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发无上菩提心,他的程度是很高的,这地方和凡夫有一点不同。

  第三、〈如来寿量品〉:此品是说佛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成佛、得无上菩提。一般所说:「世尊离开了净饭王宫,出家修学苦行六年,后来在菩提树下,思惟甚深的缘起法,得成无上菩提」,这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,事实上在久远久远以前,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了。因此,〈安乐行品〉说修行;〈如来寿量品〉说得证无上菩提,也就是修行成功了。

  第四、〈普门品〉:是表示得证无上菩提的人,进一步发大悲心,广度众生。

  方才说《妙法莲华经》的「法」是涅槃的意思,也就是归依法的法。涅槃,在佛法中有所谓的「无住涅槃」。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,就安住在涅槃中不动,全面地休息了;他不教化众生,所以称之为小乘。但是,佛、菩萨有大悲心,就像观世音菩萨,他觉悟了妙法、契证了涅槃,却不住在涅槃里,还来广度一切众生——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,所以叫做无住涅槃。

  由此可知,〈方便品〉是初发菩提心、〈安乐行品〉是修行、〈如来寿量品〉是得成无上菩提的意思。而现在要学习的〈普门品〉,是得成圣道以后又发大悲心,于无住涅槃广度众生的意思。这是得成佛道之后,不同于小乘阿罗汉的情形,正好能表示大乘佛法的精神。我们多少可以从这样的意义中,明白〈普门品〉的大意了。

  这是在讲〈普门品〉的正文之前,先说明大意。接着解释〈普门品〉的题目。

  肆、牒释品题—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

  一、总标人法立名

  「观世音菩萨」是人的名称;「普门」,是观世音菩萨修学圣道所证悟之法门名称。观世音菩萨是能证悟的人,普门是他所证悟的法,人、法合起来,作为这一品的名称。

  二、观世音的译名

  「观世音菩萨」,竺法护尊者译为「光世音」。「光」是光明。这个世界上有太阳、有月亮的光明,还有灯的光明;但是,现在「光世音」的光明不是这三种光明,而是佛菩萨内心的大慈悲光明、大智慧光明。这种光明是一切众生所缺少的,也是最需要的。观世音菩萨具有这样的大慈悲、大智慧光明,来利益我们这个世间,这样的翻译意义很好。

  唐三藏玄奘法师译为「观自在菩萨」(也有译为「观世自在」的)。「观」就是大智慧。如果你常常欢喜静坐,就会感觉「自在」二字是很好的。修行的境界,初开始的时候是不自在的,不是那么顺利;想要让自己这一念心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是很难很难的。但是,经过长期的用功,慢慢地这一念心就调柔了,也就能安住不动,就会感觉到自在一点了。但这只是一个很粗浅的小境界!

  佛菩萨修学无量无边的法门时,都是观一切法空、如实相。修这样高深法门的时候,也有这个问题,也都是初开始时不那么自在,一旦成功了,大自在的境界就现前了。所以,这个「观自在」,若按照观世音菩萨自己修行的境界来说,就是修行成功、得大自在了。不管是观第一义谛,或是观无量无边的法门,都是无障碍的境界,故曰「观自在」。

  约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广度众生这方面说,也可以解释「观自在」。观世音菩萨度化一切众生的时候,虽然众生刚强难度,而观世音菩萨还是很自在的。因为,观世音菩萨虽然来到众生的世界,但是众生的世界却不能染污他,也不能影响他,他还能保持大自在的境界。

  这是从观世音菩萨自己修行成功、或发大悲心广度众生这二方面,来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大自在,所以尊称为「观自在菩萨」。

  鸠摩罗什法师译为「观世音菩萨」,用字与竺法护尊者、玄奘法师不一样,这在〈普门品〉中有很好的诠释,说明观世音菩萨何以名为「观世音」,在此我们就不加以重复,等到正文时再说明。

  三、释菩萨名义

  「菩萨」,梵语「菩提萨埵」,中国人欢喜简略,因此简称为「菩萨」。

  什么是「菩提」?菩提是三乘圣人无漏、清净无分别的智慧,通于声闻、缘觉、佛,因此有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、佛菩提。

  「萨埵」就是「有情」,鸠摩罗什法师译为「众生」,是指希求圣道、希求菩提的有情;如果以人的立场来说,就是希求菩提的人。「萨埵」或者译为「勇猛」,勇猛精进的希求菩提;未得菩提即是凡夫,已得菩提就是入圣位了。若是加上「摩诃萨」,即「菩提萨埵摩诃萨埵」,那就包含特别的意思在内,是单指发无上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境界,而不通于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了。现在说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他在过去已经成佛,名为正法明如来,正是倒驾慈航的意思,当然这是大菩萨的境界。

  我们读《佛说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或读《观世音菩萨授记经》,会知道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二位大弟子之一,也是阿弥陀佛国的大菩萨,不是住在我们这个世界的。然而,观世音菩萨有大悲心,虽在阿弥陀佛国帮助阿弥陀佛弘扬佛法,但是他也会到他方世界去广度众生。所以,在我们这个世界上,例如中国的普陀山,那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,有很多人去礼拜,能够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光明。但是在《华严经》中,叙述印度南方的海边有补怛洛迦山,观世音菩萨就住在那里。在《大唐西域记》里提到:如果有人不怕艰难,到那里是会见到观世音菩萨的。不过,这都是观世音菩萨化身,到别的世界去度化众生的地点。

  然而,我们这个世界与观世音菩萨的因缘,的确是特别殊胜!尤其是大乘佛教弘传的地区,没有不念观世音菩萨名号、没有不礼拜观世音菩萨的。可见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众生,和观世音菩萨的因缘之殊胜,也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,也是特别慈悲!

