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護衆生;不能只發願而不行,還要有實際的行動去救護衆生的。應該怎麼樣救護衆生呢?就是修行六波羅蜜,第一個就是布施波羅蜜,怎麼樣做法呢?
「複次,須菩提」:佛又招呼須菩提。「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」: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了,他修行布施的時候,「無所住」就是無所執著,應該心不執著修行布施。用無執著來降伏有執著的心,這樣回答降伏其心。
「執著」這件事,沒有修行的人,由思想活動表現出來顯著的相貌──不是貪就是瞋,再不然就是愚癡。而執著是微細的煩惱,就是在顯著煩惱的後邊最微細的煩惱。如果不常修止觀,就不能察覺微細的煩惱,動了貪心、動了瞋心,才知道有煩惱;實在在貪瞋之前還有個「執著」的煩惱,我們不覺知。現在佛告訴我們:把那個微細的煩惱調伏、消滅了,自然也沒有貪瞋癡。
如果說我們只是把貪、瞋的煩惱除掉了,這只是暫時的,因爲那微細的煩惱還在,總有一天還是要貪、還是要瞋。若把微細的煩惱消滅了,就永久不會有貪瞋的問題,所以斷煩惱應該要斷微細的煩惱。所以佛說:「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」──佛說法就是能說到重要的部分!只是說「不要貪、不要瞋。」這是無效的。
「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」:「法」就是這些色聲香味觸法,也就是一般因緣所生的虛妄境界;「住」是愛著、執著的意思;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應該心不要對法有所執著、不執著修行布施的這件事,而修行布施來救護衆生。
我曾經說過煩惱粗、細的問題。譬如說我歡喜吃餃子,當別人說:「這餃子包得好,餡調得好、皮也(手+幹)得好,或者是蒸餃,或者是煮餃……」就這麼談著,我就流口水了;但是我自己反省,並不是明顯的想吃餃子。從這裏就看出來:執著心很微細。若明顯的想吃餃子,貪心就已經出來了,在貪心之前,實在還有微細的貪心,這個執著就是微細的貪心。又譬如別人若是毀謗我,雖然我不是明顯的憤怒,但是心裏有一點不高興──明白地說,這就是我們平常不覺知的微細煩惱。
現在說「無所住」就是不要有微細的執著。怎麼樣辦法呢?就是要觀一切法空。觀一切法空時,這微細的煩惱就不存在了。當然,如果沒得禅定時,觀一切法空,思惟這個身體是空的、思惟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空的,照樣還是起煩惱。若是得了禅定,在禅定裏面思惟一切法空,那就容易有作用,這個力量強大起來,能斷煩惱,就成爲聖人了。
修行這件事──我們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觀一切法空,也是要依據經論上說的修行次第,認真地修行才能成就!一天就念一遍楞嚴咒、念一遍大悲咒、十小咒,念幾十年也不行;若像蕅益大師他連續念十萬遍大悲咒,那就不同了。不管修什麼法門,像蜻蜓點水那樣子是不行的,而是要用全部的時間、精神,才可能有成就的。只是上早晚殿,這樣子想有成就啊?善根也能栽培多少,但是想現在有成就,不行的。譬如我們就是這麼讀讀《金剛經》「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……。」這樣讀一遍也有功德,但是想得聖道是不行的。這道理是一樣的,非要深入的學習,前方便也要注意,然後用功的修行,才有希望成就。
「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」,主要還是說行布施應該不要執著;這是總說。
「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」,就是把前面的內容詳細的說出來;這是別說。假設我們買了面包布施給饑餓的人,面包就是色聲香味觸法;或者買一棟房子、造醫院,救護衆生、爲衆生治病,這也是色聲香味觸法。做這些善事時,對這些法都要不執著。怎麼不執著呢?「不住」!也就是要觀一切法空。觀察色聲香味觸法,都是因緣有、畢竟空;當然還要修禅定,修奢摩他的止,然後修毘缽舍那的觀:觀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常、是無我、是畢竟空的。這樣觀,經過一段時間,然後才能調伏煩惱。
天臺智者大師說:從空出假的菩薩有叁個階段,可以度化衆生。
第一個階段,就是內凡位,止觀有力量使令煩惱不生起,這時候可以行菩薩道。行菩薩道時,能運用智慧,而不會用貪瞋癡處理事情。爲什麼呢?因爲止觀把貪瞋癡調伏了,所以不用貪瞋癡做事情。現在的佛教徒,著急的就要行菩薩道,也是好。
第二個階段,指得無生法忍,就是入聖道的時候。由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進入到初歡喜地,斷了分別我執,也斷了很多煩惱,這時候的止觀更有力量,是聖人行菩薩道了,不是凡夫。
第叁個階段,八地菩薩。如《普門品》說的:在十方世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;乃至水災、火災、刀兵劫難,念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都能救護。到第八地菩薩就有這種力量,這時候從空出假,發大悲心,廣度衆生。
如果不是在這叁個階段,而是在外凡位,煩惱還隨時活動,想行菩薩道很困難很困難的;因爲貪瞋癡還會活動,處理事情不能完全用般若的智慧,而用貪瞋癡處理事情,這樣難免大家會沖突,這菩薩道就變質,就不是菩薩道了,所以佛法就逐漸地衰微下去了。
