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有一段因緣的。

  在南北朝時代,大約是在五胡十六國的末年,有一個名曰北涼的小國,國王沮渠蒙遜生病,病得很嚴重。當時有位翻譯《涅槃經》的叁藏法師昙無谶,對佛教徒說:「你們的國王得的是業障病,不是醫藥能奏效的。你們應該念《妙法蓮華經》中的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,爲他回向,會有效的。」因爲沮渠蒙遜病的很嚴重,看了很多醫生都無效,大家都認爲沒有希望了。現在忽然間,昙無谶尊者有這樣的好辦法,北涼的大臣就報告沮渠蒙遜,于是大家一齊念〈普門品〉爲他回向。果然,他的病痛好了!所以,國王與當時的人都願意念〈普門品〉,從此以後就特別把〈普門品〉流通出來。有很多很多人都歡喜念誦,原因在此。

  很多人歡喜念觀世音菩薩、禮拜觀世音菩薩、求觀世音菩薩,就是因爲讀〈普門品〉的關系。又因爲讀了〈普門品〉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得了很多的靈驗,所以愈流傳愈廣,這也是〈普門品〉特別流通的原因。

  陸、譯者簡介

  「姚秦」,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的一個國名。在這裏提到姚秦,是表示翻譯經典的時期。鸠摩羅什法師是姚秦弘始叁年十二月二十日來到長安的。在佛教史上看,很多梵僧到中國來翻譯經典都比較容易,不需要派軍隊,只有鸠摩羅什法師來到中國是很難很難的。最初是苻秦的國王苻堅,聽說鸠摩羅什法師的大名,生歡喜心,派遣將軍呂光,帶著七萬大軍到龜茲國去請他來。呂光請他來到涼州時(今之蘭州),苻堅已經被人殺死,所以呂光就在涼州獨立了。

  苻堅是被部下姚苌所殺,因爲苻堅組織百萬大軍,討伐東晉失敗,部下姚苌造反殺死苻堅,並在長安獨立。姚苌死後,兒子姚興繼承帝位,派兵到涼州,也是經過戰爭,才把鸠摩羅什法師再請到中國來。所以,鸠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翻譯經典,似乎比其它的叁藏法師困難。

  「龜茲國」,位于現在中國新疆省的庫車縣,是鸠摩羅什法師的祖國。

  「叁藏法師」,是對譯經法師的尊稱。從《高僧傳》上看,凡是翻譯經典的人都稱之爲叁藏法師。「叁藏」就是經律論。經,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佛法;律,是佛組織僧團所製定的戒律。這兩部分都是佛說的。論,是佛弟子解釋經、律寫出來的著作,合起來叫做叁藏。「藏」,就是文中有義,文句裏含藏著道理;義中也有文,故名爲「藏」。

  「法師」,法,是指經律論的法;以法爲師,所以稱之爲法師。或者以佛法來教導人,也稱之爲法師。這裏是贊歎鸠摩羅什這位大德,故稱他爲叁藏法師。

  「鸠摩羅什」,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?他的父親叫鸠摩羅炎,母親叫耆婆;他出生之後,就把父親和母親的名字合起來作名,所以是「鸠摩羅什耆婆」,也叫「鸠摩羅什婆」,略去婆字,就叫做鸠摩羅什。「鸠摩羅」翻成中文是「童」,「耆婆」譯爲「壽」,合稱「童壽」。這部《法華經‧普門品》是他翻譯的,所以叫做「鸠摩羅什譯」。

  據古人的考察,鸠摩羅什是根據龜茲文翻譯這部《法華經》的。因爲印度梵文的《法華經》傳到龜茲國去,譯成龜茲文,羅什法師就根據龜茲文翻譯成中國的漢文。另外還有兩種漢文的《法華經》,依古人的考察,說那是根據梵本翻譯的。

  鸠摩羅什的父親是中印度人。中印度的國君想聘他爲相,但他不願爲相,便離開中印度而到龜茲國。龜茲國王感覺此人不好名利很難得,所以非常歡迎他。龜茲國王的妹妹耆婆,看見鸠摩羅炎也很歡喜,于是就嫁給他,生下了鸠摩羅什。

  耆婆生了鸠摩羅什以後,想要出家做比丘尼,但是鸠摩羅炎反對,所以就沒有出家,後來又生了一個弟弟。等生了弟弟以後,耆婆決定要出家,鸠摩羅炎還是反對,她就絕食七天。鸠摩羅炎見她這麼堅定,就同意了。耆婆出家的時候,鸠摩羅什年紀有七歲,也隨著母親一起出家。

  出家以後,鸠摩羅什是學習阿毗昙論與《阿含經》的。有一次,他母親帶他從罽賓國回到娑羅國(位于今之新疆)。這時娑羅國正好有一位大乘佛教的學者,原來是一位王子,後出家爲比丘,叫須利耶蘇摩,才華非常高。當時,鸠摩羅什年紀很輕,約十一、二歲左右。他對鸠摩羅什講大乘佛法的道理,羅什法師不能接受,常與他辯論。最後,鸠摩羅什法師感到大乘佛法是究竟圓滿的,于是回小向大,成爲大乘佛教的一名菩薩行者。他說:「我以前學習小乘佛法,譬如人不認識黃金,而認爲鋀石很微妙,是最好的!」

  回小向大之後,鸠摩羅什法師開始研讀大乘經論,他的智慧更加增長,有了很高深的境界。當他回到祖國以後,常常講解大乘經論,名望愈來愈高。而他的母親出家以後得了初果,後來得到二果,就離開了龜茲國到印度去;最後有消息傳回來,說她已經成爲叁果聖人了。

