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險了!所以他想把太子的位子撤銷,要封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爲太子。但是這件事沒做成功,劉邦就死了。劉邦死後,呂後殺了趙王如意,再把戚夫人的眼睛弄盲,耳朵、鼻子、兩只手、兩只腿都割掉,放在鹽缸裏腌起來;然後叫兒子惠帝來看,惠帝一看,受到驚嚇就有病,不久也死掉了。那麼呂後做了皇帝掌權十年。
這件事我想:戚夫人也可能以前買花供佛,在廟裏面修過這種功德,所以是有福報的人,相貌一定也是特別的莊嚴,不然漢高祖不會歡喜她;但是她連自己的安全都保不住,這可以知道戚夫人的智慧不夠。
修忍辱波羅蜜是包含智慧的,修福也要修慧才圓滿,所以不可以只修福而不修慧。只修福而不修慧,雖然將來福報很大,但是遇見困難的時候,就沒有辦法解脫苦難。所以買花供佛雖也很好,但忍辱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也要修,要有智慧,功德才圓滿。修忍辱波羅蜜,就是用智慧化解煩惱,無論什麼境界心不動!自然就能不動心嗎?不是的!要有智慧才可以。修忍辱波羅蜜還有一個好處──有朋友!常常發脾氣的人,朋友都會遠離你而去;常常容忍,不要隨便發脾氣得罪人,朋友會很多。若能夠有智慧教導朋友,大家學習佛法增長智慧,將來會和很多很多大智慧人做朋友。所以忍辱波羅蜜有很多很多的好處,要修忍辱波羅蜜。
精進,就是這個功德有始有終做圓滿,第二樣功德也是有始有終地圓滿,一直不斷的做功德。將來得果時,就一個福報、一個福報,無窮無盡的接續下去。另外,精進的人多數能做領導人,所以精進波羅蜜也是很重要!
禅波羅蜜:修禅波羅蜜的人,將來得的生命不可破壞。我們現在的生命是很容易破壞的,用小小的刀一刺,就能把它結束,還不如一棵大樹的堅固,這就是我們以前栽培的不是太好。
般若波羅蜜,更是不得了!般若波羅蜜將來的功德是什麼呢?在大智慧人中得自在!前五波羅蜜如盲,般若波羅蜜如導,領導前五波羅蜜到無上菩提,般若波羅蜜是更重要了。
現在這位菩薩完全是爲了利益衆生,不是爲自己的利益,而修學六波羅蜜,所以不貪著果報。不貪著歸不貪著,功德還是有的,若貪著反倒不清淨,使令功德受到影響。所以說「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」,應該這樣子!
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
如果認爲:我是菩薩、我能夠布施,有衆生接受我的布施,解除了困難──這都是有的,我有如是因,將來有如是果。現在說:我也不可得了、衆生也不可得了、財物也是不可得──修無相、叁輪體空的布施──都是空了,那將來是不是不得果報呢?下面解釋這個疑惑。
「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」:若是叁輪體空的布施,功德非常的大,什麼原因呢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所得到的福德不是用思量心能知道的;如果能叁輪體空這樣布施,止觀的力量雖然還沒能達到聖境、沒得無生法忍,可是能修這樣的止觀行布施,就可以得欲界人天的福報,若是已經得聖道,那就更不可思議。
通常說「有福德」這件事,我們一般的意會:富貴的人就是有福德,不富貴的平常人,就是沒有福德。但是其中有一樣應該注意:心情自在沒有壓力,這就是福報、這就是福德!外在生活所需的衣食住,可能如意,也可能不如意,但內心是清淨自在安樂,那也是大福報境界。那麼這是誰呢?聖人是這樣子。
如果能修無相布施,達到聖境的時候,不管所受用的衣食住是怎麼樣的情形,內心是清淨自在,不是世間富貴榮華的人所能及。世間上榮華富貴的人,可能衣食住比一般人好,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,其實不一定,他心裏可能很苦惱。譬如爲國家的事情很辛苦,有時候人事擺不平,心裏面也不見得快樂;另外家裏的事情更難處理,所以不見得真實的安樂住。若是能修學聖道,達到聖境的時候,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自在的,所以他的福德不可思量。若是這位菩薩得無生法忍──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,入聖境的時候,他可以做國王,這不同于凡夫做國王,他那大自在的境界,也是「其福德不可思量」。
所以「佛法」被稱爲寶的道理就在這裏:因爲它能令你安樂自在!即使在世間上做一般人、或者做富貴的人,都是安樂自在,和凡夫完全是不一樣的。所以我們現在放棄世間的一切,專心的修學佛法是值得的!因爲將來會有很好的成就!不應該爲了一件事就被系縛住,而不能出家修行!
