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所現的身相。因爲佛若不現這樣的身相,佛那勝應身的身相即使在面前,我們不能見,說話,我們也聽不到,那就不能度化了。所以要現一個我們能看見、也能聽見他說話的佛,來教化利益我們。而這樣的身相,就是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傳上所述:他要來到人間,有父親、有母親,也投胎、住胎、出胎,出胎以後逐漸地長大了,也讀書,最後棄舍了世間的榮華富貴,到山裏修苦行,而後在菩提樹下,于色界第四禅的定中修緣起觀,而得無上菩提。
這個地方我因言引言,就是王勃寫的一篇傳,有這麼一句話:「夜睹明星而悟道。」而我們後來的佛教徒也這樣說:「夜睹明星得無上菩提。」這句話說得不對!應該是「明星出現的時候,佛得無上菩提!」是表示得無上菩提的時間,不是看見明星而悟道。實在「夜睹明星而悟道」是個錯誤想法。怎麼錯誤呢?「睹明星」,應該是睜開眼睛看明星的意思。而佛是由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入了第四禅修緣起觀得無上菩提;入初禅時前五識──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就都不動了,怎麼能夠看見明星呢?不合道理嘛!但是一般人還都是這樣用。這就看出來:我們漢文佛教,很久就不修止觀的這件事。若常常修止觀,一定知道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色界四禅、無色界四空定,四禅八定乃至滅盡定這些甚深叁昧的事情,而不會說出這種外行話了。
說「得一切種智,名之爲佛」:若成就了一切種智,他就是佛。即使現出乞丐的身相,但是他有一切種智,這個人就是佛。佛有時現出一個老比丘相,或者現出一般人的相,或現一個沒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比丘相,但他有一切種智,也還是名之爲佛,所以「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」,「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」,佛說的身相就是無相的,在無相裏面沒有叁十二相可得。觀察它是因緣有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裏沒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可得,所以不應該執著身相是佛。
我再說一件事情。《六祖壇經》提到南嶽懷讓禅師。懷讓禅師年紀很輕(十五歲)就拜天臺宗的一位法師出家,以後受了戒,也學過戒;後來他離開了剃度師,到一位嵩山安國師那裏學習。而嵩山禅師介紹他到六祖慧能禅師這裏來學,到了後,六祖大師問他:「你從什麼地方來?」他說:「我從嵩山來。」慧能禅師又問:「什麼物?恁麼來?」說個白話就是:是什麼東西?怎麼樣從那邊來呢?他不能回答。
用凡夫的想法,按事實說:就是有一個身體,從甲地到乙地,從那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來;或者坐船、或者徒步、或者是坐車來。
他經過八年的參究以後,和六祖大師說:「現在可以回答這句話。」六祖大師又問:「什麼物?恁麼來?」懷讓禅師回答:「說似一物即不中!」若說是個物,就不對了!
看那段文,只是簡單的說:經過八年的參究,而後就開悟了。怎麼參究的沒有說。我想:應該是讀《金剛經》開悟的,因爲六祖聽五祖講《金剛經》,所以他也學習《金剛經》,這是合道理的。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」就是這個道理,從這裏開悟的。
有一回我到日本,有寺廟裏的人給我一本臨濟禅師的傳。回來後,認真地讀了一遍,這裏面有什麼奇怪的事情呢?臨濟禅師是學過教的!是在大法師座下學過經論,然後才到禅師那裏學禅。在日本出版的《臨濟禅師傳》說:他學過教!但是在我們漢文的《禅師語錄》上沒說「學過教」這句話。只說他到禅師那裏學,請問叁次佛法大意,被黃檗禅師打叁次;然後到高安參大愚禅師,那位禅師就這麼碰他一下,就開悟了。這地方,令人感覺到很神奇、很奇妙。
若從日本出版的《臨濟禅師傳》上說,他是學過經論然後再學禅而開悟的。學過經論然後學禅,比較容易開悟,也比較順理成章。這樣說呢?功勞是在「學教」,現在把這段省略了,就類似六祖大師沒有讀書就能開悟。其實,我們讀《六祖壇經》知道,六祖大師是聽五祖弘忍禅師講《金剛經》!聽聞依據佛說的經而開悟,這也合道理。但是,後來的禅宗的筆者,多數把學教這事完全省略。不需要學教就能開悟,真是不可思議!
