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門品講記
目錄
前言
釋經題
本經大意
本品大意
牒釋品題-觀世音菩薩普門品
流通因緣
譯者簡介
正文-壹
普門品講記.一
普門品講記.二
普門品講記.叁
普門品講記.四
普門品講記.五
普門品講記.六
普門品講記.七
普門品講記.八
普門品講記.九
普門品講記.十
正文-貳
普門品講記.十一
普門品講記.十二
普門品講記.十叁
普門品講記.十四
普門品講記.十五
普門品講記.十六
普門品講記.十七
普門品講記.十八
普門品講記.十九
普門品講記.二十
正文-參
普門品講記.二十一
普門品講記.二十二
普門品講記.二十叁
附錄
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
出版後記
妙法蓮華經‧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
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
壹、釋經題
檀禅長老、惟嚴上人、諸山長老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、各位法友:
今天是非常吉祥的日子,我們大家在檀禅長老、惟嚴上人的慈悲護念之中,在這裏集會共同學習《妙法蓮華經‧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。因爲,今天的世界多災多難、多諸苦惱,我們如果不向觀世音菩薩求救護,要向誰求救護呢?所以,學習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是很適合的。
首先,解釋經的題目及大意,其次解釋品的大意及題目,再解釋流通因緣和翻譯的人,最後解釋正文。
經的題目是《妙法蓮華經》。我先解釋「法」字,然後再解釋「妙」字。「法」有攝持之「持」的意思。持,就是保持不變,抓得住、不失掉。失掉,就是變化了的意思,所以持是「不變不失」之意。
這樣解釋「法」字,是按什麼意思說的呢?我們歸依叁寶時說: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。這裏所說的法,就是歸依法的法,指一切聖人、一切佛所證悟的涅槃。而證悟了涅槃的不生不滅的真理之後,是不會再失掉的,是永久保持不變的,這正好是持的意思。
世間人追求榮華富貴,即使成功了也會改變、會失掉,不能不變不失。就算生到天上享天福,或者是成就了高深的禅定,生到色界、無色界天去,那也是會改變,是靠不住的。唯有佛菩薩所成就的涅槃有持的意思,它能保持不變不失。所以,法就是涅槃,就是一切佛、一切聖人所安住的地方。
「妙」是贊歎這個法很好,非常地微妙的意思。究竟有什麼微妙、有什麼好呢?因爲到達涅槃的人是永久安樂自在的,沒有老病死等苦惱,所以,涅槃非常地妙、非常地好。
「妙法」是一切佛教徒的歸依處,佛已經契證了,其余的聖人還沒有圓滿;我們尚未成就聖道的人希望能到那裏去,所以叫做歸依法。這是我們希望成就的大安樂處,故稱「妙法」。妙,簡單解釋到此,現在並不是講全部的《法華經》,所以不多作解說。
「蓮華」是用來譬喻「妙法」的。蓮華的含義很多,在此我們取兩種意思來解說。第一是出水義,第二是開敷義。蓮華是從泥濁的水裏生出來的,故曰「出水」。長出來之後,逐漸地開花,這是「開敷」義。本文就取這二個意思來表示妙法的道理。
第一、出水義:如何以出水來譬喻妙法呢?剛才說涅槃即是妙法,涅槃是十方一切佛所證悟的真理。此涅槃的真理,在我們尚未證悟者的色受想行識生命體中,也是具有的,但是需要經過修行。所以,我們遇見佛、法、僧叁寶,聽聞佛法,有信樂心、有歡喜心,願意修學聖道——有信、有願,還能夠修行,慢慢地得入聖道,就是從這個虛妄分別心、從色受想行識的無量無邊的煩惱裏解脫出來、成爲聖人。初開始是得無生法忍,逐漸地圓滿成佛;也就是能夠從無量無邊的汙穢煩惱中,顯示出涅槃的真理,得成聖道。出水即是譬喻這個意思,可以分兩部分說:一部分是從凡夫的一切煩惱中解脫出來;另一部分是從聖人的煩惱中解脫出來,都可以叫出水。等到成佛的時候,究竟圓滿地出水了,稱之爲「離垢清淨」,就是「妙法」。
第二、開敷義:就是蓮華從水裏長出來、開花了。花一開,裏邊的蓮子就顯現出來。如何以此來譬喻妙法呢?這是譬喻得無生法忍或者成佛的一切聖人,在得悟聖道以後,發大悲心,開導衆生涅槃真理的語言,用這樣的語言來顯示涅槃的真理,就叫做開敷義。
「出水」,是一切佛教徒自己修行得到成就的意思;「開敷」是自己成就聖道以後,又能開示一切衆生,因此,出水是自利、開敷就是利他,二者合起來,稱之爲妙法。
綜合上面的解釋,「妙法」裏面含藏二義:
第一、出水義,有兩個意思:一是果,得到涅槃果;二是行,是修行的意思。爲什麼能出水呢?因爲能夠隨順佛教,如法修行,所以能夠從煩惱的汙濁水中出來,顯示出真理、顯示出涅槃。一個是行、一個是果。
第二、開敷義:諸佛菩薩的法語是教,以勝教言開顯真理,所顯示的就是真理。一個是教、一個是理。