  姚興把鸠摩羅什請到長安後,就開始翻譯大乘經論,合計共叁百多卷,對當時中國佛教影響非常大。因爲,在羅什法師以前,翻譯經論的人漢文造詣不太好,所以翻譯得詞不達意,讀起來不容易明白。在西晉的時候,道安法師常常講《放光般若經》,但是有的地方看不懂,只好念念文就算了,于是他發願要求生彌勒內院,去請問彌勒菩薩。鸠摩羅什法師來了之後,他所翻譯的經論,文義非常流暢,令當時的佛教徒皆大歡喜。他翻譯的《維摩诘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雖然後來都有其它的譯經大德又重新翻譯過,但是直到現在,我們漢文佛教徒大部份還是讀誦受持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論,可見他是非常地受我們中國人的歡迎,他對于中國佛教的貢獻真是非常大!現在這部《法華經‧普門品》也是他翻譯的,所以說是「鸠摩羅什譯」。

  普門品講記.一

  柒、正釋經文二

  前面說過,〈普門品〉分兩大段:第一段問答,是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?第二段問答,是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?也就是「普門」的意思。

  甲一、兩番問答二 乙一、長行二 丙一、觀音得名所以二 丁一、無盡意問

  爾時,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而作是言:「世尊!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?」

  第一段一開始,先是無盡意菩薩請問。

  「爾時」,就是那個時候。是什麼時候呢?〈普門品〉是《法華經》的第二十五品,第二十四品是〈妙音菩薩來往品〉,所以「爾時」應該是指佛說〈妙音菩薩來往品〉結束的時候。或者,也可以說是〈普門品〉利益當時和後世佛教徒的時機到了,所以就有因緣來發起這件事。

  妙音菩薩是東方世界的菩薩;而觀世音菩薩住在阿彌陀佛國,位于娑婆世界的西方,是西方世界的菩薩。前面聽〈妙音菩薩來往品〉的人得無生法忍、得法華叁昧、得大利益,那是東方世界的菩薩,來利益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,這個法門說完了。現在,西方世界的菩薩,來利益我們這個世界的因緣成熟了,所以說「爾時」。

  「無盡意菩薩」是一位菩薩的名稱。有一部經叫《無盡意菩薩經》,又翻譯成《無盡慧菩薩經》。在經上說:娑婆世界的東方有不眴世界,那個世界有佛名普賢如來,無盡意菩薩是普賢如來的大弟子。「無盡意」是什麼意思呢?《無盡意菩薩經》雲,由于菩薩的慈悲心無窮無盡,所以叫做無盡意。就是他有大悲心,能夠以六波羅蜜、四攝法門去廣度一切衆生;如果一切衆生沒有度盡、沒有得大解脫的話,他的慈悲心是不能盡的,故曰「無盡意」。當然,慈悲心無窮無盡,智慧也是無窮無盡。

  「即從座起」,無盡意菩薩從東方不眴世界,到娑婆世界來聽釋迦牟尼佛說《法華經》。現在,說完了〈妙音菩薩來往品〉,他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來,提出一個問題。

  「即從座起」,依字面上來說,就是原來是坐著聽釋迦牟尼佛說法,現在因爲有問題請問佛,就從座位站起來。這很容易明白。但是,我們中國的古德常常用佛法的深義去解釋,那麼這就另有意思了。

  《法華經》的〈法師品〉,說到以「諸法空爲座」,實在就是說一切佛教徒的內心,應該安住在一切法空上,好像我們坐在座位似的。這正好和《金剛經》說的意思一樣: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
  現在這位菩薩即從座起,意思就是不著于諸法空。如果著于空就不能廣度衆生,不著于空才能從空出假;不著于空、也不著于有,這樣才能去度化一切衆生,有這樣的意味在裏面。

  「偏袒右肩」,這是印度人的一種禮貌。當他坐在那裏,還沒有起座的時候,左肩、右肩都是有衣服覆蓋的,站起來以後,就把右肩袒露出來,這是表示恭敬的意思。

  如果深一層解釋:菩薩的左肩沒有袒露,你看不見;右肩袒露,你能看得見,這表示菩薩的兩種智慧。左肩沒有袒露,表示真實的智慧。真實的智慧同第一義谛是相應的,與第一義谛相應的境界是沒有名言相的,是不可以見、聞、覺、知的境界。右肩袒露,表示菩薩方便的智慧。指菩薩化導衆生時,一定要有名——有言語、有名字,演說、表示佛法的真理,這樣才能與所教導的衆生連系起來,衆生也才能明白什麼是佛法。所以,袒露右肩是這樣的意思。

  「合掌向佛」,不合掌時,表示一個人心裏面散亂,東想西想,不是一心不亂的境界;手掌合在一起,則表示一心不亂。也有人解釋:我們的掌一共有十個指頭,合攏在一起放在胸前,十指就是表示十法界;而合掌當胸,則表示十法界在一念心裏、十法界不離一念心,因爲十法界都是由心創造的。這樣解釋也是很好!

  「而作是言」,前邊從座起、偏袒右肩、合掌,都是身體上表示出來的一種禮貌;「而作是言」是口業──他說話了。

  「世尊!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?」「世尊」是無盡意菩薩對佛的尊稱。佛是有道德的人,爲世、出世間一切聖人所尊敬,所以叫世尊。「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?」他提出這麼一個問題:觀世音菩薩是以什麼理由名之爲觀世音的呢?

  無盡意菩薩…

《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