認真的閱讀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這樣的大乘佛教的佛法,他也能接受,因爲這也是說無我論,與小乘佛教沒有沖突。再進一步說,所有的大乘佛法和南傳佛教是一致,不沖突的,而且是更殊勝。所以大乘佛教學者,不需要棄舍大乘,回向小乘,若是這樣子,你就是沒有智慧。因爲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更圓滿,大乘佛法是提倡大悲心廣度衆生,這件事不對嗎?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不同的一點,就是大乘佛法提倡大悲心,不要做自了漢。其實,自了漢也是了不起,好過連自了漢都不是,那就是不及格了;但如果能發大悲心廣度衆生,是更了不起!
所以從事實與理論上看,我們應該學習無我論,不要學習有我論;學習有我論會有很多煩惱、問題。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就不是菩薩了,那變成什麼?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。
以上:廣大心、第一心、常心、不顛倒心一共四種,前叁種合而爲一就是慈悲心,後一不顛倒心就是般若;大慈悲心和般若的智慧統合起來,名之爲發無上菩提心,也就是安住于大乘佛法裏了。
前輯.正釋經文.五
庚二、修無相行
複次,須菩提!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東方虛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!」「須菩提!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維、上、下虛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!」「須菩提!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菩薩但應如所教住!
這「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」以下,就是回答「雲何降伏其心」。
前面廣大心、第一心、常心、不顛倒心,這是菩薩發無上菩提心的願。現在「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」,指修行六波羅蜜,是行──由願而行,發無上菩提心以後,由于菩提心的推動,行菩薩道救護衆生,所以是行。後面「須菩提,于意雲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那一段是果。這叁段文就是願、行、果,願行果,實在也就是金剛般若!
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,而能夠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;無我,所以能大慈悲救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