「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……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」:觀察身體是因緣所有、是自性空的;自性空裏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;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不可得;色不可得、聲香味觸法不可得;眼識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識不可得;一切法不可得!這樣子「什麼物恁麼來?」怎麼回答?「說似一物即不中!」自性空裏面,無色受想行識,身相不可得;所以說似一物就不對了!這個義理就相合。
但這話不能只用講的,而要靜坐思惟;先修奢摩他的止,或者用數息修止後,再觀眼耳鼻舌身意、觀察色受想行識,都是緣起有,自性空。這個身體過去也是自性空、未來也是自性空、現在也是自性空──猶如虛空。《法華經》上雲:「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!」佛是善說譬喻者,用虛空來譬喻自性空。
所以要思惟這個道理,先取虛空相:最好不在城市裏,而在一個有高山的寂靜處,由高山周圍顯示出來虛空。先觀察虛空相,然後觀察身不可得、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猶如虛空。這樣觀,就是一個悟入的方便,教我們明白的一個曆程與經過;這樣思惟,慢慢、慢慢地,就得聖道了。
這樣思惟後,再看《六祖壇經》:「什麼物?恁麼來?」「說似一物即不中!」義就合了,若與佛說的經論相合,那我們可以同意是開悟了!如果自己說自己開悟,而和經論不合,那就是邪知邪見!這事是這樣的:自己說自己開悟,那靠不住!除非有阿羅漢以上的聖人印證,那也可以;如果沒有,而你也是個生死凡夫,你說「他開悟了!」不可以這樣子的。
在奢摩他裏思惟:「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」,佛的身相即非身相,我們凡夫身相亦複如是,凡聖一如,沒有差別,都是自性空,自性空中無有少法可得!就是這樣觀察。這是學習了《中觀論》、學習《大智度論》,從文字上明白道理後,再加上修奢摩他,自己時常的這樣觀、這樣思惟,經行也這樣思惟、靜坐也思惟,久了,貪瞋癡就受影響,貪的時候就不貪、瞋的時候不瞋、高慢的時候也不高慢、疑惑的時候不疑惑,這一切煩惱都受到影響而不活動了。
願意這樣觀一切法自性空,說如何轉女成男?轉男成女?沒有這回事情!此中無有男、女相可得的。慢慢地就向于聖人的境界,雖然還沒有得聖道,但常作如是觀,就已經不是凡夫境界了。
常常這樣觀,就能到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到初果得無生法忍了。最初父母、哥哥、妹妹反對我出家,我心裏不舒服;就算是我沒聽他們的話出家了,心裏還是不舒服!到這個時候,心安下來了:「哎呀!我沒有白出家!初出家的時候,我糊胡塗塗的,現在不是啊!」但這是要從聞思修才能得的!
學習佛法的次第,佛開示的很明白就是聞、思、修。聞是很淺白的,但不聞還不行;聞實在就是學習的意思。學習白紙黑字的經論,對我們凡夫來說,非常重要,若是沒有這些經論,我們知道什麼?什麼也不知道。
所以有件事要提一提:因爲唐憲宗信佛,對于佛的舍利很恭敬供養,潮州刺史韓愈反對這件事,那文章上有一句話,說得很厲害:「人其人,火其書,廬其居!」我感覺若是韓愈做皇帝,佛法完全滅亡了,曆史上叁武滅佛,還沒有韓愈厲害。韓愈的意思:「廬其居」是把寺廟給一般人來住,「火其書」是把經書統統都燒光,「人其人」就是不殺,還給你做人。若把佛經完全燒光,就完了,佛法就不能傳到現在了。叁武滅佛,幸而不燒佛書,書存在我們就還可以學習,佛法也能繼續住世;如果完全燒毀,佛法就不能存在了。所以書是很重要的!我們學習語言文字的佛法,這只是聞慧,是很起碼的一種智慧,但是非常重要!一切一切的功德,非要從白紙黑字的經論學習才行的。
「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」,若說叁十二相就是佛,但是觀叁十二相自性空時,佛就不可得了;沒有叁十二相可得了,那麼是沒有佛嗎?你能這麼說嗎?
佛在世時,有一次到忉利天,爲母說法叁個月,也就是在那裏說法度化天人。大神通、大智慧的佛,初到天上的時候,用了點神通,人間的人都不知道佛在哪裏?連目犍連尊者入定,用天眼通來看,也看不見佛在哪裏?
比丘也好、在家居士也好,大家不知道佛在哪裏,心裏都想念佛,來問阿難尊者,阿難尊者不知道,就來問目犍連尊者。尊者說:我也不知道。等到佛要回人間之前,把這個神通收回,這時候目犍連尊者入定,就知道佛在忉利天,因此就到天上拜見佛;佛說:「我七天以後,由曲女城叁道寶階處,回來人間。」
人間的比丘知道佛這一天要回來了,大家都集會在那裏歡迎佛。按僧倫,應該是依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這樣子的次第見佛。但是蓮華色阿羅漢比丘尼,她想先見到佛,就變現成轉輪聖王的大威德境界,連比丘也讓他,讓他一路跑到前面先見佛。見佛的時候,她現出本來面目拜佛。佛說:「不是妳先見佛,是須菩提先見佛!」
而須菩提並沒有來,這時候他在靈鹫山思惟:「今天大衆去歡迎佛,但是佛說:『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!』所以,我應該見法!」于是他就觀一切法無常、從這裏悟入諸法畢竟空!《金剛經》上:「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」,諸法如就是佛!因此他就在這裏由無常爲門,悟入諸法如的境界。所以佛說:「不是妳先見佛,是須菩提先見佛。」
因爲以前有過這種經驗,現在佛問須菩提: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須菩提說: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當然阿羅漢有這種智慧明白:不是以身相而爲佛的,佛是成就了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等無漏的功德,而以智能爲主能夠見到諸法如,與諸法如相應,是名爲佛。也就是大乘佛法說:得一切種智名爲佛的意思。所以說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