須菩提!于意雲何?東方虛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!」
下面用譬喻來表示福德的廣大不可思量。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東方虛空可思量不」:你的心裏面怎麼想?東方的虛空有多大?有幾高?你能想的上來嗎?「不也,世尊」:是不可思量的。
「須菩提!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維、上、下虛空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!」
一方的虛空都不可思量,不可思惟的,十方的虛空更是不可思量了。
「須菩提!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菩薩但應如所教住!
「須菩提!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」:佛告訴須菩提,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努力的修我空觀、法空觀,有了成就,而能夠修布施波羅蜜,心無所住,他所得的福德也像虛空似的,廣大無邊際,是不可思量的。
「須菩提!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」:這是結束這段文,是勸谏的意思。應該如佛所教導的修叁輪體空的布施,不要有所執著,就成功了!
前輯.正釋經文.六
庚叁、得無相果
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
佛告須菩提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前面第一段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願,第二段是不住相修六波羅蜜的行,願和行都是屬于因,現在這一段是得果。願與行都是與般若相應的,是無所得願、無所得行,現在所得的也是無所得果;也就是無相因,得無相果。
因爲須菩提的疑問是:所看見的佛是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乃至到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見到佛無量的相好莊嚴,發恭敬心供養,怎麼能說是不住相呢?所以佛就把這個疑問提出來。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」:須菩提是大阿羅漢,不是一般的凡夫,佛這樣問他:在你的心意是怎麼樣呢?可以以看見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的身相,那就是見佛嗎?
我們初開始信佛的人,不管是在家、出家的佛教徒,也會碰到這樣的問題:就是看見叁十二相的人就認爲是佛。這句話不能說完全對、也不能說完全不對,但在凡夫與聖人是有差別的。
有一部論上說到一件事:有一位優婆塞,有一天在一個地方看見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放大光明的人,還帶領很多的比丘。而這一位相好光明的人對他說了很多的法,但是這位優婆塞說:「你不是佛!」這位現出佛相好光明的人,對他說:「怎麼知道我不是佛呢?」「因爲你說的都是邪知邪見!所以你不是佛!」
哎呀!我看見了這段文,心裏面很感動!如果是我們看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境界,我們敢說:「你不是佛!」這句話嗎?可能沒有說話就磕頭了,他說什麼都是對的。但這位優婆塞不是這樣,他是在家居士,還不是出家人。
當這位居士說完這句話,這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人,就現出原形來了──是魔王(魔王有這種神通能現出佛的相好光明)。他就贊歎釋迦牟尼佛的偉大!說:「連一個五戒居士都知道我不是佛,何況出家的佛弟子呢!」這可見那個時代佛法的程度是怎麼樣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說,怎麼叫做佛呢?佛自己回答:得一切種智,名之爲佛!佛沒有說: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叫做佛。
所以我想:佛教徒學習佛法,還是要多讀佛經,多讀從印度翻譯過來的佛經,這樣比較好!當然,初開始讀還不懂,那就得要找參考書──從印度翻譯過來的如龍樹菩薩、無著菩薩、天親菩薩這些人的著作,是可信的;在中國各宗派中:天臺宗、華嚴宗、叁論宗和法相宗,這些有名大德的著作都是可信。其它人的著作,也不是說決定不對,可以參考。讀久了,程度提高,就可以直接讀佛經,這樣子,能得正知正見。如果不讀佛經,也不讀這些有名大德的著述,而去讀一個無名氏的著作,當然也可能是很好,但是不決定。應該注意這件事!
釋迦牟尼佛這句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當然是問須菩提。但這裏面也可能包括佛法住世,久了以後會有偏差,有些佛教徒對佛法的認識太膚淺,而有種種的問題;所以佛問:看見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這就是見佛嗎?可以想一想。
我們常常讀《金剛經》,可能這些文都背下來了,但是真見到了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可能還認爲他是佛。那是爲什麼呢?因爲只是讀文,並沒有深深地思惟裏邊的義;這就是我們學習佛法,停留在「聞」的階段,沒能夠進一步地思惟。讀文也是很重要,文是什麼作用呢?文是表達義的。如果只是讀文而不思惟裏邊的義,雖然也有功德,但就是初一步的,不能得到甚深利益。應該思惟這件事!當然這話說來容易,實行起來也有種種的問題,但有問題就要想辦法解除,不然,老是停留在初一步。
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」:須菩提回答說:不是的,不能說見到叁十二相,那就是見佛,這樣是不對的。「何以故」:這是須菩提尊者,自己加以解釋。什麼原因看見佛的身相,而不能執著那就是佛呢?「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」:因爲佛曾說他多少劫以來做種種的功德,由那樣的功德因緣,才得到這樣無量相好光明的果報,而這個身相「即非身相」,因爲是因緣生法,所以就是自性空;在自性空上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可得,所以即非身相。
或者可以解釋:如來所說的身相,是指佛應化身的身相,不是佛真實法身的境界。這樣說,就應該包括劣應身和勝應身。劣應身就是佛陀大慈悲,爲了度化我們這些生死凡夫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