  四、释普门名义

  其次解释「普门」。前面说过,观世音菩萨是能证悟普门的大圣人。「普门」是他所证悟的,也就是他修行成就的一个法门。「普」是普遍;「门」是通达无碍,就像房子有门,我们可以由此出入,没有门就不能出入了。「普门」,就是普遍的都是门,亦即普遍的都是无障碍的境界。这句话如何解释呢?

  《法华经‧方便品》的开端说道:「诸佛智慧,甚深无量,其智慧门,难解难入。」诸佛有高深的智慧,能觉悟真理,而我们凡夫还未能觉悟。我们若想觉悟,该怎么办呢?就是要有一个门径,有了门径,我们也可以觉悟佛所觉悟的真理。

  那么,这个智慧的门是什么呢?天亲菩萨的《法华论》里解释「门」就是言教,也就是「以胜教言,开真理故」。意指以语言文字作门,显示佛所觉悟的真理,我们由此门入,就可以明白佛法。这句话是为我们而说的,因为我们初学佛法的人,处处都是障碍,诸佛所证悟的真理是怎么回事,我们是无法见闻觉知的。现在,佛菩萨给我们一个门,我们从这个门可以通过去,就无障碍了。所以,文字般若是不能废掉的,还是很有需要的。

 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「门」的意思。譬如:我今生做人感到很不快乐,希望能够生到天上,怎么办呢?佛菩萨开导我们,也给我们一个门。那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能诚心诚意的受持五戒十善,即是生天之门。若不修五戒十善,则被罪业障碍而生天无门,想到天上也去不了。我们若修五戒十善,即开生天之门,可以生天无障碍——这是一扇门。

  一个人如果想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世界去,也有一扇门,那就是你不受持五戒、也不修学十善,随时可以杀害生命、偷盗、说谎骗人,做一切恶事,这就是三恶道的门。但是若能修学五戒、十善,就是关闭了三恶道的门,即使想去也去不了。然而这都只是一件事的门,不是普门,不能够处处通达无碍。

  若是我们想得阿罗汉果,也有个门;或是想得禅定、想修智慧,都是有方法的,也就是都有门,但这些都是一一的、特别的门。而观世音菩萨的普门,就不是这个意思,他修普门行成功了,一切都是门,要到地狱去也可以,愿意到天上去也可以,一切都是无障碍的。我们凡夫若做了五逆十恶、不孝顺父母等许多伤天害理的事,开启了三恶道的门,就必须到三恶道去受苦,想出来都出不来,因为罪业没有完,想解脱是不可能的,所以是有障碍。若是生到天上享天福,这是生天之门开了,但在天上迷惑颠倒,其实还是一种障碍!

  观世音菩萨到一切境界、一切世界去,无论是到地狱、或到天堂,不管怎么样的快乐或苦恼,都无法动摇观世音菩萨的大自在境界,一切皆是无障碍的,故曰「普门」。我们读《华严经.入法界品》,其实「入法界」就是普门的意思,表示佛及观世音菩萨等,都能无障碍地入一切法界,什么地方都能去,所以普遍地都是门。但这一定要到第八地菩萨以上那种大解脱的境界才可以办得到,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还是办不到的。

  现在,我们所学习的〈普门品〉,内容是叙述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的境界。

  在〈普门品〉中,一共分两大段。第一段、说明观世音菩萨救护一切众生令脱七难,能解三毒破除贪瞋痴的烦恼,并能满足二求。这是救护众生这些不如意的事,把世间上苦恼的事情解脱了,得到多少的满足。第二段、说明众生「应以何身得度者」,观世音菩萨「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」。依天台智者大师的解释:第一段是约观世音菩萨说的,第二段是约普门说的;合此以解释普门之意,就是观世音菩萨普为一切众生开示一切解脱门的意思。

  在第二段中,观世音菩萨为一切众生说出世间的解脱法门,和前面的救护众生、解脱灾难不同。前面救灾脱难,不是根本地得大解脱;而后面观世音菩萨为众生演说佛法,使令众生修学圣道,若能成就,就是究竟的得大解脱了。所以,这个普门是有很深的意思在里面的。

  「品」者类也,一类一类的。〈方便品〉是一类,〈譬喻品〉是一类,〈化城喻品〉也是一类,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〉又是一类,故曰「品」。

  伍、流通因缘

  值得一提的是,〈普门品〉是《法华经》里面的一品,但是我们把它从经中提出来特别地流通,这…

《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