用蓮華譬喻出水義與開敷義,兩個義合起來就是教、理、行、果,而教、理、行、果即是「妙法」。
對于歸依法,在我們還是凡夫的階段時,究竟有多少信心願意到涅槃那裏去呢?到達涅槃是我們的一個願望,要如何才能去呢?那就非要有佛菩薩的法語(教)才可以!因爲諸佛菩薩的言教能顯示涅槃的真理;有教、有理,然後再修行,才能得到涅槃果。所以,加起來正好是教、理、行、果。因此,我們也可以問:「何謂妙法?」教、理、行、果就是妙法。真實的妙法,是佛菩薩所證悟的涅槃(果);其余的教、理、行,是證悟涅槃的方便。當然,這是指成佛的法門,不是指其它的方便法門說的。
「妙法蓮華」,簡單介紹至此。
貳、本經大意
現在說明《法華經》中佛法的大意。
嘉祥大師在《法華經》的注疏有「叁引」的說法:第一是引邪歸正,第二是引異歸同,第叁是引因歸果;用這叁引來表示《法華經》中一切佛法的大意。
第一、引邪歸正:「邪」,是指佛世時,印度有很多其它的宗教,他們的思想行爲,在佛法的態度來看,都是不正確的,所以稱之爲邪。其次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,在世間上的苦惱境界中活動,也沒有得到正知正見,因此稱之爲邪。佛出現世間,就是教導這兩類人來到佛法中,學習正知正見,叫做「引邪歸正」。
佛法中的正知正見,大概分類約有五種:
一、人乘,二、天乘的法門:我們若能受持叁歸五戒、修學十善法,就不會到叁惡道--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世界去。我們保持了人、或是天的果報,生活比叁惡道的苦惱是好得多了!叁、聲聞乘,就是成就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的聲聞人。四、辟支佛乘。五、菩薩乘,就是發無上菩提心,想要得無上菩提的人。
剛才說到能夠學習五戒十善,就可保持人天的資格;若能學習苦、集、滅、道及十二因緣等法門,可得聲聞、辟支佛的境界;如果發無上菩提心,修六波羅蜜,廣度衆生,那就是菩薩的法門了。這五種在佛法中都是正,故曰「引邪歸正」。
第二、引異歸同:這是指引導在佛法中不同思想的人,歸于《法華經》中一佛乘的思想,故謂之同。在《法華經》之前,佛教徒裏面是大小分流;學習大乘佛法的、學習小乘佛法的,各自學習自己這一部分的佛法,沒能夠像《法華經》這樣彙合,大家都同圓種智。站在《法華經》的立場而言,無論是人、是天,或是阿羅漢、辟支佛也好,都和菩薩一般,大家都發無上菩提心,齊證佛道,所以是「引異歸同」。
但是,這裏面也有難易的問題。我們人、或者天,若是見佛聞法,勸發無上菩提心,可能還容易;唯獨勸阿羅漢發無上菩提心,是很難很難的!我們研讀全部的《法華經》,或讀〈方便品〉、〈譬喻品〉、〈化城喻品〉時,就會感覺到這是很不容易的。這「引異歸同」,也是《法華經》前十四品的大意。
第叁、引因歸果:就是所有的人、天、阿羅漢都發無上菩提心,希望能得無上菩提,但是還沒得無上菩提,還是在因的地位,尚未得果。于是佛又說〈如來壽量品〉,引導這些人修學無上道,得無上菩提,故曰「引因歸果」。這是《法華經》後十四品的大意。
這叁引包括了佛所說的全部佛法大意在內,也是全部《法華經》的大意,我簡單解釋至此。
《妙法蓮華經》的「經」,梵語是「修多羅」,中文是「契經」,意指經中所言,能契合真理、又能契合衆生根性,所以叫「契經」。
前面說「妙法蓮華」是教、理、行、果,而此《妙法蓮華經》的「經」,其實也是「教」——表達這樣道理、這樣法門的語言文字。而這個「教」,是佛以大悲心、大智慧,爲一切衆生開示的時候,能夠非常契機,很合乎衆生的心情、衆生的根性,所以衆生能接受、能發信樂心、能發心修行。前面說的「妙法蓮華」,是所诠顯的;而這個「經」就是「教」,是指能诠顯的、能開示的。
《妙法蓮華經》題目裏的含意是很廣很廣的,但是現在僅介紹到此。
參、本品大意
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,這是我們現在所學習的這一品的題目,是《法華經》的第二十五品。有人希望在這二十五品中,特別提出最重要的四品,把這四品的大意聯合起來說明一下。第一是第二品〈方便品〉;第二是第十四〈安樂行品〉;第叁是第十六〈如來壽量品〉;第四即是第二十五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。
第一、〈方便品〉:舍利弗尊者原是小乘佛法中的大阿羅漢,聽佛說〈方便品〉後,回小向大,發無上菩提心。這是他初開始改變對小乘佛法的思想,轉變成大乘佛法的思想,願意成爲一位大乘佛教的弟子。所以,〈方便品〉是表示初發無上菩提心的意思。
第二、〈安樂行品〉:是開導在佛法中已發無上菩提心及歡喜《法華經》的人,必須按照〈安樂行品〉所說的方法去修學聖道。尤其是凡夫發無上菩提心者,若不修行,這個無上菩提心是沒有用的。而舍利弗尊者聽了〈方便品〉就…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