現在這裏說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」,是要經過一個時期的修四念處,最低限度要能調伏煩惱,到那時候才能做到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的。
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》中,天親菩薩解釋這地方時,比較詳細:
布施,第一要「不著自身」,對自己的生命愛著心輕,才肯布施。不然,「這些都是滋養我生命的東西,若布施了,對我的生命有影響,我不能布施!」這樣愛著自身,布施波羅蜜就不能做了,所以非要修無我觀才可以。
第二「不著報恩」,我布施是無條件的利益你,對于你的生命有所滋養,令你有智慧、生活安樂一點、能學習佛法、能得聖道。完全是無條件的利益對方,並不希望對方回報于我;這樣子才叫做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。
第叁「不著果報」,布施的時候,沒有希望將來得大富貴的想法。如果是「希望你回報、希望我將來得富貴」,那不是利益對方,是利益自己;這樣的心情不是大悲心的行動,那是一般的善法,而不是菩薩道了。
所以若能不住、不執著上述叁項,純是用大悲心和般若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,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,這是菩薩道。不住,就是有般若的智慧力量,也就是所謂叁輪體空的意思。叁輪體空是什麼呢?菩薩是布施者,衆生是接受菩薩布施的,中間還有個財物,觀察這叁方面都是畢竟空的。
菩薩是布施者,還有受布施者,觀察這兩方面畢竟空,是我空;觀察財物也是畢竟空,這就是法空。我空、法空是二空,從叁方面說就是叁輪體空。這樣子能符合「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」,也符合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」,那麼這才是菩薩道。
前面發無上菩提心那一科,只說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──我空,還沒有提到法空,這裏提到我空、也提到法空,這是第一點不同。前面那段文只是發無上菩提願,而這裏有無上菩提願又有菩薩道,有願、有行,是第二點不同。所以,這時候能有這種力量「降伏其心」。
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
這是結束前面這一段。
「菩薩應如是布施」:菩薩應該用般若的智慧與慈悲心和合,這樣子布施利益衆生。「不住于相」:不要愛著一切法,不執著一切法有真實性,不執著有我,也不執著有法,觀一切法空,令心無所住;這樣的布施,就是菩薩道了。
這裏還有一個問題:就是六波羅蜜中,這裏只說到布施、般若(不住是般若波羅蜜),布施與般若波羅蜜和合;沒有說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禅波羅蜜。爲什麼沒有講呢?天親菩薩解釋:布施波羅蜜能包括六波羅蜜在內。
布施波羅蜜有叁種:
第一、財布施:布施錢財,救護衆生的苦難,這是財布施。這就是六波羅蜜裏面,第一布施波羅蜜。
第二、無畏的布施:你和我來往,心裏面感覺到安全,沒有恐怖,那就是無畏的布施。這是什麼呢?就是這個人一定有戒波羅蜜、忍辱波羅蜜。這個人受了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或者受持出家人的戒是更多了;和持戒的人來往時,會感覺到安全,因爲他不會隨便傷害人。忍辱波羅蜜,就是被別人傷害,心裏不動,也不會報複;若能這樣做,對方心安,也是屬于無恐怖的布施。所以,無畏的布施包括戒波羅蜜和忍波羅蜜在內。
第叁、法布施:就是佛法的布施。佛法的布施就包括精進波羅蜜、禅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。布施佛法的時候,不怕辛苦,就是精進波羅蜜。要有禅定才有他心通乃至五種神通,這樣子能觀察衆生的根性:「他有沒有什麼業障?他有什麼樣的善根?什麼樣的法才合適?」這都是由禅波羅蜜産生出來的,所以要有禅波羅蜜才能法布施。所以佛教徒:「我學習了多少佛法,我可以講經了!」其實在法布施這方面還不及格的,要有禅波羅蜜才能法布施。最後,般若波羅蜜那正是法布施,有般若波羅蜜,才能法布施。所以一定要修奢摩他、也要修毘缽舍那,達到聖道的時候──得禅定而有神通的聖人,才可以修布施波羅蜜。
這也可以看出來,並不是學一學,我會講了,就可以法布施。當然,這樣是說得太高了,但事實上就是這麼回事情!
「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」,應該這樣子去度化衆生,弘揚佛法的。
前面說不求果報的布施,但是另一方面,布施波羅蜜,將來能得大富的果報;戒波羅蜜能得尊貴身,將來在人間、天上得到的身體很高貴,持戒就是有這種功德;忍波羅蜜能得叁十二相、能令人莊嚴。
買花供佛,也能使令相貌莊嚴,當然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事情,但是也有問題。有什麼問題?我們說漢高祖的戚夫人。漢高祖最後身體不太好,他知道自己可能不久人世,就想到戚夫人的安全。因爲呂後的兒子惠帝,已經被封爲太子,要繼承王位。漢高祖劉邦想:兒子做皇帝,母親當然是有權力了,那麼戚夫人就危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